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愛民
一、 問題的提出
根據筆者所檢索到的材料,人們對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過程,已經形成了某種共識,這就是:“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表達交流階段”,這大致是符合研究性學習實施規律的。但筆者同時也發現,人們的關注點似乎更集中在第二、三階段。許多有關研究性學習的“教材”、“學習包”等,對明確課題以后的研究性學習過程,敘述詳盡,范例齊全。只要認真閱讀,“依樣畫葫蘆”,就不難完成一個課題研究。但是,對于第一階段,即怎樣使學生“進入問題情境”,也就是怎樣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形成課題則語焉不詳,一筆帶過。
筆者以為,研究性學習的特點決定了“第一階段”在整個實施過程中的特殊地位。研究性學習的許多目標,如:發現問題、陳述課題、篩選信息等等,實際上都是在這個階段實現的。更何況我們的學生長期受壓于應試、接受,在怎樣自主學習上還不能適應。為此,重視這個階段,至少在目前是尤為重要的。本文僅想就此問題作些探討。
二、 問題的實質
筆者以為,“第一階段”的任務應該是讓學生能夠順利地進入研究性學習的情境,也就是說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準備狀態”。
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任何一種學習要能得以正常實施,學習者的“準備狀態”十分重要。
這里所謂的“準備狀態”,包括學習者學習動機的強度、知識基礎的準備、信息總量的積聚、積極行動的熱情等多方面。有經驗的老師在上新課之前,往往花相當大的氣力促使學生學習“準備狀態”的形成上。事實也證明,“準備狀態”如何,對于學習的質量和效率影響極大。關于這一點,中國古代的教育家早就對此有過論述,孔子提倡“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學生進入“憤悱”狀態時,實施教學,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就是這個意思的最早表述。現代心理學、教學論的大量研究更是證明了這一點。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在這方面尤為重要。學生能否發現問題、能否提出和形成課題,說到底,是學生的“準備狀態”的標志。在這里,由生活中鮮活現象激發起來的的好奇心、青少年躍躍欲試的熱情等,與原有知識基礎、現實的種種條件發生“沖撞”,“沖撞”必然產生的火花,往往可以引領著學生們自己去闖出一個新天地,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的目標。
依筆者所見,這種狀態的實現,從縱向看,有一個“引起關注”、“擇定對象”、“明確問題”的過程;從橫向看,包括“信息刺激”“興趣刺激”“知識彌補”“方法導引”等多方面豐富的內容。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階段,促其形成“準備狀態”的方法和途徑是不同的。作為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者,在進入“指導現場”時,能迅速識別學生的“準備狀態”的發展狀況,并提供適時的幫助是十分重要的。
三、 現狀的分析
要認識在研究性學習的這一階段,學生“準備狀態”的發展,應該對他們心理狀態的變化有所認識。
筆者以為,在這個階段,學生的心理狀態大致要經歷“朦朧、混沌、積聚、清晰”這樣一個過程。
“朦朧”主要是指在開始時,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模模糊糊產生一種感覺、一種沖動,但還沒有具體的內容。“混沌”則主要表現為產生了一個大致的研究方向,但這個方向并不穩定,體現在課題的表述上,常常是我們指導者感到頭疼的“過大的題目”。在這個基礎上,經過一定時間的閱讀、思考,學生們的思路開始向某一點“積聚”,這時,盡管還不能很詳盡具體地表述研究課題的目標和內容,但方向已經比較具體了。再經過一定的篩選、反思、研究,學生們終于可以明確的陳述課題內容和目標,有的甚至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計劃,這就達到了“清晰”的階段。至此,研究性學習就可以順利地轉入第二、三階段。
上述心理過程,實際上是學生對研究性學習從模糊的、不自覺的、被動的狀態逐步轉為清晰的、自覺的、主動的狀態的轉變過程。促進這個轉變過程實現,是我們每一個指導者的責任和義務。
那么,我們怎樣來識別和把握學生在這一階段“準備狀態”的實際情況呢?
根據筆者所在學校的實踐,筆者以為:學生“準備狀態”的基本表征,大致有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課題陳述的質量。即能否用簡潔明了的語言來表述所要研究問題的焦點和方向。
這涉及課題的目標是否清晰、明確。一般而言,這個階段結束時,學生應該十分明確地陳述課題的名稱、焦點和方向。
其二,研究內容所涉及的領域明確。這里包括主領域和相關領域的了解程度。
這涉及課題研究的范圍和信息的來源,同時,也決定了進一步研究的方法和要求。一般而言,在“朦朧”“混沌”時,學生可能并不明確,但隨著“積聚”程度的加深,對問題所涉及的范圍,必定會明晰。
其三,操作設計的合邏輯性。即對怎樣開展具體的研究的步驟有比較清晰的安排。
研究步驟,往往體現了一個研究者的思路。研究步驟有共性,也有因學科領域而異的個性。操作設計本身,就是這個性和共性的統一。
其四,學生對該課題研究的實際態度。這包括參加活動的情況、學生對應該完成任務的自信和熱情。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是真正的主體,他們積極、認真,投入的態度,本身就是“準備狀態”的重要標志。
同樣根據筆者所在學校的經驗,上述四個方面的表征的識別,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獲得:
--讀檔案。研究性學習重過程的特點,要求學生記載下自己參加活動每一步的內容、思考和體驗。直接閱讀和分析這些材料,自然會對研究性學習“準備狀態”作出判斷。
--多交談。主要是指有準備的與課題組的每一個學生直接交談,在交談中不難判定每個學生的實際狀態。
--看行動。通過對學生每次活動中的表現、同伴對他的評價等,也可以看出其實際狀態。
四、 教學策略的思考
筆者以為,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者要進行有效的干預,應該注意以下兩條原則:
其一,彌散的、豐富的信息刺激與具體的、明確的指點有機結合
在學生處于“朦朧”“混沌”時,應該提供盡可能廣闊、豐富的信息資源,以打開學生的視野,提供更多的選擇余地。從實際情況來看,這種“刺激”的來源是多樣的。可能由于某一個事件的強烈影響,如“阿依達”的上演,引發許多人對古埃及的興趣,此時,你讓學生選課題,古埃及、金字塔肯定是熱門。也可能是學科領域學習的某一方面的興趣,比如語文課上老師介紹了某一位作家,學生們產生了解這位作家的欲望,于是選擇對這個作家的研究課題就會大增--筆者所帶的課題那個“蘇軾詩詞中所表現的世界觀”,就是這么來的。
這時,學生的“興趣”和“好奇”是占主導地位的,學生時代特有的心理狀態,往往使興趣來得快,走得也快。針對這種狀況,研究性學習指導者應該注意采取必要的措施,讓學生們能使興趣逐步穩定下來。這就要求一方面繼續提供豐富的信息,讓學生通過盡可能多的渠道了解初步選定的課題的背景和可行性,便于他們自己在比較反思中作出自我調整;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學生憑一時沖動提出的課題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及時提醒學生,給予一些具體明確的指點。當然,這種“指點”應該是建議性的。
其二,“預設式的指導”與“生成式的指導”相互交織
這里的“預設式的指導”是指指導者按照一定的模式直接對學生的選題、定向進行指導。這在研究性學習實施的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在處理上,應該注意采用“潤物細無聲”式的方法,盡可能做到讓學生覺得他之所以這樣選擇,是由他自己做出的決定。我們都曾遇見過這樣的學生--他們根本提不出“問題”。仔細分析起來,主要還是站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不知所措。作為指導者,更應該關注這些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提出過一些想法,采取談話、交流、舉例、示范等多種措施誘導學生逐步找到感覺,促成其“生成”“問題”。這就是所謂“生成性的指導”。這后一種方式,對教師的要求更高,因為,這本身就是對指導者綜合素質的一種考驗。
在具體策略上,筆者以為:促成學生“準備狀態”形成的基本策略,可以用12個字加以概括:因題聚焦、因人定策、因境制宜。
所謂“因題聚焦”,就是要根據學生初步確定的方向,有針對性的給予指導。
課題是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細胞和依托。從涉及的領域看,課題一般可以有“精神生活領域”、“社會科學領域”、“自然科學領域”之分;從成果的形式看,又有“旨在產生實物”、“旨在辨明現狀”、“旨在探究原因”、“旨在驗證原理”之分;……。不同的課題,對知識基礎、能力狀態、現實環境等的要求是不同的。盡快明確課題的類型,有助于創造完成該課題必需的各種條件,有利于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者把握學生相應的不足,以便有針對性的給予彌補。促其“準備狀態”的形成。
所謂“因人定策”,就是根據學生的不同起始狀態,給予不同的指導。
前面已經提及,“準備狀態”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匯集的結果。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不同,起點不同、對課題的興趣視角不同,自然會有千差萬別的狀況。這與傳統的教學有著很大的差異。第一次進行“研究”的新手與有過研究經歷的專家就存在著差異,另外年齡、知識儲備、興趣所在、基本素質等等都有可能成為差別。所以,“一刀切”在這里是行不通的。實現每個學生的“最大發展”,決定了“因人定策”才有可能有效地促成最佳“準備狀態”的形成。
所謂“因境制宜”就是要根據學校所處的環境和基本的軟硬件條件,做好指導。
學校的周邊環境、學校校風、硬件設施等對研究性學習有著不可避免的影響。例如:學校所在社區的地理、人文、傳統等構成的周邊環境,就有可能影響學校研究性學習內容的特點;學校校風,以及在這校風熏陶下長期以來形成的學校特色、教師的教學傳統、學校的管理模式,也會對研究性學習組織和管理產生影響;……。因此,判明情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可能更有利于促成“準備狀態”的落實。
五、 預研究--一種促使學生進入良性準備狀態的好形式
促進學生進入研究性學習的“準備狀態”,應該充分體現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尊重學生的自主性。上文所提及的種種“教學策略”,不能采用類似傳統教學模式那種由指導者直接操作、直接貫徹到底的方法。而只能采用引導、提示、建議等等,“大主意還是應該有學生拿”。根據筆者的體會,要求學生做好“預研究”,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所謂“預研究”,就是學生初步確定課題方向、組成課題小組以后,要求學生按照小組的分工,進一步收集資料,嘗試開展研究,以進一步確定研究的可行性,及時調整方向。
筆者所在學校在第一輪研究性學習課程時,采用的就是這個方法。
我們根據“課題產生將直接影響學生的積極性”的認識,主張把選擇“課題”的權力交給學生。我們采取了“學生自由選擇”的“完全開放模式”。在具體操作時,經過了“意向調查”和“初報課題”后,我們要求學生利用寒假,根據自己初步選擇的課題,以“收集資料”“嘗試研究”為中心開展“預研究”,以進一步確定或調整自己的“課題”。指導教師及時對學生的“預研究”進行指點,在學生“預研究”的基礎上,開學后,鄭重其事的組織了“開題報告”的答辯會。通過這種形式,規范學生的選題行為,使“課題”得到落實。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學生自愿,適當調整;調整成否,仍看學生意愿”的原則,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教師僅僅是建議。在課題確定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多次反復、特別是通過“預研究”等方式,自己去體驗怎樣的課題才是合適的課題。這樣做的本身,就是一個“在做中學”的學習過程。經過這樣多次上下,確定的課題在以后研究的過程中,比較順利。
筆者以為,對于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者來說,“第一階段”是最富有創意的。因為,在引導學生從“混沌”走向“有序”,培養學生排除各種干擾,堅定研究方向的過程的過程中,學生的問題意識、信息能力、情感意志、合作精神、實踐能力等等,都可能獲得長足的發展。而每個指導者的指導藝術,也必將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充分的展示!
[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準備狀態與教學策略初探]相關文章:
6.開學準備日記
7.日記開學準備
10.研究性學習的自我評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