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嵊州市馬寅初中學 張曉瑜
師:瓊珊為什么會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那最后一片藤葉上呢?
生:因為瓊珊一向很喜歡那株常春藤。
師:那為什么她會如此地喜歡那株常春藤呢?
生:常春藤是一種十分美好的常綠藤本植物,預示春天長駐。
生:她作為畫家有一種特別的藝術敏感,在她眼中,枯藤、黃葉、頹墻營造了一種凄美蕭瑟的意境,構成了一幅精美的油畫。
師:能從人物職業角度分析,很好。
生:在古希臘神話里,常春藤代表酒神狄俄尼索斯,象征歡樂與活力,象征不朽與永恒的青春。
師:對,常春藤有著豐富美好的寓意。除了這些,還有其他原因嗎?
生:常春藤平凡普通卑微,瓊珊以此自比。“我想擺脫一切,像一片可憐的、厭倦的藤葉”就道出了她的心聲。
師:那這“一切”又指什么呢?
生:可恨的肺炎。
生:還有困苦的生活境遇。那松動殘缺的磚墻和風雨就是比喻困苦的生活境遇的。
師:很好,也就是說,頹墻上的常春藤在風雨的無情摧殘下不斷凋零,困境中的瓊珊在肺炎的折磨下更是身心疲憊。那困苦的生活境遇又體現在哪里呢?
生:那里本就房租低廉,但為了省錢她們又選擇了矮墩墩的三層磚砌房屋的頂樓。
生:為了賺取瓊珊的醫療費及營養費,蘇艾需要連夜進行創作,足見生活的艱辛。
生:還有,紅葡萄酒是“買點”,豬排是“買些”。
師:大家能從文本細節入手,分析得非常好。再看,蘇艾畫的是什么畫?
生:小說的插圖。
生:“青年畫家不得不以雜志小說的插圖來鋪平通向藝術的道路”,說明藝術之路艱辛。“這些小說則是青年作家為了鋪平文學道路而創作的”,這是作者的切身體會,因為作者自己就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
師:對,藝術都是相通的,沒有捷徑可圖,都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瓊珊喜歡那株常春藤還有其他原因嗎?
生:她長時間躺在病床上,無所事事,就一心專注于常春藤上了。
師:對,她不僅是畫家,而且還是一位病人。當一個人被確診患有疾病尤其是重病時,在心理和行為上就會發生許多變化。那么作為病人的瓊珊有哪些獨特的心理和行為呢?
生:悲觀,消沉,心事重重,感覺前途暗淡。“因為我要看那最后的藤葉掉下來。我等得不耐煩了,也想得不耐煩了。”
生:郁郁寡歡,自暴自棄,她在默默地告別著人世。“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葉飄下來。那時候我也該去了。”“希望”一詞中包含了太多的無奈和悲涼。
生:瓊珊“一動也不動”,“眼睛睜得大大的”。“臉朝著窗口,一點兒動靜也沒有”。“第二天早晨,瓊珊睜著無神的眼睛,凝視著放下來的綠窗簾”。
生:她少言寡語,敏感,偏執,完全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這從她對待蘇艾的態度上就能充分體現出來。她體貼細心地照顧瓊珊,甚至編造了善意的謊言來勸她,但瓊珊卻既不領情也不配合,而只是專注于常春藤葉上。
生:對,她在蘇艾的一再追問下才說出了實情。當蘇艾試圖引開她的注意力時,瓊珊竟然冷冷地反問蘇艾:“你不能到另一間屋子里去畫嗎?”
生:還有,第二天早晨,“把窗簾拉上去,我要看。”她竟然用微弱的聲音命令蘇艾。
生:當蘇艾勸她并讓她為她著想的時候,瓊珊竟然沒有一點反應。第三天天色剛明的時候,根本不顧及蘇艾的感受,又吩咐把窗簾拉上去,是夠狠心的。
師:對,一個準備走上神秘遙遠的死亡道路的心靈,是全世界最寂寞、最悲涼的了。當她與塵世和友情之間的聯系一片片地脫落時,那個玄想似乎更有力地掌握了她。
師:好,大家分析得深入、全面。一連兩天最后一片藤葉終未凋零,瓊珊躺著對它看了很久,也一定想了很久,那么她在想些什么呢?
生:一開始可能有點不敢相信,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葉子不掉下來。
生:自責繼而醒悟,讀出了生命的啟示,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
師:那行為上的表現呢?
生:她向蘇艾提出了一連串的要求,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她要求先拿一面小鏡子給她,說明她開始關注自己的容貌了。
生:一小時后,她還重申了自己的理想:“蘇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灣寫生。”正如醫生所說的,一旦對其他事物發生興趣,提出一個問題就能提高恢復的機會。
生:第四天下午,瓊珊靠在那兒,心滿意足地在織一條毫無用處的深藍色披肩。“織一條毫無用處的深藍色披肩”,而且還是“心滿意足地”,可見其精神狀態漸佳,已重新樹立起了生活的信心。
師:對,這就是醫生所強調的期待心理。瓊珊也曾陷入失望之中,但她在最后一片常春藤葉的鼓舞下,重新振作,直到康復,堅強的信念是生命賴以延續的精神支柱。
[病人的心,畫家的情--《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鏡頭 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2.日記教學實錄
3.勸學教案教學實錄
5.《木蘭詩》教學實錄
6.議論文教學實錄
7.日記兩則教學實錄
8.誠心待人的句子
9.楓葉圖片簡筆畫
10.樹葉粘貼畫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