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定珍
(溫州市第二十一中學 浙江 溫州 325000)
摘 要:針對目前教科研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案例研究”具有經濟實用、便捷及時、源于實踐、生動典型、指導實踐、提高素質的特點,比較切合廣大教師實際情況,是激發廣大教師教科研活動積極性的好路子。
關鍵詞:案例 案例研究 教案 課題研究 論文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一 問題的提出
目前,全國的教學科學研究的形勢是很好的。如果同80年代以前相比,我們可以發現,廣大教師的科研意識加強了,科研的自覺性加強了,科研水平提高了,科研成果增多了!翱蒲信d教”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科研興教”蔚然成風。
應該說,我們國家80年代以前的教學科研的水平,在當時看來,應該也是蓬勃發展頗有成效的。就中學語文學科而言,就涌現了許多學者型的優秀教師,如于漪、錢夢龍、林煒彤等;就教學方法而言,就出現了“情感教學”、“一課一得”、“啟發式教學”等,這些教學方法,在20年后的今天看來,也還是很有價值很有實踐意義的。
80年代中期,我國實行了“教師職稱評定制度”,要求申報高級職稱的教師必須提供兩篇在相關刊物上發表的或在相關會議上交流的論文,大大激發了廣大教師撰寫論文的積極性,大大激發了廣大教師學習理論運用理論的自覺性,有效地推動了教科研工作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但是,我們還應該注意存在一些問題。
一,研究方向日益走向了“專家化”,而漸漸遠離了普及推廣科研活動的“大眾化”初衷。其次,研究內容日益走向了“理論化”的方向,而漸漸遠離了“教科研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教學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的初衷。
從筆者曾經審閱的大量的申報職稱論文中發現,研究空泛的籠統的范圍龐大的教育理論的理論研究性論文日益增多,研究具體的可操作的教學手法的經驗總結性的論文日益減少,研究針對實際問題的學科專業的學術性論文則更少;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的“時尚話題”的文章比較多,來自實踐,有自己心得的“獨抒己見”之作比較少;大量引用外國專家、古代圣賢的只言片語的比較多,通過自己的深入研究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總結的比較少。就中學語文學科來看,諸如談論“大語文”、“人文性”、“情感教學”、“美學”等論文比較多見,而“語法研究”、“修辭研究”、“史實考據”、“古代漢語研究”、“試題研究”等針對教學實際問題但需要付出艱辛勞動的研究性論文則比較少見。
二,由于種種原因,部分教師對參加教科研活動存在畏難情緒,對教學工作中所遇到的材料“視而不見”,不及時總結,不認真積累,不善于學習教育理論,不善于從實踐中獲取知識,提煉精華。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是應該令人深思的,也是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并作深入研究的。但是,我想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廣大教師的負擔問題。目前,不少教師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他們既要肩負繁重的教學第一線的“實踐性”的勞動者任務,又要完成艱深的學習理論、研究課題、撰寫論文等“理論性”的研究者任務。過重的負擔必然導致“力不從心”的結果。應該看到,廣大教師要出色完成本職工作,必須付出非同尋常的辛苦,必須承受巨大的壓力和沉重的負擔。
上海師范大學的丁剛教授在2002年底的“上海新世紀教育論壇”上發言,指出“讓中小學教師去研究課題、撰寫論文,尤其是為了評職稱而去研究課題、撰寫論文,其實是很沒有必要的,這些工作,應該是讓教育專家、科研人員、大學教師去做的事”。
其實,專家的理論研究,其目的也在于為實際工作服務。“從起步之初起,我就有一個這樣的強烈意向,即不為創建學科圖體系完備,而是把目標始終放在為活生生的教學實踐的需要服務上,使這一新學科在為教學實踐服務的過程中萌發、生長、發展、成熟!保ㄉ虾=逃霭嫔纭肚楦薪虒W心理學》盧家楣著)
任何行業的工作都需要理論結合實際,都需要學習理論研究理論,都需要運用理論指導工作實踐,教師也不例外。所以,我們提倡廣大教師要成為“學者型的教師”;提倡廣大教師積極學習理論知識,參與教學研究,以理論武裝自己,以理論指導實踐;提倡廣大教師積極更新教育觀念,努力適應時代變化;提倡廣大教師不斷總結經驗,不斷上升理論高度,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應該是沒有錯的。理論應該結合實際,但是,“理論”并不等于“實際”,“實際”不等于“理論”,“學者型的教師”不等于“學者”,主次不應該顛倒,分工不應該混淆。廣大教師首先是一個“實踐者”,其次才是一個“理論家”,這是由教師這個職業的社會分工性質所決定的。常?梢砸姷揭恍敖虒W水平不好,獲獎論文不少”的教師,很可能源于對教師參與教科研活動的目的的錯誤理解,更有甚者,出現了“抄襲論文”、“買賣論文”、“關系論文”等荒誕現象,這種嚴重背離初衷,嚴重脫離實際的做法,其深層原因的確令人深思。
但是,正是社會的期待和要求,正是工作實踐的要求,廣大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理論,必須不斷地更新觀念,必須不斷地運用理論指導實踐--新的時代要求,使廣大教師前所未有地無可選擇的意識到了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這樣,便產生了一個棘手的“二難”的“瓶頸”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我們必須要把教科研活動的“門檻”降下來,我們必須尋求新的路子--既能夠滿足廣大教師對教科研工作的實際需求,又不至于加大已經比較繁重的工作負擔。目前看來,開展“案例研究”活動,不失為一個比較切合實際的好路子。
二 一些概念的界定
1關于“案例”的名稱
“自從哈佛工商學院的Copeland博士在當時校長Donham的建議和支持下,把案例系統運用于教學系統以來,案例教學和教學案例在世界各地便開始了一步一步的發展,近一時期,更以比較迅速的步伐,步入我國各級各類教育教學之中!保ㄒ娿y聲音像出版社《教學案例》創刊號《創刊前言》2003年1月)
查《現代漢語詞典》p10,“案例”:某種案件的例子,如“經濟案例”、“案例分析”。查《現代漢語詞典》p10,“案件”:有關訴訟和違法的事件。如“刑事案件”、“重大貪污案件”。
可見,“案例”應源于“司法”范疇。
在實際運用中,“案例”還有“選例”、“例子”的意思。
如西安地圖出版社的《中學教研與論文寫作實用手冊前言》:
“教學研究綜述,包括教學研究的意義、教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教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等內容,其中還選配了大量教學研究的案例,并給予評析。”
“我們在選用例文、案例、點評時盡量照顧倒學科的差異性。”
又如該書第34頁:“研究案例評介--案例1--《在哲學教學中滲透、穿插心理教育的嘗試》”
本文所指的“案例”,定義應該是:教學實例。
其中的“教學”,即指教學活動的過程。
“案例研究”的定義應該是:對教學實例所反映出來的教學規律的研究。
2“案例”與“教學實錄”
“教學實錄”是對一個課堂教學過程的實際記錄。
一般包括對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的實際記錄。有對語言方面的記錄,如教師的口頭語言,板書語言,學生回答的口頭語言。比如:“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也有對教學活動方面的記錄,如“小組交流討論,很多學生積極參與討論”。
也有一些“教學實錄”還加入了一些“夾注式”的評語。如:“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在于幫助學生掌握課文的主要精神。”
一般以一個教學單位為主。如一節課,一篇課文,一個單元等等。(見江蘇教育出版社的《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
應該說,“案例”在很多方面是跟“教學實錄”相似的。但是,“案例”的特點往往“以小見大”,它記錄的對象雖然大多與“教學實錄”相同,但是,也可能擷取一個教學片段,針對一種教學現象,乃至一段對話,一個問題的設置,一幅板書的設計,組成“案例”。也可能“雜取種種,合成一個”,從多個的“教學實錄”中,選取具有共性的片段,組成“案例”,從而發現共同的特點和規律。
3“案例研究”與“教案”
“教案”是教師在課前準備的教學方案;“案例”則是在課后的教學記錄。
“教案”是在實踐檢驗之前對授課過程的設計和構想;“案例研究”則是在實踐檢驗之后對教案設計和授課過程的分析、評價和研究。
“教案”是一個教學單元的完整設計;而“案例研究”則并不拘泥于僅僅針對“這個教學單元”。
4“案例研究”與“論文”
“案例研究”是研究過程的方式;“論文”是研究結果的表述。
如果把論文大致分為“理論型”和“經驗型”兩種類型的話,那么,“案例研究”的成果表達方式則應該屬于“經驗型”的論文。即對教學實踐過程中的“經驗”的分析、概括、總結、研究的科研活動。
5“案例研究”與“課題研究”
“案例研究”應該屬于“課題研究”,可以是“課題研究”的廣泛意義上的“子課題”,可以是“課題研究”的具體操作,可以是“課題研究”的組成部分。
如果說,“課題研究”是比較大的研究項目,那么,“案例研究”就是比較小的研究活動。“案例研究”的研究范圍相對比較小,研究題材相對比較小,研究需要的人員相對比較少,研究需要的時間相對比較少。
總而言之,如果,“課題研究”的一個需要大兵團作戰耗時數年的大戰役的話,那么,“案例研究”則可能只是僅僅需要一個戰斗小組乃至單兵作戰的短時間便能迅速解決的小戰斗。
三 “案例研究”的特點
綜上所述,我們便可以發現“案例研究”的一個顯著特點--“以小見大”。
“以小見大”的“小”字,主要表現在選材比較小,選題比較小。如果我們來看一些論文的題目,便可以發現,比較小的選題,往往比較切合廣大教師的實際工作和實際能力。如:
《語法課的“開胃寶”--從設例的角度談興趣》
《淺析學生獨唱時的“怯場”現象》
《形貌修辭與語文教學中的板書設計》
《如何解除語文課堂的沉悶》
《教欲善其事 必先敏其言--淺談語文課堂語言的語調選擇》
《課堂教學中例證的選擇》
《物理教學中的美育--引用毛澤東詩詞點滴談》
《充分挖掘課本習題的潛在價值》
而一些比較龐大復雜的選題,與教學實際工作有一定距離的選題,則難免使廣大教師“力不從心”了。如:
《論兒童藝術教育創新的文化導向》
《新文化運動時期我國學校德育課程的變革及其特點》
《中國教育離現代化目標有多遠》
《對21世紀的學生和課堂教學的認識》
《實踐陶行知教育思想 推進中學歷史素質教育》
綜上所述,命題的選擇應該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對于學術研究的群體來講,選題的確是有著“大”、“小”之別的;但是,對于學術研究的個體而言,則應該“各得其所,各盡其宜”,無所謂“大”,也無所謂“小”,每個研究個體都可以在“自己的領域”進行自己的努力,做出自己的貢獻。
“以小見大”特點的具體表現如下:
一 以小見大 經濟實用
應該說,廣大教師在工作實踐中,頗有價值有意義的“案例”,可謂“俯拾即是”。一句導語,一行板書,一個問題,一種表情……無所不在,無時不在。所以,教師進行“案例研究”可謂“左右逢源”。再也不會像過去寫論文那樣為尋找一個題目絞盡腦汁了,再也不會擔心教學研究會耗費大量的精力了。這樣也就可以大大地減輕教師的心理負擔和工作強度,就能使教師克服畏難情緒,輕裝上陣,“減負”而“提質”。
所以,“案例研究”是非常經濟實用的好路子。
二 以小見大 便捷及時
一般看來,教師在撰寫論文往往要積累比較多的材料,積累比較多的感性認識,從而產生一定的理性認識乃至上升為自己的觀點。這樣的“工程”的確比較龐大,因而影響了教師的積極性,由于積累等待的原因,使得一些非常有價值的材料失去了“及時”的意義。
而“案例研究”則由于“以小見大,輕裝上陣”的特點,就能夠像新聞記者一樣比較及時地反映了教師的動態過程,及時捕捉到了“轉瞬即逝”的“閃光點”,及時定格了寶貴的心得和啟示。
所以,“案例研究”具有“便捷及時”的特點,符合了教學工作是動態過程的實際特點,符合了教師作為一線工作人員的實際特點。
上述二點,應該是“案例研究”的最大的兩個特點。
三 以小見大 源于實踐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薄鞍咐眮碜越處煹膶嶋H工作,來自教學的實踐過程,源于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所以,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唾手可得,俯拾即是”。
相反,某些所謂的研究活動,總是求大,求全,求“高深莫測”,求“一鳴驚人”,總是搬來龐大的理念,搬來先行的主題,搬來“大而無當”的教條,最終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遠離了教學實際,脫離了廣大教師。
四 以小見大 生動典型
“案例研究”的“案例”正是來自實際工作,來自實踐過程;所以,往往比枯燥貧乏的間接材料更生動,更鮮活,更形象,更具有個性。
“案例研究”是研究者對所占有的具體素材進行了“去偽存真,去蕪存精”的工作,對實踐中得來的真知的所進行的分析和提煉工作,就使得這個“案例”既代表了眾多的一般的教學現象的共性意義,又包含了非同尋常的具有特殊特征的個性意義。
所以,“案例研究”就是通過對典型案例的研究,發現案例的典型意義。
五 以小見大 指導實踐
“案例研究”以小見大,從小小的特殊的“案例”中,歸納出一般的典型的意義,歸納出指導教學實踐的規律。
通過對“案例”的反思,我們可以更好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產生一次新的質的飛躍”。我們可以更好的學習理論,結合理論,運用理論,把實際工作的得失由膚淺的、表面的“感性認識”上升到深刻的、本質的“理性認識”。從而反過來指導實踐,更好的為實踐服務。
六 以小見大 提高素質
通過“案例研究”,我們能夠從實際教學活動中重新審視自己的不足和長處,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路、體驗、感受等?梢允箯V大教師增強理論素養,培養反思自身的能力,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能力的目的。所以說,“案例研究”是提高教師水平的切實有效的手段。廣大教師會真切地認識到教科研活動是工作的需要,是自身提高水平的需要;而不是一種額外的負擔、一種無用功。
四 結語
目前,“案例”這一概念正逐步進入我國的教學研究領域,并且日益被廣大教師認同接受。上海、浙江嘉興等地,都已經開始了比較有效的實驗。
綜上所述,“案例研究”的確是比較切合廣大教師實際情況的好路子;是“以小見大”的好路子;是經濟實用、便捷及時、源于實踐、生動典型、指導實踐、提高素質的好路子;是激發廣大教師進行教科研活動的積極性的好路子。
參考文獻
[1]盧佳楣. 情感教學心理學 [ ].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劉國正. 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 [ ] . 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3]王尚文. 語感論 [ ]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馬小為等. 中學教研與論文寫作實用手冊前言 [ ] . 西安:地圖出版社,2002.
[5]教學案例創刊前言 [ ] 吉林:銀聲音像出版社,2003.
[案例研究:教師進行教科研活動的一條好路子(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2.
8.教師節活動的通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