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光遠中學(郵編 251700) 王新偉 趙培華
中學時代,特別是初中階段是一個人由少年向青年過渡的時期。21世紀的中學生大部分是八、九十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他們的心理是復雜多樣的,且身體正處于急劇發展階段,他們思維活躍,精力充沛,模仿能力強,有極大的可塑性。如果教育及時得法,他們就會在身心各方面迅速成長,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相反,由于他們的活潑好動,認識水平較低,教育若不及時得法,他們也很容易步入歧途。因此把中學階段稱為“青春發育期”或“危險期”這一說法雖有很大的片面性,但從不成熟、變化大的角度講,也不是毫無道理的大量事實證明,這一階段成長的如何,對人的終生都會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把握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抓好對學生這一階段的教育和培養,對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我們寄宿制學校的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
一、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
近三年來,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通過問卷調查、平日觀察、座談討論等多種形式發現,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心理發展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 認識發展的特點
學生由小學升入初中后,各種認識過程在原有的智力水平上有了新的發展。他們喜歡懷疑、爭論,不肯輕信教師和家長甚至書本的意見。同時,他們開始比較自覺地檢查自己的思維活動,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有了明顯的提高。他們的創造性想象有了較大的發展,如今天想當科學家,明天又想當醫生,后天又想當解放軍。他們的這種創造性想象存有不少的空想成分。
(二)情感發展的特點
初中生情感正處于迅速發展期,但還極不成熟,因而情感易變,兩極性非常明顯。例如,當取得成績時眉開眼笑,他們便手舞足蹈,一旦失敗,他們又極度悲觀失望;他們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憧憬和幻想,有為真理獻身的熱情,但也極易因此看不起平凡的工作,忽視日常的學習任務和社會責任。
(三)意志發展的特點
初中生的意志發展很不平衡。為了追求某個理想或創造某種英雄業績,他們能不怕苦,他們的意志力表現得十分驚人;但是,有時又受激情的驅使,輕舉妄動,完全不能控制自己,他們身上存在著認識與行為不同步的矛盾。他們的獨立性發展了,但由于缺乏辨證思維的能力,加上認識經驗少,往往分不清是非英雄,但卻常常把冒險當成勇敢,把輕率當成果斷,把蠻干當成英雄行為. 他們有時急于求成,但不講究后果和方法,他們是初生的牛犢不怕“虎”,但缺乏與“虎”作斗爭的經驗,行動帶有很大的盲動性。
二、后進生心理狀態的分類
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特別是掌握經常犯有各種錯誤的學生的心理特點,有的放矢地做好對學生的教育工作,是我們寄宿制學校教育教學管理中關鍵的關鍵。我們根據后進生的心理狀態和表現,把他們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放任型
這類學生主要是指失去父愛或母愛,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缺乏管教的那部分學生。其主要表現為:紀律散漫,言行不規,我行我素,缺乏社會責任感,視社會公德、學校紀律為兒戲;把老師的批評教育看成是老師故意找毛病;心中沒有遠大理想,學習上不求上進,并且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
(二)溺愛型
這類學生主要是指來自經濟條件比較優越的富裕家庭,其父母一般擔任黨政領導職務或是企業負責人的那部分學生。其主要表現為:講究打扮追求享受,攀比吃穿;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缺乏責任感和集體主義觀念;脾氣古怪,無遠大抱負,有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
(三)污染型
這類學生主要是指來自父母一般是私營業主、個體戶的家庭的那部分學生。其主要表現為:拉幫結伙,喝酒吸煙,打架鬧事,談情說愛,索要錢財,欺弱凌小,大錯不犯,小錯不斷,有“事事無所謂”的思想。
三、學生的心理原因分析
(一)家庭原因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的好壞,對學生成長的關系極大。父母的言語、品行直接暴露在學生面前,為學生做出了好的或壞的榜樣。“放任型”、“溺愛型”、“污染型”的學生,都是由于家庭教育不當而導致學生出現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
(二)社會原因
社會的變革及風氣,對學生影響很大。社會環境中不良因素的誘惑很容易使學生滑向后進行列。我們寄宿制學校雖然施行全封閉化管理,但社會的諸多不適宜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的各方面因素,還是給學生造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出現了“學生在校兩周,不如離校兩天”的現象。“一切向錢看”的思潮嚴重沖擊著青少年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傳統理念,導致了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的泛濫。
(三)學校原因
學校教育是改變學生心理的重要環節。一是由于教師對學生缺乏感情,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嚴重刺傷了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們的心理出現傾斜。二是班主任思想工作方法上的失誤,不能一分為二地看待學生出現的問題,把心理有障礙的學生看成包袱,師生間正常的情感交流中斷。三是有的教師為了片面追求升學率,僅僅抓了幾個尖子學生,而忽視了對處于心理不平衡的學生的關心和愛護,致使這些學生失去自尊心,產生對立情緒,為他們誤入歧途留下了隱患。
(四)學生自身的原因
學生由小學升入初中,特別是寄宿制中學,學生原來所接受的教育教學方式和教育集體中斷,學習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學生對于寄宿制學校封閉式管理的新環境不適應,加之對于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伙伴不適應,導致學生本身心理產生矛盾變化。
四、糾正學生中不良品德的方法及對策
對于學生中出現的扭曲心理,做了什么錯事,不能一概視為“罪過”。這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分析透學生的心理,采取正確的工作方法加以引導。對于不同情況,要加以區別對待,幫助學生排除各種不良因素的干擾。
(一)以愛動其心,以嚴導其行
對學生充滿愛是教育好學生的重要前提,對學生嚴格要求是教師教育好學生的關鍵。對于“放任型”的學生,則需要教師對他們施以“母愛”教育來撫平他們心靈的創傷,為他們創造溫暖的大家庭氛圍,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從愛出發從嚴要求。 愛要愛得廣闊無私,深如父母,細如雨潤。嚴要嚴而有格、有恒、有方,對學生中出現的不良現象,不能諷刺挖苦,更不能實行“棍棒”教育,要動之以情,曉之以情,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哪怕是一點點成績也要抓住時機給予肯定和表揚。在生活、學習上, 校內校外都要對他們關心愛護,主動接近,平等相待,真誠友好, 以愛的雨露滋潤他們的心田。對于“溺愛型”的學生則著重對他們進行愛勞動、關心集體、關心他人和艱苦奮斗的教育。充分利用勞動可時間組織他們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增強他們的勞動意識,幫助他們消除依賴心理,組織他們到貧困村鎮或農戶訪問,培養他們艱苦奮斗的精神。對于“污染型”學生,則著重對他們進行法制、紀律教育,幫助他們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及早發現問題的苗頭,及時解決,告訴他們應該怎樣做。出現問題時要用巧妙的工作方法,既不放縱,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同時要做好他們在課余生活的管理,委派班干部多跟他們談心,不給他們犯錯誤的機會。總之,矯正學生不良品德的方法比較多,沒有固定的模式,教育者應遵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原則,因人施教。
(二)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教師應該采取家訪的形式,與學生家長溝通情況,互通信息。對于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更應該加強同家長的及時聯系,反饋信息。家訪時既要實事求是,又要具體家庭具體對待。家訪時要講究工作藝術,目的不是告狀,而是和家長
互通信息,了解情況,如實反映學生的優點和缺點,防止學生家長的“棍棒教育”。這樣,既能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又能防止學生重新犯錯誤或“破罐子破摔”思想的產生。
(三)培養學生與誘因做斗爭的意志
矯正學生不良品德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要使學生自覺地獨立地與外部的誘惑作斗爭,抵御外部干擾,因此,教育者應千方百計地幫助學生提高同外界誘因做斗爭的能力。在矯正初期,切斷他們同外部不良因素的聯系,避免故態復萌,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僅靠避開外界誘因是比較消極的,因為這既不易完全做到,也不排除在新誘因作用下學生重新犯錯誤的可能。因此,還應采取考驗的辦法,給學生以鍛煉的機會。考驗是一種信任的表示,可以使人產生尊嚴感,成功的考驗會提高學生改正不良習慣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成敗的關鍵是教育者要抓住良機,因勢利導,幫助學生及時總結教訓,不斷進取。
(四)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自尊心和集體榮譽感
集體榮譽是人們意識到作為集體成員的一種尊嚴的情感,自尊心和集體榮譽感是學生克服缺點努力上進的重要動力。經常犯嚴重錯誤的學生,不但缺乏集體榮譽感,而且往往缺乏個人自尊感,因此,他們對輿論和老師的表揚與批評常常采取無所謂的態度。所以,對這部分學生采取一般的教育方法,往往難以奏效,這就必須點燃他們心中的個人自尊的火種,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為此,教師應更多地采取贊許、表揚和鼓勵、給予信任性委托等措施來培養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們自尊、自立、自愛、自強,并且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教師要盡可能地創造有利條件,吸引他們參加各種集體活動,使他們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進步與落后都關系到集體的榮譽,從而制止不良行為,產生良好的道德行為。
(五)提高道德認識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觀念
有心理障礙、品德不良的學生犯錯誤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正確的道德認識,是非觀念淡薄。他們可能常犯錯誤,不斷承認錯誤,有時也有進步,但本人并
不一定真正認識到錯在何處。所以,要從提高他們的認識入手,使他們能夠辨別好壞、善惡,形成健康的是非觀念。教育者要耐心講解道德要求,擺事實,講道理,使他們真正認識到所犯錯誤的危害。
(六)消除疑懼心理和改善師生間的人際關系
犯有錯誤的學生,由于經常受到教師或其他學生及成人的歧視或嘲笑,心理嚴重失調,往往對教師和天下們存有戒心和敵意,對教育采取沉默回避或粗暴的態度。教育者必須消除他們的疑懼心理,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因此,教育者必須要想方設法找到同他們之間的共同語言,并逐步建立友好感情,獲得他們的信任,使他們真正感到教師的真心實意。另一方面,還要教育全體同學正確地對待他們,真心地幫助他們,使他們體會到集體的溫暖和友誼,從而愿意在教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改正錯誤。
教育工作,特別是我們寄宿制學校的教育工作是一項感化學生心靈的工作。教育內容的確定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都必須認真考慮并吻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只有把握學生的心理脈搏,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教師要經常對照教師角色應具有的心理和行為模式,主動調節自己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盡力使二者一致起來以適應工作的需要,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寄宿制學校學生心理現狀及對策(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0.學校教師節的廣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