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詩》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五)

發布時間:2016-12-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知識目標】

體會文化隨筆特點,品味作者的說理藝術,掌握中國詩的一般發展特點及其規律。

【能力目標】

學習運用比較文學的方法,旁征博引,化深奧為通俗,化復雜為單純,用豐富具體的例證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闡釋自己的觀點。

【情感目標】

品味說理文章具有較強的知識性、又幽默風趣,富于說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自己的說理藝術,培養對中國詩歌的審美能力。

【重點、難點】

一、掌握文化隨筆的協作特征與品味語言藝術是本文學習的重點。

二、用比較的方法分析中國詩歌發展一般規律,把握中國詩歌的獨特現象,準確理解作者的文學觀點是本文難點。

【教學方法】討論法  點撥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整體把握

【第一部分】 (第1段),交代談中國詩的根本立場。

作者認為,談中國詩要采取比較文學的立場,就是說,談起中國詩,眼中要有外國人和外國詩在。

【第二部分】 (第2段),概括中國詩的一般發展特點及其規律。

外國詩的發展是先有史詩,次有戲劇詩,最后有抒情詩。

中國詩發展是抒情詩出現異常早,戲劇詩隨后,史詩沒有。

結論--中國詩是早熟的,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但以后缺少變化。

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缺乏堅實厚重的生活基礎

【第三部分】 (第3至7段),闡述中國詩的特點。

1.篇幅短小。

原因是,“一篇詩里不許一字兩次押韻的禁律限制了中國詩的篇幅”。

2.富于暗示性,“言有盡而意無窮”。

第4、5段--外國詩人論詩的觀點與中國詩人論詩的觀點很接近。

中國人說“言有盡而意無窮”--外國人所謂“空泛連接著確切”,意思一樣。

一般西洋讀者所認為中國詩的特征:富于暗示”,是正確的說法。

“中國詩用疑問語氣做結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詩來得多”,例如拉丁詩里有個“何處是”的公式,在中國詩里應用得最多。

3.“筆力輕淡,詞氣安和”。

第6段--“西洋讀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

原因是,一跟語言的本質有關,中國詩調較輕,比不上西洋詩調的沉重;二是中國古代詩人“對于叫囂和吶喊素來視為低品”,中國詩“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

4.社交詩特別多,宗教詩幾乎沒有。

第7段--中國詩除社交詩特別多,宗教詩幾乎沒有外,在內容上與西洋詩“無甚差異”。

外國也有“跟中國田園詩同一型式的作品”。

【第四部分】 (第8段),總說中國詩沒有特別“中國”的地方。

作者認為,像各國人都是人一樣,中國詩和西洋詩都是詩,共同點多于不同點。

中國詩里有“西洋的“品質,西洋詩里有“中國的”成分。在中國詩里是零碎的,薄弱的,到西洋詩里發展得明朗圓滿,反過來也一樣。因此,“讀外國詩每有他鄉忽遇故知的喜悅”,會引導讀者“回到本國詩”。

二、探究品味

1.課文第1段中,“他不能對整個本國詩盡職”這一句是什么意思?

聯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是對只讀中國詩的人而言的。只讀中國詩的人,不能站在比較文學的立場上,對中外詩歌進行比較,從而在比較中認識中國詩不同于外國詩的地方,即中國詩的特點。他只能就中國討論中國詩,不能“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用居高臨遠的觀點看待中國詩,因此難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就是“不能對整個本國詩盡職”。

2.本文的說理藝術體現在哪些方面?

用比較文學的方法,旁征博引,在比較中外詩歌的異同中,闡釋中國詩的特征。觀點鮮明,材料豐富,語言生動,富于說服力和感染力。

3.從本文可以看出學者文化隨筆的哪些特點?

第一,化深奧為通俗,化復雜為單純。

本文是談中國詩這樣一個深奧、復雜的問題,然而作者舉重若輕,把這個問題用通俗、淺顯的語言傳達給讀者。作者舉出詩歌以及圖畫、音樂、故事、傳說、寓言等具體的例子,大量的豐富生動的比喻,說明自己的觀點。讓讀者在具體例子、形象比喻的啟發和感染下,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觀點。

第二,征古今引中外,有較強的知識性。

作者站在歷史和文化的高度,。引用的古今中外的大量文史資料,有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希臘、俄羅斯、捷克乃至印度等國的資料;涉及的范圍包括文學、哲學、歷史學、藝術等。引用中國的文史資料,從古到今。這樣的文章,讓讀者在接受作者觀點同時獲得豐富的文史知識。

第三,語言詼諧,幽默風趣。

文章中充滿了智慧的語言,幽默風趣,又具有高雅的品位。讀者會一邊閱讀一邊忍俊不禁。這種富有文學語言韻味的學者隨筆又稱為小品文。

4、你怎樣評價作者的觀點?

【啟發提示、開發思維】

作者在課文中的觀點盡管有權威性,但也有可議之處。因為作者是從他自己的欣賞習慣出發來評論詩歌的,是一家之言。盡可以倡導學生各抒己見。

5、課文用了許多精妙的比喻,顯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找出你最喜歡的比喻,說說它們的含義和表達作用。

為了說明中國詩的發展的超常性,作者用中國畫的發展作了相應的類喻,“譬如中國繪畫里,客觀寫真的技術還未發達,倆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種‘純粹畫’的作風”,然后聯系印度的《百喻經》一語道破天機。

為了說明中國的詩歌之短,作者借用了西方的短語“輕鳶剪掠”,,輕巧自在,憑人去遐想。錢氏作比喻,重文采亦重哲理--“假如鞋子形成了腳,腳也形成了鞋子;詩體也許正是詩心的產物,適配詩心的需要。比著西洋的詩人,中國詩人只能算是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不過,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的意味,收縮并不妨礙延長,仿佛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其中道理更是相當深刻的。

文章又在比喻中結尾:”我們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圖不過是靈魂的思家病,想找著一個人,一件事物,一處地位,容許我們的身心在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個安頓歸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蕩予回到家。出門旅行,目的還是要回家,否則不必牢記著旅途的印象”,“研究我們的詩準使諸位對本國的詩有更高的領會,正像諸位在中國的小住能增加諸位對本國的愛戀,覺得甜蜜的家鄉因遠征  增添了甜蜜。”有情有理,點破了比較文學與研究者的關系。

三  拓展遷移、培養能力

聯系課文,比較曹操的《觀滄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寫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評說它們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異同

【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兩首詩的異同,體會中國詩的特征】

【啟發提示】內容上,《致大海》磺美最由;電奔被竹大海,抒發詩人對自由的渴望和苦悶,表現詩人在殘酷專制下的崇高的自由精神。《觀滄海》把大海塑造成一個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偉的藝術形象,作者通過寫大海抒發自己政治家、軍事家的博大胸懷和壯志豪情。

【教學反思】

 

封志莉

[《談中國詩》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五)]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高一必修五數學教案

3.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4.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5.高二語文《談中國詩》教案

6.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

7.高一必修一英語教案

8.高一數學必修四1.5教案

9.高一必修四數學教案

10.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三区 | 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a∨ | 色亚洲激情蜜芽一区 | 精品国产高清自在自线 | 日本一本之道高清不卡免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