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黃 河 頌
光未然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忘過去,努力進取,為中華民族的騰飛貢獻力量。
◆教學重、難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具準備:歌曲《保衛黃河》
◆教學過程:
一、導入(展示相關知識畫面)
播放音樂《黃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強烈的氣勢感染學生,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二、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朗讀。
①教師范讀。
②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③學生齊讀。
三、內容研討 (展示問題)
①解題。本課題目是《黃河頌》,哪個詞是關鍵?(抓住“頌”字。)
②這首歌詞的一、三兩節很顯然是首尾呼應,但這兩段文字著眼點完全相同嗎?(第一節重點落在“黃河”上,第三節重點落在“中華兒女”上。)
③第二節是主體部分,主要是“頌黃河”,但并不是立即開始歌頌,在“頌”之前有一個蓄勢階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個字來統領,應該是哪個字?(即“望”字。)
④“頌黃河”這一環節也有明顯的外部標志,這就是文中反復出現的“啊!黃河!”這句話把內容劃分為幾個層次?每個層次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⑤小結課文。
五、再朗讀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黃河頌》音樂,進行配樂詩朗誦。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安排學生齊讀、領讀或個別誦讀。
六、作業布置:
①閱讀《黃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黃河之水天上來》。
②欣賞《黃河大合唱》音樂,學唱《黃河頌》部分,并進行表演唱
七、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6、 最 后 一 課
都德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識記并理解“哽、宛轉、懲罰、祈禱、懊悔”等詞語的音、形、義;結合課文了解文章的時代背景。
過程和方法目標:
整體把握,通過人物的心理、語言及動作,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學習文章“以小見大”的寫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味文中深沉的愛國情懷,珍惜現在時光,抓緊時間學好本領,為祖國的騰飛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重點
1.心理描寫對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韓麥爾先生關于法語的見解和結尾動作描寫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具準備:略。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串講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有這樣一句話:“失去了,才覺得珍貴。”體會一下,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可今天我們要見到一位小學生,他應該有更深的體會。過去的他是一個非常貪玩的人,但突然有一天被宣布從此不能再學習母語了,他似乎一下子警醒了,“學習是多么重要!”可這失去的又無法挽回了。因此,在他的“最后一課”中他想了很多,也學到了很多……
二、簡介課文背景
1870年7月爆發的普法戰爭是法國發動的。法王拿破侖三世為了阻遏普魯士用武力統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動,維護法國在歐洲的霸權,故發動了這場戰爭。但不到兩個月,法軍大敗。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包圍了馬黎。法國政府執行賣國政策,同普魯士簽訂了屈辱的停戰協定,賠款50億法郎,并把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地區割讓給普魯士。
小說寫于1873年,以剛剛結束兩年的普法戰爭為背景,反映了阿爾薩斯淪陷后,當地人民在侵略者強行禁教法國語言時所表現的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三、根據預習,理清小說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即完成課后練習一)
明確:
小說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為線索,巧妙地鋪設了故事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6)序幕。寫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感受。
第二個階段(7-10)開端。通過小弗郎士的觀察,寫出上課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課前
第三個階段(11-23)發展。寫韓麥爾先生講授最后一課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這是小說的主體。--課上
第四個階段(24-29)高潮和結局。寫韓麥爾先生宣布散學時的情景。--下課
四、學生有目的地在每一個階段找出描寫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階段。--幼稚、怕提問
① “我想就別上學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確:怕提問。 上學遲到怕挨老師罵。
②“這些景象”指什么?覺得“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說明了什么?
明確:指“畫眉在樹林……正在操練”。幼稚。
③“又出了什么事啦?”設置懸念,
④這一部分內容與文章中心的表達有什么關系?
明確:巧妙地點明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并且為下面的情節和小弗郎士的性格發展埋下了伏筆。
2.分析第二階段。--疑惑、詫異
今天的情形和平時有什么區別?說明了什么?
平時上課“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
氣氛
最后一課“一切都安安靜靜的,整個教室都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氛。”
“開課桌啦,關課桌啦,捂著耳朵大聲背書啦。”
學生
“上課前,學生們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教室里還坐著許多本村的人。
“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我”遲到,會遭到先生的責罵。
教師
“韓麥爾先生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
督學來校視察或發獎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遲到,先生卻很溫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極端肅靜代替了往日的嘈雜;嚴厲的先生正溫和地等著他來上課,穿著“督學來校視察”或“發獎的日子”才穿的服飾;最令小弗郎士吃驚的是課堂里還坐著許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課”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懸念。
3.分析第三階段。--難受、懊悔
在最后一課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與平時有哪些不同?
結合課后練習二找出有關語句。
①“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這句話,單獨成節,表達了他難過、憤慨的心情。
②課后練習二:
⑴說明小弗郎士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感被喚起,開始認識到學習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⑵表明小弗郎士增強了民族自尊心,產生了學好語言的責任感。
⑶表明小弗郎士的愛國主義感情已經升華,化為一種學習祖國語言的強烈愿望和巨大動力。
⑷這聯想是對敵人的諷刺,表現出小弗郎士對被迫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侵略者的仇恨,對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階段。--悲憤、懂事
“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確:指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主義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顯得崇高、偉大。
五、小結:
作者運用第一人稱,對小弗郎士的描寫重點運用了心理描寫的手法,寫出了小弗郎士情感變化的波瀾起伏,從幼稚、貪玩--疑惑、詫異--難受、懊悔--悲憤、懂事,充滿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這一感情變化,推動情節的發展,突出了主題,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第 二 課 時
◆教學內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通過分析心理活動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們再來看看小說的另一個主人公--韓麥爾先生。
二、分析韓麥爾先生人物形象。
1. 討論:作者描寫韓麥爾先生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明確: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
外貌描寫:……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
神態描寫:“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的眼睛里帶走似的。”這寫出了韓麥爾先生對畢生從事的教育事業的無限留戀,對祖國故土一往深情的熱愛。
動作描寫:……充分地表現了他愛祖國、恨敵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語言描寫:……
2.指導朗讀:
深沉緩慢的語調來讀,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后一課的眷
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⑴“我們必須把它牢記在心里,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的開監獄大門的鑰匙”,“監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治和封鎖,“鑰匙”比喻法國語言。除了表達強烈的愛國熱情外,還表達了對學生的無限期望,對民族和祖國前途的堅定信念。
⑵結尾部分三個破折號的作用:
明確:解釋說明;聲音的延長;意思的遞進。
三、完成課后練習三。
四、討論:在“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的感情有怎樣的起伏變化?
上課一開始,他用“柔和又嚴肅”的語調說話。“柔和”表明他對祖國、同胞、學生的滿腔深情;“嚴肅”說明亡國的悲痛。
當課上小弗郎士背不出書來的時候,他不責備學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帶著內疚的心情勇敢真誠地作自我批評,痛心地檢查自己的過錯,表現了高度的責任感和深厚的愛國熱情。
接著,又深情地贊美了祖國的語言,贊美了祖國。
當學生專心書寫的時候,他又陷入了沉思,體味著深沉的亡國之痛。
當“最后一課”結束時,他盡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憤。
“深情、悲痛--思索、內疚--沉思、悲憤”是韓麥爾先生感情的變化,從中蘊含著他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無比的痛恨。
五、環境描寫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開端中的兩處環境描寫:
明確:“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
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門時所見到的場景,包括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點明了《最后一課》的具體時間和時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會環境描寫,它真實而又十分簡練地交代了國土已被侵略軍所占領,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殘酷的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這一環境描寫又表明什么?
明確:布告牌上貼著的雖然只是一張公文,但它威力極大,逼迫人們不得不法執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導致了“最后一課”。
(3) 課前的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烘托出“最后一課”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懸念。
(4)“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描寫的作用?
明確:鴿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現出小弗郎士對被迫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韓麥爾先生小院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后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六、 解題: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復“最后一課”,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樣的作用?
明確:
韓麥爾先生在開課時宣布:“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今天是你們最后一堂法語課……”這幾句話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靈里轟然炸開,鎮公所門前的布告,教室里異乎尋常的情景,現在全明白了。
“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這句話,單獨成節,表達了他難過、憤慨的心情。“啊!這最后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對“最后一課”的嚴
肅意義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經由天真幼稚變得懂事成熟起來了。
重復出現,既緊扣課題,又表達了對這最后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七、布置作業:
下課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見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請仍用第一人稱的寫法,進行創造性續寫。
八、板書設計:
小弗郎士
人物:
韓麥爾
情節:上學 上課 下課
自然環境
環境:
社會環境
◆教學后記:
7、土 地 的 誓 言
端木蕻良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積累并掌握“熾痛、嗥鳴、斑斕、讕語、亙古、默契”等詞語;背誦精彩片斷,理解修辭的運用;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和方法目標: 朗讀、背誦。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奮斗。
◆教學重點: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
◆教學方法:朗讀、分組討論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按要求聽讀課文。
1.感受作者所蘊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把握和處理。
3.畫出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或詞語。
4.學生交流各自的聽讀感受,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懷念、贊美、憂傷、憤怒等)
5.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要求:
流暢、準確、并盡量讀出剛才自己所體悟到的情感。
二、自主研讀與賞析。 (分組討論)
1.問題一:
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
2.問題二:
作者是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對故鄉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請舉例說明。
運用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
(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想起故鄉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在春天,多么豐饒”等句子。)
人稱的恰當運用。
(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3.在研讀賞析的基礎上,再次朗讀課文,運用朗讀的技巧來表達自己對課文情感的把握。
三、探究與反思
1.課文總共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2.學生小組充分探討交流后,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引導:
結果相同:
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后回憶,最后在直接抒情。
內容上的相同點:
都有對故鄉的回憶和描述。
(第一段:“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第而段:“在故鄉的土地上,……多么豐饒”。)
內容上的不同點: 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
教師引導:
所選景物各有什么特點?為何選取不同景物?
學生討論明確:
前者選取東北所特有的物產,并采用景物的疊加,是為了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贊美和深情懷念,應用排比,則加強了對讀者的情感沖擊力。
后者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現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但沒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沒有前者來得。它也表達可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但懷念中卻暗含著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強烈的噴發,面對土地發出自己堅強的誓言。
3.學生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惑進行質疑研討。
4.學生反思本課的學習過程以及自己的情感體驗。
四、作業:寫一篇短文,描繪一下你印象中的故鄉,表達你對它的情感。
五、板書:
土地的誓言
◆教學后記:
8、木 蘭 詩
樂府民歌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積累文言知識,包括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了解古詩修辭用語的特點;從整體上把握詩歌內容,準確、完整地復述課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
結合語境理解詩中意象,體會詩中心理描寫結人物塑造的作用;學習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木蘭這一形象的審美趣味,理解詩中所表現出來的北方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追求和平勞動生活的美好愿望與高尚情操。
◆教學重、難點:
1.感受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2.培養主動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問題的樂趣。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具準備:略。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問:中國(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幗英雄?
參考備案:
穆桂英、劉胡蘭、秋瑾、鄧穎超、撒切爾夫人、
二、簡介背景
欣賞京劇、豫劇、動畫片、郵票等簡單片段,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興趣可以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觀察學生對學習是否感興趣可以先看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學習的活動內容中,再看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和方式是否感到興奮、愉悅,然后看學生是否具有進一步學習的愿望。一個好的活動內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學生在完成了正規的活動內容之后,還想繼續進行。
三、配樂朗讀
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也為背誦打下基礎。
四、復述故事
進一步感知課文,也為下面的探究服務。
五、借助注釋逐句理解,理清故事情節
①停機嘆息,代父從軍
②準備出征,奔赴戰場
③征戰沙場,凱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還朝辭官
⑤解甲還鄉,親人團聚
⑥雙兔難辯,隱喻作結
六、千百年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木蘭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體會并交流木蘭有哪些美好品德?
勤勞善良,堅毅勇敢,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英勇善戰,建立功勛。竭盡愛國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祿,這正是千百年來傳奇故事歷久不衰的原因。
小結課文
第二課時
一、主動發現問題,尋找探究點
問題(包括老師提出的啟發性問題)展開討論,討論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
探究點參考備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辭運用(或特點)
2.從《木蘭詩》中看中國古代女子的服飾
3.從《木蘭詩》中“爺”的稱呼看中國古代的稱呼與地位
4.中國古代幾次的女扮男裝出征的巾幗英雄
5.我對木蘭的看法
6.詩歌的凝練的語言分析
7.木蘭為什么不當官?(古代女子的三從四德)
8.中國古代著名女子研究
(要做名女人,從正道上講,須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標準。班昭、孟光是為以立德聞名;花木蘭、梁紅玉是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貞是以立字聞世。)
9.中外影視作品對木蘭形象塑造的差異。
二、學生合作探究
主要指學生能否圍繞著探究點,通過探索活動(可以是實踐活動、小組討論、看教科書等多種形式),向教科書、教師、同學大膽質疑問難、提出見解
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遵守活動規則,會傾聽、理解別人的發言,主動自覺的與別人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三、流探究成果
指通過探究活動,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對共同關心的某些問題達成共識,可以對某些問題做出合理的解釋,也可以通過動腦、動手解決某些問題或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途徑。
四、自由誦讀課文,直至背誦。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二、三
2.自編6-8道理解性默寫填空題
3.假如你是木蘭十年征戰時的戰友,請寫出你眼里的和你心里的木蘭的形象。
4.假如當年的木蘭來到我們身邊,你將怎樣歡迎她?還將怎樣跟她當面交流?
六、板書設計:
十 木蘭詩
◆教學后記:
趙祖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