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安溪職業中專學校 林建明
在《〈天山景物記〉的電影描繪》(見《泉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中,我從電影配景的角度分析了著名散文作家碧野的《天山景物記》的藝術特色。本文擬就色彩描繪方面再擷幾端,略作分析,算是它的續篇。
《天山景物記》的藝術美是多方面的。如果循其創作手法尋擇下去,我們不難發現,那充滿感情、充滿生命意識和藝術感覺的灼熾奪目的色彩描繪尤為突出。“天下之物,不外形色而已”(沈宗騫《芥丹學畫編》),自然中物質形態本身是具有色彩的。這正如馬克思所說“色彩的感覺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一)》248頁)。作為一名作家,碧野對色彩描繪的真諦無疑有著深刻的領悟。他那天趣盎然的繪色藝術,給他筆下的天山平添了一種異彩紛呈的景象。如對野花的描寫:
在輕輕蕩漾著的溪流的兩岸,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紅、黃、藍、白、紫,五彩繽紛,像綿延的織錦那么華麗,像天邊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長虹那么絢爛。
這里,作者用摹色詞直接敷彩著色,以精煉之筆傳神地畫出那閃爍著五顏六色的野花的美艷,誘人去想象天山那富有詩情畫意的“萬紫千紅”。但作者仍感意猶未盡,話猶未了,便從不同的角度去想象,后連用三喻去渲染、去描繪天山的野花:“像綿延的織錦那么華麗”,“像天邊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長虹那么絢爛”。這樣,那一幅幅變化無窮的彩色畫卷也就展現在讀者眼前,令人目不暇接了。而那別具風致的意境,也就躍然于所寫的景物之上了。
更妙的是,在碧野的筆下,有些描寫雖不像野花那樣見其“異彩紛呈”,但他以其神奇的畫筆描形敷彩,曲盡情狀,更令讀者嘆為奇觀,如:
那融化的雪水從峭壁斷崖上飛瀉下來,像千百條閃耀的銀練。這飛瀉下來的雪水,在山腳匯成沖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拋,形成千萬朵盛開的白蓮。
顯然,這段描寫看不到直接設色敷彩的痕跡,作者只是把具有形象和色彩特征的“雪水”展示出來,以“像千百條閃耀的銀煉”這一富有色彩感的比喻加以勾繪,寫盡了雪水晶瑩可掬的閃光和足以撩動人心的形態,使整個畫面充滿著清澈透亮的美感。當然,如果止于此,雪水的韻味再濃也是有限的。接著,作者一筆宕開,那飛瀉的雪水在山腳下又有了新的變化:“浪花往上拋,形成千萬朵盛開的白蓮”。這是一幅別致的浪花圖。寫浪花,作者舍其種種表象,運用“以形寫神”的手法,借“蓮”設喻,只用“白”字稍事點染,著力渲染浪花往上拋的那股神韻,使之既有晶亮的生機,又見一塵不染的品性,給人以明亮、高潔、俊美的感受。這一筆,看似平易,卻見儀容,真是神來之筆。
繪畫是視覺的藝術,借助可視形象--光的微妙變化去反映客觀事物,這是畫家經營色彩畫面的技法。在對天山雪景的描寫中,碧野也吸取了繪畫藝術的這一技法。請看:
藍天襯著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陽下,幾塊白云在雪峰間投下云影,就像白緞上繡上了幾朵銀灰的暗花。變動中的光影,常常是瞬息即逝,難以捕捉的。然而,作者是捕捉光影的能手,在這里,他憑著對物體投影的領悟,以及光和蔭的鑒別力,捕捉住“白云”在太陽光照和周圍環境色作用下所凝結的生動情景,輕筆揮灑,從藍白相輔、虛實相生中描繪出幽雅恬淡、搖曳多姿的天山雪景:在藍天麗日下,天山雪峰高聳入云;白云朵朵,云影處因光照的減弱引起色彩的變化,兩色之間細微隱約的差異,似有若無,仿佛是“白鍛上繡上幾朵銀灰的暗花”。這種抓住自然物因光照引起色彩細微變化的傳神勾勒,把天山雪景各極其致的“色”,直接融入整個畫面之中,顯得渾然天成,使天山雪景通過“淡抹”而不是“濃飾盛妝”顯示出魅力。
同樣是捕光繪色,碧野的藝術筆法還遠非如此。在對雨后草原的描寫中,我們不難看到,碧野并沒有一味追求色彩的繪畫效果,而是把藝術的觸角伸向對攝影技法的借鑒和實踐中:
而當陣雨過后,雨洗后的草原更加清新碧綠,像塊巨大的藍寶石;那綴滿草尖上的水珠,卻又像數不清的金剛鉆。
在咫尺畫幅之中,要寫好“清新碧綠”的雨后草原,實屬不易。然而,碧野緊扣“陣雨過后”這一最富有包孕的片刻落筆,以“雨洗后的草原”和“那綴滿草尖上的水珠”的視覺感受,攝住了雨后草原的靈魂,把我們帶進潔凈柔美的藝術天地:雨洗的草原“像塊巨大的藍寶石”,生發出一種晶瑩潔凈的光;無色透明的水珠,“像數不清的金剛鉆”,閃爍著柔和的光芒。顯然,這是一種類似攝影鏡頭才能捕捉到的景物形象:無明確光源方向的雨后晴光(散射光),很好地表現了雨后草原和草原上的物象(水珠)在柔和的光線中所產生的豐富的亮度和清新淡雅的色彩。從藝術創作的表現手法看,作者在這里不是靠影像的色感來構思視覺形象,而是靠他對環境色和光源色互相交融的極好感受性,以及他了解光源對自然物色彩的影響之于觀者的效果。這是傳統的繪畫技法所無法體現的,它是碧野以攝影手法追求光的感覺、光的效果和光的韻味的絕妙嘗試。不僅如此,作為獨特的攝影藝術語言的光,在這里已不僅僅是造型的手段,它本身已成為一種可見的藝術形象了。因此,雨后草原才顯示出形神并茂、光色輝映的美來。
必須指出,碧野借鑒攝影技法捕光繪色,有時是把光和色融合在一起,以色彩來調節光澤,借光澤來烘托色彩,只是對自然物純凈本質的客觀反映,沒有任何抽象的描述。例如:
到了夏至后,發青的酥油草把它們(旱獺--筆者注)養得胖墩墩,圓滾滾。這時它們的毛色麻黃發亮,肚子拖著地面,短短的四條腿行走遲緩,正可以大量捕捉。
旱獺的毛色如果單說它是“麻黃的”,就難免顯得單調。作者巧妙地用“發亮”加以點綴,從而使之生發出一種閃爍離合、捕捉不定的光。色和光相互滲透,渾然天成,相似于攝影藝術的真實再現,使讀者沒有矯揉造作之感。
與畫家尋找富有表現力的典型細節來構思作品形象一樣,碧野經營“因光見色”的藝術畫面,講究選擇“最富于生發性的頃刻”和“短暫的瞬間”所疑結的某一生動情景、對象特征,例如:
無邊的草原是這樣平展,就像風平浪靜的海洋。在太陽下,那點點水泡似的蒙古包,閃爍著白光。
在這里,作者以平展的草原為背景,以“水泡似的”的比喻為形象,以乍明乍滅、閃爍不定的“白光”為特征,描繪了草原物象中最為典型的細節特征--潔白的蒙古色在強烈的陽光下特有的“態”,巧妙地表現出充滿于整幅畫面的燦爛陽光和草原牧場的特有風光。這既給天山的草原平添了一種悠遠深邃的藝術魅力,又使讀者從中領悟到草原特定景象--蒙古包的豐韻神態。
碧野捕光繪色的藝術功力,還表現在因情見色,依照色彩的情感個性特征去觀照自然,即不同的自然景觀浸染著他內心的情愫,以此表現出他對大自然的獨到認識和感受。例如:
特別誘人的是牧場的黃昏,落日映紅周圍的雪峰,像云霞那么燦爛。雪峰的紅光映射到這遼闊的牧場上,形成一個金碧輝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們,都鍍上了一色的玫瑰紅。
在黃昏的畫面上,作者沒有沉緬于夕陽下山容物貌的刻畫,而是巧妙地讓牧場的一切躍入落日的余暉中,把最能表現牧場特征的雪峰、蒙古色、牧群和牧女們,金線串珠般地連綴成一幅流光溢彩的藝術畫面。作者選用暖色的玫瑰紅作為籠罩整幅畫面的基色,并且運用夸張的手法,不惜筆墨地盡情渲染,似乎只是對這如詩如畫的黃昏夕照的癡迷神往,而實際上濃重地延伸著“以我觀物”而“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情調。這樣,作者就在那滿眼暖色的熱烈、奔放、歡愉的韻味中,把自己對牧場黃昏的獨特藝術感受和喜悅之情,準確而鮮明地傳達給讀者。作者雖然對自己的心情,感受不著一字,但幸福、溫暖之感已經洋溢于畫面。
在眾多的色彩描繪中,崩澠等方面有顯著對比意義的色彩進行相互映襯,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獲得更加強烈鮮明的藝術效果。例如?br>
在那白皚皚的群峰的雪線以下,是蜿蜒無盡的翠綠的原始森林……
天山的客觀物象--原始森林所呈現的色彩,本來是繁蕪雜亂的,由于作者極為藝術地運用映襯手法創造視覺畫面,以“白皚皚”和“翠綠”配合成一種色相明暗、冷暖對比強烈而又純度較強的色彩,便突出了原始森林的蒼郁秀麗,又誘人去想象天山那生意盎然的自然圖景。
對于色彩的配合,作者有時選取更多種的色相進行調配安插,使畫面的基調和諧統一,色彩多而不亂,繁而不雜,構成更加絢麗奪目的彩繪。例如:
特別是那些被碧綠的草原襯托得十分清楚的黃牛、花
牛、白羊、紅羊,在太陽下就像繡在綠色鍛面上的彩色圖案一樣美。
這里,作者緊緊地抓住碧綠的草原作襯底,把黃、花、白、紅等幾種顏色統攝于筆下,充分地調動讀者的審美感官,從“在太陽下”的感受中,創造中一幅用背景烘托的多面而有變化、單純與豐富的對立統一的畫面,不僅使各自的色彩更加鮮明,而且使整個畫面顯得既有主色而又繽紛多彩,給人以一種既相映成趣又色調和諧的美感享受。
運用繪畫的透視藝術來表現景物的空間層次、遠近距離,使畫面呈現出一種縱深感和立體感,這是構造立體畫面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描寫天山景物中,有些色彩描繪就采用這樣的手法,例如:
湖色越遠越深,由近及遠,是銀白、淡藍、深青、墨綠非常分明。
作者以銀白、淡藍、深青、墨綠的色相為構圖材料,依據人對湖色視覺的遠近、深淺、濃淡的次序加以描述,使本來沒有“時間先后”的色彩描繪,呈現出富有強烈的層次感和空間感來,讀者也從明暗色調的反差中獲得了形象的直觀性和可感性。
在對天然湖的描繪中,作者則通過同類色的有機組合,呈現出自然美的感人魅力:
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清晰地倒映水中,把湖光山色天影融為晶瑩的一體。在這幽靜的湖上,唯一活動的東西就是天鵝。天鵝的潔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凈,天鵝的叫聲增添了湖面的幽靜。
“乳白”的云朵,“雪白”的山峰,“潔白”的天鵝,“明凈”的湖面,還有那“融為晶瑩一體”的湖光山色天影,都顯得清麗、幽靜、柔和。作者只用一種顏料--白,為讀者描繪出一個水天一色的透明世界,并借助天鵝的叫聲,使湖光山色更為靜穆安謐。
上述的分析,說明碧野的繪色藝術在《天山景物記》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審美地位。因此,從繪畫和攝影的角度對天山景物的色彩描繪藝術技巧,作些拓展性的探討,對我們的語文教學和文學作品欣賞,是大有好處的。(原發表于《泉州師專學報》2000年第三期)
作者郵箱: qzazljm@163.com
[《天山景物記》的色彩描繪(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描繪冬天的成語
3.描繪春天的古詩
5.描繪秋天的成語
7.春雨的色彩課件
10.中班春雨的色彩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