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宇監利中學高三語文 周志勇
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中有蘇軾所著《赤壁賦》一文。通讀全文,讓人感悟嗟嘆的除了其淡定的心境,還有他“屬酒天明”的愜意。細思之,其實該文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即“擁有無限何須羨”。
要想擁有必先付出。年輕時的蘇軾氣勢如虹,鋒芒盡露,仕途人生也是灑滿陽光,可正當他信心盈滿之時,“烏臺詩案”事發,他被貶黃州,遠離了中央政權,融入到地方民情,游樂躬耕,從而擁有了一種超凡的心境,《赤壁賦》正是他度過人生陰霾,重新踏上人生征途的開端。
此時的蘇軾是滿足的。夜泛赤壁,陶醉于美景,“歌窈窕之章,誦明月之詩”,“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神思渺渺,好不快哉!全然不似受貶謫客,活脫一個超凡神人。終不見半點憂傷于心底,唯只有滿滿歡悅溢行在。烏臺詩案的陰影化作一縷輕煙飛升九霄,恰留下一個豪放遷客立身赤壁的偉岸身影。
聰明的蘇子為了將自己此時對擁有的感想,巧妙的引入一個客。“客”為何者?詩人之友乎?詩人自己呢?稱人為客己為主,那詩人也就少了些許變遷之味。還是稱自己吧,畢竟是一“遷客”啊!唯有如此,蘇子才能完成對擁有的華麗轉身,敘寫千古絕唱。
千秋功業,萬世流芳,古來男兒多此志;仕途坎坷,宦海浮沉,今生遷客抒奇情。蘇軾借客之口道出了對“一世之雄”曹操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去,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的威武的無比羨慕,而對自己“漁樵于江渚……舉匏樽相屬”的生存狀況的失意;既有“而今安在哉”的傷感,又有“羨長江之無窮”的欲求。說白了,“客”就是既想去“侶魚蝦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般渺小的人生而擁有如曹操那般供萬世歆羨的偉績,又有擺脫“須臾人生”達到“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與仙者同游,與日月同壽的生命欲求。現實與欲求的巨大反差,超越客觀條件與自身能力的欲求,使得“客”進退維谷,深陷痛苦的漩渦而不脫。糊涂的活著是沒什么苦痛的,但偏偏“客”卻是如此的清醒:知不可驟得。最終心聲化作“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嘯聲,自顯得與蘇子此刻愉悅陶醉的心境抵牾不諧。
“客”之欲何其大,何其幻;“子”之求何其小,何其真。在蘇子看來,“帝鄉富貴”自是充滿誘惑的,但“漁樵屬酒”又何嘗不是一種詩意人生!“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諳熟佛道的蘇軾在看似消極的生命意識里卻有清醒的認識: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但若是對所擁有的呢,蘇子卻是安然享用的: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清醒的生命意識除了顯露在對自然之物的態度上,更隱喻在對待造化變化的認識中。在他看來,變與不變是相對的,經歷了人生打擊的蘇軾,認識道月之盈虧仍為月,水之消長終是水,恰如人生道路上的榮恥與得失,相生相伴,彼消此長,變化中永恒。既如此,蘇子于是大聲宣言:我擁有美麗無限,又何須去羨慕虛名與神人。
擁有所擁有的,放棄莫須有的,卸下人生沉重的包袱,高歌一曲: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周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