戴德名言匯總
1.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2.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3.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4. 不啻若自其出口,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
5.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
6.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7.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8.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9. 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
10.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11.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
12. 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
13.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14.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15. 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16.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17.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18.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19.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20.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21.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22.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3.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24. 無綿綿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25. 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
26. 面譽者不忠,飾貌者不情。
27. 良賈深藏如虛,君子有盛教如無。
28. 聞志廣博而色不伐,思慮明達而辭不爭。
29.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繆之千里。
30. 先憂事者后樂事,先樂事者后憂事。
31. 可言不信,寧無言也。
32. 見利息辱,見惡思詬,嗜欲思恥,忿怒思患。
33. 多私者不義,揚言者寡信。
34. 富以茍不如貧以譽,生以辱不如死以榮。
35. 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36. 且夫君子執仁立志,先行后言,千里之外,皆為兄弟,茍是之不為,則雖汝親,庸孰能親汝乎?
37. 不能則學,疑則問,欲行則比賢,雖有險道,循行達矣。
38. 富以茍,不如貧以譽;生以辱,不如死以榮。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視死若歸。
39. 貴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少者友焉,賤者惠焉。
40. 故上者辟如緣木者務高,而畏下者滋甚,六馬之離必于四面之衢,民之離道必于上之佚政也。
41. 故上者民之儀也,有司執政民之表也,邇臣便辟者群臣仆之倫也。
42. 言之善者在所日聞,行之善者在所能為。
43. 財利之生征矣,貪以不得;善政必簡矣,茍以亂之;善言必聽矣,詳以失之;規諫日至,煩以不聽矣。
44. 善政行易則民不怨,言調悅則民不辨法,仁在身取民顯以佚之也。
45. 不治則亂至,亂至則爭,爭之至又反于亂;是故寬裕以容其民,慈愛以優柔之,而民自得也已。
46. 故六者貫乎心,藏乎志,形乎色,發乎聲,若此則身安而譽至,而民自得也。
47. 故生乎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雖有,不亦鮮乎?
48. 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裏者也。
49. 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后。
50. 其言甚忠,其行甚平,其志無私,施不在多,靜而寡類,莊而安人,曰有仁心者也。
51. 六曰言行不類,終始相悖,陰陽克易,外內不合,雖有隱節見行,曰非誠質者也。
52. 陰行以取名,比周以相譽,明知賢可以征,與左右不同而交,交必重己。心說之而身不近之,身近之而實不至,而歡忠不盡,歡忠盡見于眾而貌克。如此者隱于交友者也。
53. 自事其親,好以告人,乞言勞醉,而面于敬愛,飾其見物,故得其名,名揚于外不誠于內,伐名以事其親戚,以故取利,分白其名,以私其身。如此者隱于忠孝者也。
54. 廉言以為氣,驕厲以為勇,內恐外悴,無所不至,敬再其說以詐臨人。如此者隱于廉勇者也。
55. 素動人以言,涉物而不終;問則不對,詳為不窮;色示有余;有道而自順用之,物窮則為深。如此者隱于文藝者也。
56. 推前惡,忠府知物焉;首成功,少其所不足;慮誠不及,佯為不言;內誠不足,色示有余;故知以動人,自順而不讓;錯辭而不遂,莫知其情。如是者隱于知理者也。
57. 小施而好大得,小讓而好大事,言愿以為質,偽愛以為忠,面寬而貌慈,假節以示人,故其行以攻其名。如此者隱于仁質也。
58. 質色皓然固以安,偽色縵然亂以煩;雖欲故之中,色不聽也,雖變可知;此之謂觀色也。
59. 誠智必有難盡之色,誠仁必有可尊之色,誠勇必有難懾之色,誠忠必有可親之色,誠絜必有難污之色,誠靜必有可信之色。
60. 喜色由然以生,怒色拂然以侮,欲色嘔然以偷,懼色薄然以下,憂悲之色累然而靜。
61. 心氣華誕者,其聲流散;心氣順信者,其聲順節;心氣鄙戾者,其聲斯丑;心氣寬柔者,其聲溫好。信氣中易,義氣時舒,智氣簡備,勇氣壯直。
62. 剛有柔,有濁有清,有好有惡。咸發于聲也。
63. 華如誣,巧言、令色、足恭一也,皆以無為有者也。此之為考志。
64. 征清而能發,度察而能盡,曰治志者也。
65. 辨言而不固行,有道而先困,自慎而不讓,當如強之,曰始妒誣者也。
66. 順與之弗為喜,非奪之弗為怒,沈靜而寡言,多稽而儉貌,曰質靜者也。
67. 易移以言,存志不能守錮,已諾無斷,曰弱志者也。
68. 難投以物,難說以言,知一如不可以解也,困而不知其止,無辨而自慎,曰愚贛者也。
69. 執之以物而遫決,驚之以卒而度料,不學而性辨,曰有慮者也。
70. 喜怒以物而變易知,煩亂之而必不裕,示之以利而易移,臨懾以威而易懾,曰鄙心而假氣者也。
71. 喜怒以物,而色不作;煩亂之,而志不營;深道以利,而心不移;臨懾以威,而氣不卑,曰平心而固守者也。
72. 其貌固嘔,其言工巧,飾其見物,務其小征,以故自說,曰無質者也。
73. 臨人以色,高人以氣,賢人以言,防其不足,伐其所能,曰日損者也。其貌直而不侮,其言正而不私,不飾其美,不隱其惡,不防其過,曰有質者也。
74.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
75.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76.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戴德名言】相關文章:
感恩戴德的演講稿11-25
初一作文:感恩戴德06-04
戴軍名言匯編01-19
關于德的名言05-12
紀德的名言04-11
戴德怙恃感恩演講稿范文02-08
感恩戴德的演講稿范文11-25
感恩戴德是貶義詞嗎01-01
《戴德生—摯愛中華》讀書筆記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