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想】
1、文中關聯很多,邏輯關系很強,在教學過程中,將通過淡化分析、強化朗讀的方法來培養學生議論語言的語感。
2、采用自主學習、共同探究、練講結合的學習方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通過對文章的學習,了解作者觀點,學會如何進行創造性思維。
2.理清“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思維方式與創造性思想、創造力之間的關系。
3. 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過程與方法:
1. 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 引導學生如何及時處理文中傳遞出的現有信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肯定學生不同答案,教學中鼓勵成績差的學生回答問題。
2. 培養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分析創造力各因素間的關系。梳理文章層次,掌握遞進的說明順序。
【教學難點】
品讀語言,體會議論文中商討對話式的語言表達的作用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與講練結合
【教學用具】
多媒體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頭腦轉轉轉。請同學們計算下面兩道題。
1(月) + 2(月) =1季度 ? 8小時 +16小時 =1天?
還可以舉例。如3天+4天=1周等。
回憶蘇軾的《題西林壁》,這首詩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每一種事物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觀察的角度不同,結論也不相同。
可以說生活中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美]羅迦 費 因格的《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二、相關資料
1、關于作者:羅迦費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譯作“羅杰馮奧奇”),1948年生,當代美國實業家、學者、創造學家。曾任加利福尼亞創意顧問。著作有《當頭棒喝》(A 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創造性紙牌》(Creative Whack pack)等。“唯一真正快樂的人們是兒童和富有創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關于“推敲”的典故: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十九引《劉公嘉話》:“島(賈島)初赴舉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推’ 字,又欲著‘敲’字,練之未定,遂于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島不覺沖至第三節。左右擁之尹前,島具對所得詞句云云。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
3、關于“鍥而不舍”的出處:
《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4、背景資料
許多人在在生活、學習的過程中因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他們只知死學知識而不知活用,不會跳出圈外去思考問題。生活中還有許多人以為搞發明和創造的都是天才人物,
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發明和創造,結果導致創造性被自我壓制,最終喪失。本文正是針對這種情況而寫的。作者想要說明,有過許多發明創造的人最初也是和大家一樣的普通人,而普通人只要有自信不斷學習知識,活用知識,敢于打破常規想問題,就會成為一個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的人。
三、知識積累
1、讀一讀寫一寫
汲取(jí) 孜孜不倦(zī) 鍥而不舍(qiè) 根深蒂(dì)固
2、多音字
創【(chuāng)創傷 (chuàng)創造】
3、釋義
汲取:吸取。
推敲:傳說唐代詩人賈島騎著驢做詩,得到“鳥宿地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猶豫不決,就用手做推、敲的樣子,無意中碰上了韓愈,向韓愈說明原委。韓愈想了一會兒說,用“敲”字好(見于〈苕溪漁隱叢話〉卷十九引《劉公嘉話》。后入就用推敲來比喻斟酌字句,反復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基礎穩固,不容易動搖。
孜孜不倦:勤勉的樣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堅持下去。
不言而喻:不用說就可以明白。
鍥而不舍:雕刻一件東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輕而易舉: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無成:連一樣事情也沒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4、議論文知識點。
議論文的三要素是:論點、論證和論據
論點: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觀點和主張。
論據:證明論點的材料、依據。論據有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論證: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 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通過默寫、口述完成學習目標一。)
四、整體感知全文
請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思考:
1、認真朗讀課文,找出表明作者觀點的語句。
2、圍繞這個觀點,作者闡述了那幾個問題,在文中劃出概括性的語句。
3、用浪線劃出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結合自己談談會。
五、分析課文
指導回答問題的思路:問題---觀點---論證方式
1、文中表明作者觀點的語句是哪一句?
明確:因此,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很重要。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2、作者是如何提出觀點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由對四個圖形分類的不同答案引出,這樣顯得更加生動形象,而且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3、圍繞這個觀點,作者闡述了哪幾個問題。
a、創造性的思維需要哪些必需的因素?
b、創造性思維是否任何人都具備?
4、提出這兩個問題,作者運用什么句式?
明確:設問句。它的作用有:引出下文,引發思考,使文勢有變化。在結構上起承接、過渡的作用,使文章結構緊密,條理清楚。
六、深入感悟
1、創造性思維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觀點1.淵博的學識2.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3.持之以恒地進行各種嘗試的毅力)
事實論據:約翰古登貝爾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
羅蘭布歇爾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從自然科學方面設例。
論證方法:事實論證 引用論證
2、創造思維是否任何人都具備呢?是否存在富有創造力和缺乏創造力的區別呢?
(觀點1.任何人都有創造力,創造的意識在自己的思想里。
2.即使是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也并非是輕而易舉的獲得靈感。非凡的靈感,往往產生于這樣的過程:關注極其普通、甚至一閃念的想法,并對它反復推敲,逐漸充實而形成的。
3.區別一個人是否擁有創造力,主要根據之一是:擁有創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細小的想法。)
事實論據:舉例論證:貝多芬、愛因斯坦、莎士比亞。
4、最后,作者是如何總結的?
怎樣才能成為有創造性的人。
a.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
b.不滿足于一個答案,而去探求新思 路,去運用所得的知識;
c.一旦產生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并鍥而不舍地把它發展下去
七、小結
1、文章結構
(一)提出問題。(1~2段)從四個圖形,提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論題。
(二)分析問題。(3~12段)
第一層(3段):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
第二層(4~5段):富有創造性的人總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識,使自己學識淵博。
第三層(6~9段):發揮創造力的真正關鍵,在于如何運用知識,并舉例說明。
第四層(10~13段):擁有創造力的主要根據。
(三)解決問題。(14段)總結,做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的關鍵所在
(應注意下面的三點: 第一,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過渡作用;第二,末段在全文中的總結作用。第三,本文是按照逐層遞進的邏輯順序進行論證的。)
2、議論方法
引證法、例證法
八、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文體常識
二、本文的論證方法:
(1)例證法:
約翰古登貝爾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
羅蘭布歇爾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從自然科學方面設例。
(2)引證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三、交流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結合自己談談會。
1、做一個做一個富于創造性的人,關鍵在哪里?(討論)
關鍵是要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不滿足于一個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運用所得的知識,一旦產生小的靈感,相信它的的價值,并鍥而不舍地把它發展下去。
2、思考:“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為什么?(盡量用課文中的話回答。)
因為:
1、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非只有一個,而是多種多樣。
2、情況變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變化。
3、如果認為答案是唯一的,找到答案就會止步不前。
3、思考:“區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造力,主要根據之一”是什么?
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即使他們不知道將來會產生怎樣的結果,但他們很清楚,小的創意會打開大的突破口,并堅信自己一定能使之變為現實。
教師總結:做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
1.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
2.不滿足于一個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運用所得的知識;
3.一旦產生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發展下去。
四、思維火花
創造性思維-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通過這種思維不僅能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內部規律,而且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穎獨創的、有社會意義的思維過程。
廣博的知識與濃厚的興趣
克服思維定勢
克服“中庸之道”、“槍打出頭鳥”
善于抓住靈感
五、本文寫法上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1.充分利用了事實論據 ,有力的證明了論點------事實是證明論點的最有力的武器。
2.引用的成語、典故頗多,增加了文章的語言的氣勢-------議論文的語言在該簡練處簡練、該生動處生動。原則是始終為論點服務!
六、拓展延伸
閱讀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的問題:
最后一課
一位哲學家帶著他的一群學生漫游世界,十年間,他們游歷了許多國家,拜訪了許多有學問的人,現在他們回來了,個個都滿腹經綸。在進城之前,哲學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來,說:“十年游歷,你們都已是飽學之士,現在學業要結束了,我們上最后一課吧!”
弟子們圍著哲學家坐下來,哲學家問:“現在我們坐在什么地方?”弟子們答:“現在我們坐在曠野里。”哲學家又問:“曠野里長著什么?”弟子們答:“曠野里長著野草。”哲學家說:“對,曠野里長滿雜草,現在我想知道該如何除掉這些雜草。”弟子們非常驚愕,他們都沒有想到,一心在探討人生奧妙的哲學家,最后一課問的竟是這么簡單的一個問題。
一個弟子首先開口,說:“老師,只要用鏟子鏟掉就夠
了。”哲學家搖搖頭。
另一個弟子接著說:“用火燒也是很好的辦法。”哲學
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說:“撒上石灰就會除掉所有的雜草。”
接著講的是第四個弟子,他說:“斬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來就行了。” 等弟子們都講完了,哲學家站了起來,說:“課就上到這里,你們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雜草,一年后,我們再來相聚。” 一年后,他們都來了,不過原來相聚的地方不再是雜草叢生,它變成了一片長滿谷子的莊稼地。弟子們圍著谷地坐下,等待哲學家的到來,可是哲學家始終沒有來。 幾十年后,哲學家去世了,弟子們在整理他的言論時,私自在最后補了一章:要想除掉曠野里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面 種上莊稼
;同樣,要想讓靈魂凈潔,惟一的方法就是 用美德 去占領它。
1.根據文意,在最后一段的兩處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語。(每處4個字以內)
2.對哲學家“如何除掉這些雜草”的提問,為什么弟子們的回答都不正確?
無論是從表面上除去雜草,還是連根挖出雜萆,都只是暫時性的,而不能徹底永久地除掉這些雜草。
3.根據上下文的提示,該怎樣正確地回答哲學家“如何正確地除掉雜草”的問題?
要徹底永久地除掉這些雜草,就要把它改變成良田,種上莊稼。
4.文中說相聚的地方已變成了一片莊稼地。它是怎樣“變成一片長滿谷子的莊稼地”的?
是哲學家用一年時間把荒地開墾成農田種上的谷子。
5.一年后,哲學家為什么始終沒有來赴約?
因為哲學家把曠野改造成農田,已用行動和事實給學生們作了回答,所以他不必再赴約作口頭回答了。
6.用自己的語言簡潔準確地概括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
要除掉頭腦中錯誤的、骯臟的思想,只有用正確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裝。
七、總結課文
本文圍繞中心,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逐層深入地進行了論述,使我們認識到思維方法的變化對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八、布置作業
九、教學反思:
一、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我認為,教育的作用就是將人類的經驗一代一代傳下去,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所以從教學的基本價值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地發展。《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中,作者針對現實生活中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確答案只有一個”的認識,張揚了新的創造性的思維方式,提出了成為創造性人才的可行之路。啟發學生認識到這種不拘泥于傳統的思維方式的重要作用,讓他們體會到創造對于個人和社會的發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并且讓每一個學生認識到任何人都有創造力,創造時時刻刻在我們身邊,這對于對孩子的未來發展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是指語文的形式,人文性則是指語文的內容。要把語文當作語文來教。不能脫離人文性僅強調工具性,也不能只強調人文性,而忽視工具性。所以在培養創新意識的同時,也要讓學生緊扣課文,沿著作者的思路深入體會內容,并能在了解內容的同時進行更深一步的感悟。
二、關注學生興趣指向,創設積極探究的學習氛圍,是課堂教學深入開展的關鍵。
英國教育家布魯納指出:教學學生學習任何科目,決不是對學生心靈中灌輸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學生主動去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課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初中生的心理特點來看,他們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對未知世界充滿求知欲,所以只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有目的地設置疑問,吸引學生積極動腦,主動學習,就可以有效地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是一篇議論文,過去我在引領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時,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讓學生了解課文論述的問題,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理清結構,然后找出文章的論點、論據,揣摩論證方法,理解課文內容。結果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學生興趣全無。而現在以學生感興趣的毛毛蟲的故事引入課題,讓他們感受創造的重要意義;接著由他們列舉發明家的故事,激發他們對創造的渴望;然后抓住他們渴望了解議論文這種文體的欲望,引入對議論文的概念以及常用的論證方法的學習;并且通過活動強化學生的探究欲望,刺激他們的表現欲;最后,用充滿激情的結語喚起他們的民族責任感,激勵他們有意識地將自己與國家社會聯系起來,自覺地走向創造之路。可見,只要在課堂教學中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就可以在學生積極思維和情緒高漲中,輕松地完成了學習任務,而且培養了他們的探究意識和自主學習的習慣。
三、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定教,是現代教學思想的重要體現。
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人。有這樣一段話,深刻地詮釋了現代教育理念的學生觀:“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
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
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
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
給學生一個機遇,讓他們自己去抓住。
給學生一個沖突,讓他們自己去討論。
給學生一個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
給學生一個題目,讓他們自己去創造。”教師只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學生有著巨大的發展潛能,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逐漸形成獨立學習、自主發展的能力。在《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教學中,我和學生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相互交流,真正感受到了在自主空間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能力。從學生積極探究的實踐中,我也感受到了他們自主學習探究獲得的愉快,也感受到了作為引導者的自豪和快樂。
從《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一課的教學中,我感觸頗深。我感到教學觀念的轉變對課堂的影響,同時也為自己觀念轉變而帶來的進步而喜悅。我相信,只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貫徹新的教育理念,勇于創新,不斷探索,一定能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更一定能為學生開啟一扇創造之門,一扇成功之門。
李洪波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教學設計(魯教版八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0.魯教版初中化學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