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曉峰
如何穩步的進行基礎教育改革是目前教育界面臨的重中之重的問題,所謂教育改革是從一些主要的教育觀念和學術訓練的研究方法這兩個方面入手來改變傳統的學校課程領域。而每一次推出的教改方案和配套的新編教材都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當的時間進行摸索實踐,以求得最佳的改革效果。當然,雙方可能都會在這個不穩定階段提出各自的想法、建議,而這就需要實施者吸收其中的合理化成分來不斷完善、成熟我們的教育、教學方案。本著這個的宗旨,我們組織了本次以學生為主導的研究性學習,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總結了操作實踐當中的諸多經驗教訓,以指導我們的教學工作。
新編高中語文教材的體例安排較舊本有較大改觀,在諸多討論聲中,古文的選材及數量可能是爭議較大的一個方面。如何處理古文的課堂教學以及檢查反饋成了教研人員進行教改的突出問題,這恐怕也關系到這次較大力度的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的前期成效。根據這次研究性學習的反饋情況,我有這樣幾點看法。
(一) 新、舊教材之比較
細致的分析一下新、舊兩種教材,我們會發現其中有許多突出的相異之處。
1、篇幅含量
新本的古文含量占到總容量的50%,而且課后習題相當有分量。每一個單元教學都有教學總論和單元學習知識點小結。而舊本的古文比例只占到30%,且根本沒有明確的古漢語教學指導,以往都是授課老師自己總結歸納的,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新本的改革標志著現在的古文教學的含量和它在整個語文學習中的地位的提高。
2、體例安排
新本的每一個文言文單元的文章選取都是按照中國古代文學史的體例來安排的,也就是說不會再有“每個單元的最后一課基本上是自讀的篇目”這種說法了。而這樣的安排就是要求學生在學文本的同時還要掌握一定系統的文學史知識,在熟能成誦的基礎上,也能談談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歷程。但舊教材是沒有這種理念的。
3、注釋覆蓋
以前習慣舊本授課的老師一直把古文翻譯作為教學的關鍵環節,通譯串講一點都不稀奇。但在現在的新本中,我們的教學側重點應完全改變。因為每一篇文章的課下注釋都非常的詳細。從作家的生平、文章的出處到名句的相關資料,應有盡有。這樣的設置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充分的發揮學習自主性,而大大的擴展了課堂教學的空間。大膽的解放了老師,也縮小了師生之間的差距,讓二者能同時平等的參與學研究學習。
4、配套閱讀
厚厚的讀本是我們現在古文教學的另一個難點,如何處理它和課本的關系呢?高一兩冊的教本上已有24篇古文,讀本為每一個單元配備了一篇文學史類的知識性閱讀文章,然后為每一篇課文添置了一到兩篇相關閱讀篇目,每個文言單元一般都超過8篇文章。換句話說,讀本的閱讀量幾乎是課本的兩倍。如此豐厚的大餐需要多大的食欲啊!這意味著我們的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觀念需要徹底的改革。
至于新教材對于古文的誦讀要求和它在高考試題中的比重更不必細致的與舊本比較就能得出結論:我們的教學觀念必須盡快更新!
(二)新的教學觀念的樹立
1、橫向遷移和縱向遷移
從傳統意義上講,遷移指的是學習一種材料、技能或能力對學習新事物的影響。當練習一種技能時會提高學會另一種技能的能力,這時就發生了遷移。教學,就其本質而言,就是讓學生不斷的形成遷移。
橫向遷移指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將技能直接從訓練情境遷移過來的情況。在古文教學中,對于文學史的教學,古代漢語的細致知識點的教學都屬于要求學生能橫向遷移的部分。
比如:在先秦諸子散文(高一語文新教材第一冊)教學中,對儒家思想的系統總結已經讓學生對孔子、孟子、荀子有了初步的了解。他們的思想體系是較為穩定的,所以學生在閱讀他們的其他作品時能提出相應的見解。并且能寫出一定水平的比較閱讀心得,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學習的橫向遷移。
再比如:在《過秦論》中有一句:“贏糧而景從”,分析“景”為“影”的古字,作“如影隨行”講。后閱讀文章中,有一句“武聲遠震,仁愛滂流,未從之國,望風景附,崇德養威,此王業也”(《三國志》)要求翻譯。學生能正確理解“景”字用法就可以順利做這道題了。雖然中學的基礎教育越來越提倡“少語言、多言語”的理念,但我們目前的古漢語課堂中還是將重點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的掌握列為重要教學項目之列的。
只有橫向遷移水平達到一定的程度,縱向遷移才有可能發生。縱向遷移指的是只有將一種新技能進行調整,使之適合實際的環境才能解決問題的情形--也就是說,在有效地解決問題之前還需要進行擴展性的學習。當訓練內容和實際學習知識有一定的差異情況下,需要進一步的領悟才能達到靈活自如的駕馭這種技能,這時縱向遷移就發生了。
縱向遷移在古文教學中的體現就是閱讀。幾乎所有的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難度項中都表示古文比現代文要難。而我們的教學表明:兩篇同等重要的古文和現代文,古文所花費的時間要比現代文多幾倍!為什么事倍功半?我想這恐怕就是學生的縱向遷移沒有落實的表現。現在的新教材不允許我們花過多的時間在課堂上理解翻譯,必須培養學生自覺的將簡單的學習工作放到課外去,而在課上就進行大量的技巧性閱讀和思考提問。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在上新課前就已經能誦讀文章了,可能只是在個別字、句上不理解,那么上課便可以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理解了的同學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而老師的職能是在同學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和提出更深入的問題供大家繼續思考,然后進行同類型的比較閱讀。
比如:對《石鐘山記》的課文教學,可以先要求學生做課后俞樾著《春在堂草記》中關于石鐘山的一段記述文字閱讀。因為是清代的文章,學生普遍認為內容易懂,而且可以輕松的列出俞樾記錄的石鐘山得名的理由。然后再讓學生閱讀文字上稍難一點的課文,并提出閱讀要求,他們會很有興趣的完成任務,甚至自覺進行相當深刻的思考。而對于這一古代說明文類的散文,學生也能從中獲得一定的經驗和啟示。這便是一種規律性的擴展學習。
2、提倡合作學習和鼓勵競爭
對于古文的學習尤其要重視學生的合作學習和制訂合理的競爭機制。著名的教育家Herbert Thelen曾說過:“人們的相互合作的需求如果不是一種遺傳驅動的話,也是一種社會本能。人們如果不進行相互合作,那么甚至就不會清楚自己是誰。”學生在學校進行的正規教育是不同于其他家庭教育或自我教育的,所以,老師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共同學習的集體效應,在合作的環境中比在個體的、競爭的學習環境中能夠產生更強烈的動機的合力!學生的自學潛力其實是無限的,他們對因果關系的敏感性和對反饋的反應能力往往超出我們的想象,只要將學習者的自信心、獨立性調動起來,教學者的角色就可定位于幕后指導了。
比如,高一課本里的24篇古文每一篇都不同程度的要求背誦,要完成這樣一個教學任務似乎很艱巨。如果僅僅要求學生從早到晚的背書,然后恪受嚴格的檢查、懲罰制度,我想那只能招來學生無盡的抱怨,成為語文教改最不愿意看到的失敗。
這時就需要合作學習來發揮同學之間的集體力量和優勢了,兩三個同學一組,每天進行小組討論和互相監督。例如:學習《六國論》,老師布置查找戰國時期的有關資料以便上課討論,小組可以進行合理分配:一個找歷史方面的,一個找文學作品里的,另一個找課文的寫作背景資料。上課前進行整理討論,找一個中心發言人。這樣的課上學習才是有效的。
這種學習本身又極大的促進了學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在進行課文背誦時,小組合作會更加有效。小組成員分工:一個背誦課文;一個默寫文章的名句;另一個則在一旁做記錄,標出這次誦、默中的錯誤。可以按照在場同學的要求,指派被檢查的小組內任意成員擔任何職。而班里還可以定期評選優秀小組和最佳成員,來鼓勵同學們的積極性。這種形式得到推廣,相信沒有一個同學會認為背誦課文是學習的負擔。
中國是一個文化悠久和教育發達的國家,如果按照魯迅說的,“要讓我們后代明白,我們的古人以至我們是怎樣一代一代的被熏陶下來的”(《我們是怎樣教育兒童的》),那么我們的古文教學絕對不能輕視。《四書》、《五經》、《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等等都是我們熟知的古代學校教材,它們折射出的古代政治、經濟、學術、思想、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文化遺產。我們的后代沒有任何理由遺棄它們。
作者郵箱: zengle365@sohu.com
[古文教學面面觀--研究性學習總結報告(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古文教學計劃
2.小學古文教學計劃
5.勵志的古文語句
6.木蘭詩的古文
7.關于古文的隨筆
8.古文版木蘭詩
9.木蘭詩的古文翻譯
10.古文閱讀題目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