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整體感知詩歌感情基調,感受詩人情感。
過程與方法 以課堂為陣地,提升學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展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誦讀體會詩人當時的心情。
重難點 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教 學 內 容 教學環節與活動設計
教學設計
一、反饋檢測(3分鐘)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詳見學案、PPT)(3分鐘)
三、新課導入(1分鐘)
四、逐聯賞析詩歌(20分鐘)
首聯“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詩人準備啟程 “東風”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謂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頷聯,描寫春晨山村晴景--“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有物有人,有動有靜,有紅有綠,構成了一幅畫面生動、色調和諧的農家春景圖。
頸聯繼續描寫山村的自然景物--野桃含笑竹籬短, 溪柳自搖沙水清。
寫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滿了勃勃生機,洋溢著歡快的氣氛。
尾聯“西崦yān人家應最樂,煮葵燒筍餉春耕”由自然景物的描寫轉入對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這種喜情。
手法: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擬人,不僅描繪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詩人山行之樂,內心之樂和景色之美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寓情于景
學案點撥:
導練1:天公作美,自然就決定了旅途中的愉悅心情,抒發了樂觀豁達的情懷。寫春風吹斷了積雨,新穎別致,饒有詩意。領起下文描寫春晴之日山村風物、山里人生活,也為全詩寫景抒情奠定了輕松活潑的基調。
導練2:1、第二聯--嶺上晴云披絮帽, 樹頭初日掛銅鉦。寫野外遠景,運用比喻手法,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與“掛銅鉦(掛銅盤)”分別比喻“嶺上晴云”與“樹頭初日”。
2、第三聯--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寫農家近景,運用擬人手法,在沐浴了一場春雨之后,“野桃”向著朝陽笑臉迎人,“溪柳”在春風里翩翩起舞。
3、出門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嶺,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籬等,這兩聯是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寫的。
五、《新城道中》(其二)(10分鐘)
1、結合全詩,分析“散材畏見搜林斧,疲馬思聞卷旆鉦”的妙處。(5分)
明確:(1)“散材”、“疲馬”,都是作者自況,運用比喻的手法。(1分)
(2)“散材”,指無用之才,此處為作者自喻。“搜林斧”,比喻政敵的迫害。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擔心隨時可能飛來的橫禍降臨。(2分)
(3)這兩句表明作者對政治斗爭、對復雜的官場感到厭倦,自己就像那久在沙場沖鋒陷陣的戰馬,早已疲憊不堪,很想聽到鳴金收兵的休息訊號。所以,作者對自己目前這樣悠然自在的生活感到愜意。(2分)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加以賞析。(6分)
明確:①頷聯,散材和疲馬都是作者自況,蘇東坡在朝廷激烈的黨爭中立足,自請外調,表現了詩人對官場的厭倦之情,以及作者對自己目前這樣悠然自在生活的愜意之情。(3分)
②尾聯,詩人向田園中的農夫問路,同時也暗用了《論語》中孔子向隱者長沮、桀溺問路的典故,詩人以此表達自己歸隱的想法。(3分)
七、課堂小結. (4分鐘)
李洪波
[《新城道中》教學設計 (人教版高二選修)]相關文章:
1.新城道中教案
6.化學選修5試題及答案
10.生物選修1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