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發布時間:2016-4-20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現在再講一首五言律詩,一則因為它也是初唐名作,二則借此補充講一點五言律詩

的藝術技巧。

作者王勃,字子安,是文中子王通的孫子,東皋子王績的侄孫。他從小就能作詩賦,

應進士舉及第,還不到二十歲。但他恃才傲物,常常因文章得罪人。旅居劍南(四川),

多年沒有事做。好不容易補上了虢州參軍,不久,又因事罷官。連累到他父親福疇,也

降官去做交阯縣令。他到交阯去省親,在渡海時溺水而死,只有二十八歲。他的詩文集

原有三十卷,大約作品不少,但現在只存詩八十余首。被選在《古文觀止》里的《滕王

閣序》,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這首詩的題目,在有些選本中題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就更明白了。有一位

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做某縣縣尉,作者就寫此詩送行。唐代的官制,一個縣的行政長官

稱為“令”,縣令以下有一名“丞”,處理文事,有一名“尉”,處理武事。文丞武尉,

是協助縣令的官職。文人書簡來往,或者在公文上,常用“明府”為縣令的尊稱或代用

詞,縣丞則稱為“贊府”,縣尉則稱為“少府”。這些名詞,在唐詩題目中經常見到。

現在詩題稱“杜少府”,可知他是去就任縣尉。

蜀州即蜀郡。成都地區,從漢至隋,均為蜀郡。唐初改郡為州,故王勃改稱蜀州。

但當時成都地區已改名為益州,不稱蜀州。故王勃雖然改郡字為州字,仍是用的古地名。

向來注家均引《舊唐書地理志》所載“蜀州”作注。這個蜀州是武后垂拱二年(公元

六八六年)從益州分出四縣設置的,其時王勃已死,他不可能知道有這個蜀州。

此詩第一聯是點明題目。上句“城闕輔三秦”是說蜀州是物產富饒的地方,那里每

一個城市都對三秦有輔佐之功。下句的“五津”是蜀州的代用詞。“風煙”即風景。此

句說自己遙望蜀州風景。上句是對杜少府說的:你并不是到一個邊荒的地方去作官,而

是到一個對京都有重要貢獻的地方去作官。下句是從送行者的立場說:你走了,我只能

遙望那邊的風景。

送人遠行,就要作詩,這是唐代知識分子的風俗。一部《全唐詩》,送行贈別的詩

占了很大的百分比。這類詩的作法,多數是用第一聯兩句來點題,照顧到主客雙方。例

如崔曙《送薛據之宋州》詩云:“無媒嗟失路,有道亦乘流。”第一句說自己,因為無

人介紹,至今失業。第二句說薛據:你是有道之士,可也得乘舟東去謀食。郎士元《送

孫侍郎往容府宣慰》詩第一聯云:“春原獨立望湘川,擊隼南飛上楚天。”也是第一句

說自己:在春原上獨立遙望你去的湘水流域。第二句恭維孫侍郎此行是像鷹隼那樣高飛

上楚天。盧照鄰《送鄭司倉入蜀》詩起二句云:“離人丹水北,游客錦城東。”用“離

人”、“游客”,點明題目中“送”字。用“丹水”、“錦城”,點明“蜀”字。王勃

此詩,也用同樣方法,但他組織得更均衡。上句表達了杜少府、蜀州和長安的關系,下

句表達了作者、送行者與蜀州的關系。

“城闕輔三秦”這句詩歷來有不同的講法。多數人以為“城闕”指京都長安。如果

依句子結構講,這一句就應當講作“長安輔助三秦”。但是,從事理上想一想,這樣講

是講不通的。北京與郊縣的關系,總是郊縣輔助北京,不能說是北京輔助郊縣。于是一

般人都講作“長安以三秦為輔”,使這個“輔”字成為被動詞。即使說這樣講對了,這

句詩和題目又有什么關系呢?

于是有人覺得“城闕”應當是指蜀州的。可是,一看到“闕”字,就想到宮闕,蜀

州既非京都,怎么會有“城闕”呢?于是吳昌祺說:“蜀稱城闕,以昭烈也。”他是從

歷史上去求解釋。巴蜀是劉備建國之地,成都是蜀都,所以也可以用“城闕”。

按“城闕”二字,早已見于《詩經》。“佻兮達兮,在城闕兮”,這是《鄭風子

衿》的詩句。孔穎達注解說:“謂城上別有高闕,非宮闕也。”他早已怕讀者誤解為京

城的宮闕,所以說得很明白,城闕是有高樓的城墻。只要是州郡大城市,城頭上都有高

樓,都可以稱城闕。王勃和孔穎達同時。他當然把“城闕”作一般性的名詞用,并不特

指京都。再看唐人詩中用“城闕”的,固然有指長安的,也有不指長安的。李頎《望秦

川》詩云:“遠近山河凈,逶迤城闕重。”這“城闕”是多數。韓愈《題楚莊王廟》詩

云:“丘墳滿目衣冠盡,城闕連云草樹荒。”韋應物《澧上寄幼遐》詩云:“寂寞到城

闕,惆悵返柴荊。”這幾個“城闕”,顯然不是指長安。

巴蜀為富饒之地,自從開通了秦、蜀之間的棧道,秦中人民的生活資料,一向靠巴

蜀支援。從漢武帝以來,論秦、蜀經濟關系的文獻,都是這樣說的。與王勃同時的陳子

昂也說:“蜀為西南一都會,國家之寶庫,天下珍貨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順江而下,

可以兼濟中國。”(《諫討生羌書》)后來杜甫也說:“蜀之土地膏腴,物產繁富,足

以供王命也。”(《論巴蜀安危表》)由此可見王勃送杜少府去蜀州,第一句就贊揚蜀

中城市是三秦的支援者,這也是代表了一般的觀點。可是現在還有許多人注唐詩,堅持

“城闕”是指長安,于是把這句詩講得很不合理。我感到不能不在這里詳細辯論一番。

“風煙望五津”句歷來注釋都以為“五津”是說蜀州地勢險惡,“風煙”是形容遠

望不清。唐汝詢釋云:“蜀州雖有五津之險,而實為三秦之輔,故我望彼之風煙,而知

今之離別,仍為宦游,非暌離也。”他這樣講法,可知他對于“風煙”一句,實在沒有

明確理解,以致下文愈講愈錯。

我說“風煙”即“風景”,這也是新近才恍然大悟的。唐太宗李世民有一篇《感舊

賦》,是懷念洛陽而作。有二句云:“地不改其城闕,時無異其風煙。”此處也是以

“城闕”對“風煙”,意思就是城闕依然,風景無異。王勃此詩,完全用太宗的對法,

可知這個“風煙”應解作“風景”。唐人常常為平仄關系,改變詞匯。“景”字仄聲,

“煙”字平聲,在需要用平聲的時候,“風景”不妨改為“風煙”。李白《春夜宴桃李

園序》有句云:“大塊假我以文章,陽春召我以煙景。”這個“煙景”,也就是“風景”。

現在,我們接下去講第二聯。作者說:我和你今天在這里離別,同樣是游宦人的情

意。離開家鄉,到遠地去求學,稱為“游士”,或“游學”。去做官,稱為“游宦”,

也稱“宦游”。強調游,就用“宦游”;強調宦,就用“游宦”。

第三聯大意是:只要四海之內還有一個知己朋友,雖然遠隔天涯,也好似近在鄰居。

這是對杜少府的安慰,同時也有點贊揚。對杜少府來說,你遠去蜀中,不要感到寂寞,

還有知己朋友在這里,不因距離遠而就此疏淡。對自己來說,像杜少府這樣的知己朋友,

縱然現在遠去蜀中,也好像仍在長安時時見面一樣。這兩句是作者的名句,也是唐詩中

數一數二的名句。但這兩句并非王勃的創造,他是從曹植的詩“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

鄰”變化而成,他利用“萬里猶比鄰”這個概念,配上“海內存知己”,詩意就與曹植

不同。后來王建也有兩句詩:“長安無舊識,百里是天涯。”這是把王勃的詩意,反過

來用。不能不說是偷了王勃的句法。

第四聯是緊跟第三聯而寫的。既然“天涯若比鄰”,那么,現在在岔路口分別,大

家就不必像小兒女那樣哭哭啼啼。詩歌的創作方法,往往用形象性的具體語詞來代替抽

象概念。人哭了就要用手帕(巾)拭眼淚,于是“沾巾”就可以用來代替哭泣。這種字

眼叫做“代詞”或“代語”。運用代語對尋找韻腳有很大的方便。

這首詩和王績的《野望》雖然都是五言律詩,但句法的藝術結構卻完全不同。(一)

《野望》的第一聯是散聯,不是對聯。《杜少府》的第一聯是很工致的對聯。這里,我

們首先見到律詩的兩種句式,即第一聯可以是對句,也可以是不對句。(二)《野望》

的第二聯和擋歡躍洹#ǘ)《野望?br>

的第二聯和第三聯是同一類型的對句。“樹樹”對“山山”,“秋色”對“落暉”,

“皆”對“惟”,四聲、詞性都是對穩的,每一句都是一個完整的句子,表現一個完整

的概念。這種對句,每一聯上、下兩句的思想內容是各自獨立,沒有聯系的。如果看一

看《杜少府》的第二、三聯,可以發現,每句都不是完整的句子。“與君離別意”,不

成為一個完整的概念,必須讀了“同是宦游人”才獲得一個概念。因此,從語法的角度

講,《野望》的第二、三聯是四句,《杜少府》的第二、三聯只有二句。這里,我們看

到了律詩的兩種對句法。《野望》式的對句,稱為“正對”。這是劉勰在《文心雕龍》

里定下的名詞。他舉出四種對法,正對是最常用最低級的對法。《杜少府》的對法,宋

朝人稱為“流水對”,又稱“十字格”。因為從字面結構看,它們是一式二句;但從表

現的思想內容看,只是不可分開的一個十字句。就像流水一般,剪不斷。這種對句,藝

術性就較高。

王勃這首詩,兩聯都用流水對,使讀者不覺得它們是對句,只覺得像散文一樣流利

地抒寫贈別的友誼,因而成為千秋名句。

          一九七八年一月七日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相關文章: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閱讀答案

3.少年王勃課件

4.

5.王勃轉的閱讀答案

6.少年王勃教學課件

7.《少年王勃》免費課件

8.唐詩三百首之杜甫《登高》原文

9.任賢文言文翻譯

10.任歲月變遷,我心不驚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久久91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奶水 | 在线中出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 午夜在线亚洲免费 | 在线天天看片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