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喜獲溫儒敏教授的新著《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三集》(北京大學出版社,以下簡稱《三集》),讀后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嘆佩之余,亦心生共鳴。
作為當代著名的文學史家、教育家,溫儒敏教授除在中國文學史研究上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外,近些年在語文教育的研究上也引起學人的廣泛關注。據我所知,溫教授曾于2007年出版過《語文課改與文學教育》一書,隨后又有《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一、二集陸續問世,現在的《三集》是他第四本有關語文教育的論集。全書由“課標與課改”“教材編寫”“高考語文”“語文教學”“研修文化”“大學本義”和“文學生活”七個部分組成,其中多為作者近幾年在報刊上發表的文字,包括報刊訪談、演講與隨筆等。與一般純學術的理論著作不同,《三集》從現實出發,站在一線語文教師的角度思考問題,為當下中小學語文教育及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書中文章“大氣”而又“接地氣”,從而到達一種研究境界的高標。綜觀溫儒敏教授《三集》的語文教育研究,其突出特點大致如下:
其一,作者善于從多元角度去思考、研究語文,注重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當今時代,教育需要繼承與創新,語文更是如此。但是,語文課改涉及面廣、難度亦很大。作者從目前中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熱點”入手,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扎實的學術功底,在對“課標與課改”“教材編寫”“高考語文”“語文教學”等問題的研究中求得一系列真解。其中,關于語文課程標準的修訂,溫教授主張以人為本,盡量往素質教育靠攏,同時必須遵循語文教學規律,堅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強化學科意識。這是目前我國語文教育界有高度共識的一個理念,也正是《三集》語文教育觀的靈魂所系。
可以說,“以人為本”“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三集》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力求在語文課和“語文生活”之間疏通一條通道,提出了“語文素養”的核心概念。所謂“語文素養”,比之過去語文課一般只講語文能力而言,涵蓋面要大得多,諸如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的培養等,都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和重要任務。
由此可見,語文素養比語文能力更高一層。在論及“語文教學如何溝通課內外的閱讀”時,溫教授指出:“語文教學的效果好不好,不只是看課內和考試,很大程度上要看課外,看是否培養了閱讀的興趣與習慣。”從語文教學的目標來看,閱讀興趣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語文教學,說到底是培養擅長閱讀、思考與表達的讀書人。因此,作者在書中多次提到“讀書問題”,提倡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在溫教授看來,語文的本質就是“多讀書”,“讀”是“讀說聽寫”中最重要的,這關乎一個學生在成長中甚至進入社會以后繼續學習和接受熏陶的能力。毫無疑問,在語文的概念混亂的當下,重新從“多讀書”的角度去理解語文、讀懂語文,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其二,本書立論獨特,視野宏闊,高屋建瓴,顯示出作者的學識魅力與博大胸懷。溫教授認為,在語文教育中要重視傳統文化教育,語文課不能丟了文化之根。但面對傳統,“一定要有分析的批評的態度和眼光”,不要籠統地講繼承傳統文化。在本書“研修文化”一輯中,溫教授從“挺起胸膛向前看”的精神著眼,提出要把當老師作為“志業”。所謂“志業”,是有自己的志向、樂趣與追求的“職業”,而不是謀生的“職業”。兩個“業”差一個字,境界不同,其目標與追求也就不一樣。蘇格拉底曾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教師的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運用“眼界”引領學生前進。教師的視界若不開闊,志向若不高遠,難免會影響教育教學的質量。
對于教師職業,溫教授在《關于語文教師職業發展規劃的思考》一文中強調指出:“教師職業本來是理想性質的,對這個職業太實際,就是悖論,也是很多老師‘職業性倦怠’的原因。”與前面的一些看法相比,溫教授關于“高考語文”改革的一些建議,以及改革趨向的把握與分析,更顯得理性而充滿思辨。這種科學而理性的研究,也體現在“守正創新”的態度和氣質上。他所說的“守正創新”,是把以往語文教學好的東西繼承下來,絕不搞虛無主義,一切推倒重來。這一觀點,對于當下的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的編寫,不無啟發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在“語文教學”一輯中,溫教授十分重視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認為“語文命題水平,作文最能見高低。”應該說,讀書和寫作是密不可分、互為促進的。唐代大詩人杜甫有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兩句詩一下就道出了寫作的秘訣乃在于讀書。在談到大學教育時,溫教授主張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并認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是大學教育題中應有之義。特別是近些年來,社會輿論對我國語文教育的介入很多,批評指責也不少。對此,溫教授站在一線語文教師的立場,為他們呼吁和吶喊,成為當下語文教育的保駕護航者和干擾排除者,實屬難能可貴。
其三,作者從語文教育實際出發,文字“接地氣”,避免了一般學術著作過于理論化的現象。《三集》除了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也非常實用。不僅能滿足一線教師的實際需求,幫助他們解決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也給語文課堂帶來生機與活力,從而獲得一般學術著作所難以企及的真實感和充實感。
針對現在語文教學的問題,溫教授認為還是讀書太少。尤其是課外閱讀都說重要,但在教學中卻難以落實。因此,必須有一些措施,關鍵要在教學評價方面有體現。那么,如何來落實這些評價?還要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更具體可行的辦法。書中的這些認識與建議,反映了一線教師的要求,比較貼近教學實際。在“研修文化”一輯中,作者主要和一線教師討論如何預防和減緩“職業性倦怠”,以及營造“自己的園地”“切實提高專業素質與教學水平”等等,都能喚起教師春風拂面般的共鳴。
應該看到,當學者面向大眾說話,不僅僅是一個“提高”的問題。相比之下,“普及”更為重要。其實,文學研究和語文教學一樣,都要有一種“平等”的意識,要有“對話感”。尤其是當下的文學研究,不能只囿于“學院派”,以致在作家作品、批評家、文學史家這個圈子里打轉,而一定要走出“象牙塔”,走進生活的廣闊天地,走進社會大眾,少一點“正襟危坐”,多一些交流互動。誠如溫教授在“文學生活”一輯中所言:“文學研究一旦走進普通讀者中,就會豁然開朗、別有天地。”筆者認為,能夠從中小學語文教師的需求出發,幫助他們解決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推進科學發展,這樣的研究才是最科學、最有效的。
“讀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高尚的朋友交談。”在閱讀溫教授的《三集》時,筆者處處能感受到洋溢在書中的濃烈的人文精神和對語文教育的滿腔熱情。從中可以讀到他對十多年來語文課改得失的回顧與反思;可以讀到他對當下語文教育的關注,以及主動探究問題的興趣;可以讀到他對廣大師生熱愛語文的殷切期望;可以讀到他對目前大學普遍存在弊病的擔憂,以及人文學科包括中文系出路的探討。
安建忠
[語文的本質就是多讀書(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1.語文教師教學隨筆
2.教師隨筆小學語文
4.高中語文教師隨筆
6.中學語文教師隨筆
8.語文教師讀書隨筆
9.美術教師隨筆
10.教師工作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