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揭陽華僑中學 王珍
千古名篇《鴻門宴》中的詞匯,用得極其簡潔準確,又極其生動傳神。從中,也反映了劉邦和項羽各自不同的人格特征。
一、從描述劉項言行的詞匯看其人格
先說項羽,他聽了曹無傷告密,即刻大發雷霆:“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
軍!”“旦日”,即是明天一大早。這說明項羽急不可耐,遇事浮躁。這與將帥每逢大事有靜氣的要求相去甚遠。“擊破”,說得輕松,表明項羽自負輕敵。當日深夜,項伯為劉邦說情,項羽竟然許諾。真可謂日令夜改,毫無主見。及至次日,劉邦前來謝罪,剛說到“今有小人之言┅┅”項羽隨即接住話題說:“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言”,說。“之”,代詞,指情報。項羽指名道姓公開點明情報是曹無傷說的。可見項羽頭腦簡單,胸無城府。以后,還有誰敢再送情報?后來,樊噲闖入帳內,“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按劍”,用手按壓劍柄上。“跽”,挺直身子長跪,做好隨時起身防御的姿勢。此時,叱咤風云的項羽見了樊噲也畏懼三分。于是,連稱“壯士”。又賜酒又賜豬腿,又問“能復飲乎?”項羽的話說得太多了,競讓樊噲借題發揮,引來責問,討個沒趣。
再說劉邦,他在二次危急關頭,說了三次“奈何?”著實驚慌。可是,他處驚不亂,懂得向部屬問計。見了項伯,“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一個“奉”
字,使人想象到劉邦雙手舉杯的一副謙恭模樣。“約”,結。結為親家。好一個劉邦。這是帶有聯盟性質的政治婚姻。他抓住機遇,抓住關鍵人物了。于是,他已有幾分膽量于次日拜訪項王當面作解釋了。“┅┅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好一個“不自意”,輕描淡寫、輕聲細語,“我不曾料想到。”甜言蜜語,巧妙開脫。脫逃的機會終于來了。劉邦借口上廁所,逃離項營之前交代張良,強調二點:一是“公為我獻之。”“之”,代詞,指玉器;二是“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度”,估計。“乃”,才能。然后,劉邦等人急忙就近抄小路逃之夭夭。劉邦委實老謀深算!三管齊下,爭取時間、穩住項王、抄近逃命。世界上沒有別的什么比生命更寶貴的了。只有保全了性命,日后才能奪權當皇帝啊。
二、從描述劉項態度的詞匯看其人格
先說對人的態度。
項羽對待亞父范增,其實好不到哪里去。在未曾征求范增意見的情況下,即
下令“擊破沛公軍!” 到了當夜,在首席參謀范增不在場的時候,又許諾項伯,取消軍令。少年氣盛,難免有一言堂之嫌。可是劉邦就不同了,他對謀士張良,先謙稱為“君”,后尊稱為“公”。有道是,士為知己者死。難怪張良死心塌地為劉邦賣命。
再說對事的態度。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示之者三。”“數目”,多次使眼色。“示之者三。”多次舉玉示意。可是,“項王默然不應。”閉口不答。沒有表態也是一種態度,表示不能決斷。真不知項羽是喝醉了酒還是本來就不那么清醒,聽了樊噲一番虛褒實貶的言語,“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此時,客氣得可愛!劉邦逃脫了,張良留謝。“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如果說,項羽對范增多次示意沒反應,那是失察;那么,對樊噲的責問沒反應,則是失策;對劉邦逃脫沒反應,則是失控,是嚴重的失誤。從此,項羽由主動轉為被動。由此可見,項羽畢竟缺乏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的經驗。相反,劉邦則由被動轉為主動。他首先籠絡項伯,接著蒙蔽項王,最后留下張良善后。終于,虎歸深山。整個事態發展過程,顯示了劉邦因勢利導、善于把握、化險為夷的智能。
又說對物的態度。
文中提及三塊玉器--玉玦、玉璧、玉斗。關聯到三個人物--范增、項羽、劉邦。并由此產生了三對襯托對比關系,從他們對待玉器的不同態度中,也可看出劉項的人格特征。
范與范。范增“舉所佩玉玦。”“玉玦”是環形而有缺口的佩玉。這么一塊不很值錢的玉玦,尚且隨身佩帶,可見范增喜愛玉器。但是后來“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還破口大罵。玉斗是一種名貴的酒器,且有奉觴上壽之意,實在是吉祥的好東西。可范增不領情--料定不久即當俘虜,還談什么健康長壽?
范與項。.范增的態度與項羽相反,范增看出問題的實質,項羽的表現與范增大不相同。他接受了玉璧。玉璧在古代是有特殊含義的玉器,是君王權力的象征。誰得到玉璧,誰就意味著當帝王。項羽受璧,那是虛榮,滿足于自我感覺良好。項羽在這一點上,當然比不上劉邦聰明,劉邦懂得人比物更重要。
劉與項。劉邦為了活命,決然將玉璧獻給項羽。好讓項羽美滋滋,飄飄然。劉邦心里明白:加大力度積蓄力量,日后打敗項羽,到時玉璧還是我的--暫時讓你晚上抱著玉璧做夢去吧。我就不信,我有堅強團結的領導班子還斗不過你。
三、從描述領導班子成員的詞匯看劉項的不同人格
不論是打天下還是坐天下,歷來都要依靠槍桿子、筆桿子、領導班子。劉項不同的領導班子,反映了他倆不同的人格。
項伯和范增,都是項營領導班子中的重要人物。可是,范增一句“豎子不足與謀!”已經強烈表示不能與項羽共事了。觀念分歧,關系分裂已經公開化了。而項伯,早已為了個人友誼壞了項羽大事。在宴會上,“常以身翼蔽沛公。”這說明劉邦的政治婚姻起了作用。項伯是班子中常委級別的人物,又是項羽的叔父,地位和身份重要而又特殊,一旦出了問題,危害就更嚴重。項伯和范增的出軌,說明項羽這個核心人物缺乏凝聚力。
與項營分裂松散的班子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劉營的班子卻表現出同心協力。
同樣是謀士,張良發揮了功不可沒的巨大作用。先是“具告沛公。”向劉邦通報了重要信息;繼而出謀獻策,引見項伯,離間項營中的班子成員。在宴會上又見機行事,至軍門見樊噲,招其入帳保護沛公。最后,沛公讓其留謝項王。他一聲 “謹諾。”有謀有勇、臨危不懼,對劉邦忠心耿耿。
樊噲職位不高,但他的作用不小。當他聽說情況危急時,當即說:“臣請入,與之同命。”“之”,代詞,指沛公。但見情真處,最是危難時,可知樊噲與劉邦同呼吸共命運。
從張良和樊噲的表現中,也反映了劉邦確有吸引人的人格魅力。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劉邦屬智謀人格,項羽屬武雄人格。兩人的人格不同,其實是思維的差異。劉邦的思維是帝王思維,為了奪取皇位,維護權力和權益,不惜采取一切手段。思維的差異,其實又是閱歷的差異。項羽起事時,年方二十四歲,自刎烏江時,年僅三十一歲,到底缺乏思維力的最基礎的因素------閱歷。而劉邦當時已經五十六歲了。
歷史事實證明了項羽當不了皇帝,也證明了項羽并非綜合素質優秀的將軍。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其結果只有勝敗之分。有英雄,有失敗。但沒有失敗的英雄。所以,項羽雄而不英。
作者郵箱: wangzhen0663@16..com
[漢語詞匯所反映的人格特征--《鴻門宴》劉項人格淺析(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自我介紹性格特征
2.鴻門宴的課件
4.反映人物品質成語
6.育人格言名言
10.成功者的10個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