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勇 成都市武侯高級中學
摘要:文章在寫作主義的中學語文教育理念指引下,創建了“初讀感悟--重點分析--學后反思”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模式。該模式目標全面,含有交流互動和反思,并且充分體現了寫作精神(也是創造精神)。這個模式對老師有較高的要求。
關鍵詞:初讀感悟、重點分析、學后反思、交流互動、反思、寫作精神
一、 模式的提出
寫作主義,是筆者提出的一種中學語文教育理念,這個理念認為:
(1)中學語文教育的最高目標應該是創造是寫作,而要達到這個目標的方便之路只能是寫作是創造。因為目標和手段的合一,所以中學語文教育的本質是寫作教育;
(2)閱讀應該是為了寫作,閱讀是寫作的附帶動作;
(3)寫作可以貫穿語文教學各個環節。(1)
要讓這種理念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必須考慮課堂教學模式這個中介。經過理論的深思和實踐的初步驗證,筆者總結出了一種寫作主義的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模式。下面介紹這種模式。
二、模式的構成
模式名稱:“感悟--分析”模式。
主要環節:初讀感悟--重點分析--學后反思。
必要教具:16開白紙一張。
下面對主要環節進行解說:
(一) 初讀感悟。
這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初步感悟的說法是站在學的角度說的,就是要寫出和說出初讀文本的直覺體驗。這種體驗要寫在一張16開白紙上,一般是用一句話完成。這是一種直覺思維的訓練,可以從判別、聯想、啟發等方面去寫(2)。也就是談你認為文章講了些什么或告訴了你什么,讀她使你想起了什么,讀她你受到了什么啟發?因為考慮直覺訓練,最好不提示感悟的具本方向或目標。如讀狄金森《籬笆那邊》學生的感悟:
(1)作者對小孩子的喜歡;
(2)作者很貪吃,自己能做到的就去做;
(3)勾起了我對童年的回憶和向往;
……
初讀感悟允許膚淺,允許幼稚,允許荒誕,但是不允許虛假,所謂虛假就是以別人的或教輔書的理解代替自己個人化的感受。如果有學生說沒有感覺,這雖然不是感悟,但也算是對學習狀態的自覺,這說明對文章信息反應過于遲鈍,甚至根本就沒有用心。
在這個感悟環節里,首先是要讓學生讀,讀是悟的必要前提。當然,在讀之前,可以有解老師的導語引入。(但是,導語引入要注意一個度的問題,過分的背景知識介紹或對文章理的提示會影響學生的個人感悟,甚至干擾個人感悟,這樣容易壓抑學生創造的火花,盡而制造理解的克隆。)于是這個大環節又有了“導入朗讀(或默讀)--書寫感悟--成果匯報”這三個小環節。
(二) 重點分析。
分析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1、思路分析)。
主要是針對文章結構較為典型的文章,分析她的起承轉合,分析她的文章生長路徑(寫作思維)。這樣的分析有利于熟悉賦形思維路徑,養成賦形思維習慣,盡而有望使寫作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3
2、言語措辭分析。
對課文的措辭分析,主要是從課文中找出一句或者兩句最富有表現力、感染力、嚴密性、清晰性的句子,分析其表現力,使學生有意識的向“言之有文”靠攏。(4)言語措詞分析主要針對語言有些講究的文章,如《荷塘月色》等。
3、問題分析。
就是針對課文內容提出問題進行分析,這種分析最具有普適性。所有編入課本的文章,一般都有練習,這個練習就是與教學重點有關的問題。有課文必有問題,所以,以問題為中心適合所有的課文教學。如學習狄金森的《籬笆那邊》,可以分析其詩的主題思想,學習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可以分析其愛情觀等。
在重點分析這個環節中仍然有以下幾個小環節:“學法指點--分析書寫--成果匯報”。匯報也是一種多元交流:學生宣讀自己的分析,老師提供教參的理解和老師的理解(并且必須有老師的理解),這樣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就有了對一個問題的三方面理解。喜瑪拉雅山之所以能成為世界屋脊,科學家說是因為歐亞大陸與印度大陸的碰撞抬升的結果。學生、教參、老師,三個板塊進行碰撞,有望提高師生的分析能力,提升課堂教學的境界。(5)
要說明: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有必要進行“思路分析”,也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有必要進行言語分析。要進行這兩種分析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文章在結構和語言方面值得分析。值得與否,就要看文本在結構和語言上對中學生寫作有沒有借鑒價值,通俗的說,就是要看文章在起承轉合、寫作思維和語言藝術方面是否有特色。
但是所有的文章都應該是可以進行問題分析的,也就是所有的文章都是可以研究的。這文章不管你是喜歡還是不喜歡,你都可以對她提出一些問題,并去分析與問答。這種對問題的分析與回答寫成文章就是文章評論就是研究成果。
對于一個研究者,文章的好壞不影響他對其研究。語文老師如果以研究的眼光教課文就不存在那篇文章喜歡還是不喜歡。換一個角度說,語文老師對于不喜歡的文章應該持大歡喜的態度,但這有個前提,你是一個熱愛創造的人。你把你不喜歡這篇文章的理由說出來,說得讓人信服并形諸文字(文章化),你已經成全了你的創造,因為你有了自己的思考或研究的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你應該感謝這篇你不喜歡的文章。打個比方,糞土是你不喜歡的,看了惡心,但你在上面載培出玫瑰的時候,你該不該感謝?
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無所謂教材選文選得如何,而關鍵在于你如何處置她。對于創造者來說,教材僅僅是糞土,盡管她里面也有如花似玉的美文,她也只是糞土。創造者不只是插養別人提供的鮮花和供奉別人提供的美玉,而是要自己種出鮮花自己制造出美玉。
這個態度也適合對待高考作文的命題:材料是糞土,話題是種子。出題人給你端出糞土和種子,你不用管這顆種子看起來順不順眼,你只須把這顆種子培育成鮮花或小樹就行了。因此,你不用抱怨種子不好看,只怨自己技術太欠,不能把所給的話題種子培育出樹來--在你的技術不到家的時候,命題者所奉上的并非癟谷的種子就成了癟谷。我這樣說并沒有貶低教材和高考作文命題的意思,我這樣說反而是在為他們解脫,解脫人們對他們不必要的挑剔和責難。
要補充的是,這種對文章的態度,也可以傳給學生,因為學生也理應研究和創造。研究和創造絕不只能在選修課上進行。
(三)學后反思
學后反思主要是反思學習的得失。學生把這個反思要寫在白紙上,一般情況是下課前收起來,如果課堂時間緊也可以在課后收起來。
老師的反思,是在瀏覽了學生的課堂書寫(含反思)之后,寫進自己的反思日記,也可以在下節課向學生講上節課的成功與不足,以便取長補短。
反思就是總結,是對教學過程和總結。因此,有了反思這個環節,課堂不需再搞什么畫蛇添足般的小結或總結了。
這里要說明,16開的一張白紙這個道具,她是每一個環節成果的記錄與展示,這個紙上一般有三方面的內容書寫:
1、初讀感悟(一句話);
2、重點分析:要求分析文章化(最好取個題目),有一定文字長度,不能只是結論;
3、學后反思:用一兩句話寫出一節課學習的得失,以期達到自強不息的目的。
這張白紙,老師可以直接從中發現問題,從而對教學進行調整。老師要做裝訂并保存,從中可以看出學生的能力是如何逐步提高的,也可以為進一步研究探索課堂教學提供素材。
三、對模式的檢審
首先說說這個模式的合理性。我以為這個模式的合理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目標全面。
新課標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6)“感悟--分析”模式是符合新課標目標理念的。下面從三個方面分別考察。
1、知識和能力。
不是每一篇課文的閱讀都有必要進行知識積累,即使有知識也多是作家作品、生字生詞這些知識。這些東西當然需要記憶,如果是語文習慣較好的學生或基礎教好的班級,這些知識的積累不需老師去花多少心思(尤其是在高中階段),但是,如果所教學生習慣和基礎較差,老師在課堂上就有必要留心了。“感悟--分析”模式對此的策略是:(1)老師在導入時作知識提示;(2)在一節課的主體內容學習之前或之后作知識檢測,一般是或聽寫或默寫或給字注音之類。
在能力方面,“感悟--分析”模式重視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感悟側重直覺思維,思路分析和問題分析側重邏輯思維或寫作思維,言語措辭分析是直覺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綜合。“感悟--分析”模式以寫為入手處,連帶聽說讀多種能力的訓練與發展:一張白紙上要寫字,老師導入知識或方法指點需要聽,對寫在紙上的成果進行口頭匯報需要說,感悟之前需要讀。這樣以寫為突破口的教學策略,有望讓學生的聽說讀寫落到實處。并且,更為重要的是在“學后反思”這個環節還訓練了學生的內省能力,以期“自反自強”,“取得成功”(7)
2、過程和與方法。
“感悟--分析”模式是重過程的教學模式。在表面上,有一張16開的白紙對學習的過程進行記錄。在本質上,模式參透了語文學習的意義不在于接受結論而在于生長結論的真諦。要生長結論就要有生長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分析的過程,也是文章化的過程。“感悟--分析”模式把學習過程的書寫提升為學習者的創造史和成長史的書寫。
“感悟--分析”模式重視方法,在學生分析之前的老師有“方法指點”這個環節,但同時也悟到語文教學要警惕偽方法--方法理應有可操作性,不可操作的方法就是偽方法。應該重視方法但又不迷信方法,所謂重視,是因為方法可以指導制造,所謂不迷信,是因為真正的創造是超方法的。說重視方法還有更主要的原因,在熟練的制造過程中可以有創造的生成。方法--制造--創造,這應該是有因果連帶的。
一個思路清晰的語文老師,要能針對某一個具體的問題即興的編制方法。說通俗點,方法只是解決問題的程序。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作為教育者,要有給學生交待方法的意識。我們不僅關注和傳授普遍的系統的語文學習方法,還要能即興的編制針對具體問題的具體方法。如分析狄金森的《籬笆那邊》的主題思想,老師可能提示如下方法:
(1)抓住關鍵詞“籬笆”,分析籬笆可能象征什么;
(2)分析詩人對籬笆的態度,由此綜合出詩的主題思想。
方法,在這里就是僅此提示而已。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不同的文章內容,理應有不同的情感因素和價值了取向。中學生所學的課文,也不是每篇都有情感和價值觀的教育因素。并且,情感和價值觀的教育往往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單純的情感和價值觀教育在語文教育中是站不住腳的。如果要這樣做,很容易把語文課上成與政治課或品德課。這樣說來情感和價值觀的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就容易變得很無心和偶然了--但是,在寫作主義理念下的“感悟--分析”模式,可以使情感和價值觀教育變得有心和必然。這種以寫為入手處,以寫貫穿課堂教學的模式的背后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寫作是一種精神產品的生產活動,寫作就是一種創造,寫作本身就是有意義的就是有價值的,因此,對寫作的信靠與堅持這就是對創造的信仰與追求--這種崇尚創造(當然創造應該是善的創造)的價值觀無疑是符合時代潮流的。
價值觀與情感態度是形影不離的。有了對創造的信靠,這本來就是一種情感。只不過情感有時不僅是相信,還有興趣、意志等。“感悟--分析”模式的每節課的寫就是一種意志磨練。“學后反思”也是抱著自強不息的意念所做的“認識自我”或內省。--如果,一種課堂教學能張揚“創造”和“自強不息”這兩種美好的精神之一種,就是功德無量的;同時張揚這兩種美好精神,那無疑是大無量了。
(二)含有交流互動和反思。
交流互動的是人在效法自然,是人在學習它們的“新陳代謝”不斷地與外界交換能量、信息。(8)“感悟--分析”模式的三大環節就是三個交流互動板塊。在“初讀感悟”板塊里,有老師導入--學生初讀書寫感悟--公布感悟;在“重點分析”板塊里,有老師的定向和方法指點--學生分析書寫--學生匯報成果--老師提供教參和老師個人的解讀。這是一種多元交流與師生互動。
反思是儒道佛基督等的修行法寶,是“學記”的自反自強(自我反思,自強不息),是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所說的多元智能。(9) “感悟--分析”模式納入了這個方法。
(三)體現了寫作精神。
“感悟--分析”模式很好的體現了寫作主義的教育理念:
1、寫作貫穿整個課教學的三個大環節,也可以說寫作貫穿了整個語文課堂教學的始終;
2、注意了創造力的培養。初讀感悟,是老師不加預設的讓學生進行直覺鍛煉,有培養悟性和開啟靈感的作用,是對潛在的創造力的激發。重點分析環節,學生建構生長出了自己的分析文章,更是一種無中生有的創造。這種對創造力的培養,源于寫作主義對寫作對創造的信靠。
3、模式的“重點分析”具有“問題中心,論文答辯”的特點,這個特點正是研究模式的特征。(10)問題就是課堂要完成的主要任務,一般是由老師確定;論文就是學生嘗試的對問題的分析文字(這至少是一種準論文);答辯就是學生宣讀自己的分析文章老師再加以點評。從這個意義上說,此模式包含了研究模式,運用這個模式,也是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研究最終是為了創造,研究性學習最終還是為了達到創造力的培養;創造,離不開創造精神,具體到語文學習,創造精神就是寫作精神。(11)
再說這個模式可能遇到的困難。
(一)學生的困難。
初次用這種模式,學生的困難可能有:
1、書寫的困難,要么太慢要么潦草;
2、說的困難,初次實踐,學生可能會寫出自己的思考,但不敢或不愿在大眾廣庭之下宣讀自己的思考;
3、分析的困難,即使老師提示了方法也不會分析;
4、反思的困難,主要不知反思是對自己的思考的思考,而還是寫一些對課文的理解;
……
針對以上困難,老師要清楚:
1、書寫的速度可以練,書寫習慣不良的要提醒,個別不改的要求返工;
2、對于不敢說的學生要鼓勵,要培養無畏的精神;
3、對于分析困難的,老師要注意示范,除了方法的提示還要對分析思路進行強調,并且這種能力的提高還有一個過程;
4、對于反思困難,老師要提示反思與感悟分析的對象不同。反思的對象是自己的學習得失,而感悟和分析的對象是課文。
(二)老師的困難:
1、想多講可能沒有多少機會;
2、想課堂熱鬧但不夠熱鬧;
3、你不想深刻也得深刻,不想創造也得創造;
……
針對以上問題,老師要有心理準備:
1、沒有多少時間講,可能是原來你認為有必要講的現在變成了沒必要講,沒必要講的你何必要講?沒有多少時間講,還可能意味著你應該精講,或講方法,或講思路……
2、別以為課堂熱鬧就是好課,熱鬧有時是你在高談闊論口若懸河時,下面的人正在竊竊私語或在閉目養神--教學,只是老師的熱鬧表面熱鬧不行,要學生在思維上“熱鬧”才是語文課堂真正需要的熱鬧。
3、語文老師要知道,不深刻就不可能有對文章的個人解讀,不深刻就難于去做課文分析和研究,不深刻就難于有自己的創造--中學語文教學尤其是高中語文教學,必有文學研究的成分,換個說法,高中語文老師理應具備文學研究的基本功。高中語文老師不應只是帶領學生讀一讀課文,把學生引向教參的并非有道理的解讀結論上去。高中語文老師理應讓課文解讀三足鼎立--學生、老師、教參的解讀三方面呈現和比較。通過比較,才能發現誰更有道理。語文老師應盡力在這里充當最有道理的人……
當然,“感悟--分析”模式還可能有自己不知的誤區,但這不是僅是一個語文教學模式的悲哀,這也是作為人不能全知全能全智全勇本體論的悲哀--人可以有意識的去認識自我,但究竟能否徹底地認識自我,這可能是人都不敢打包票:我這樣說當然有些自信,但不是為自己的無知作辯護,相反,我是對我的更多的無知無智無勇做出最真誠的坦白……
參考文獻:
(1) 王思勇:《寫作主義的中學語文教育理念寫作主義宣言》,西部教師網(www.js118.com)
(2) 衛燦金:《語文思維培育學》,語文出版1997年7月第2版,279頁。
(3) 馬正平:《生成主義教學觀: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第三條路”》
(4) 馬正平:《生成主義教學觀: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第三條路”》
(5) 王思勇:《走向語文教學的真實》[《現代語文》(理論研究)2004年第6期32頁]
(6)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月4月第1版第1頁。
(7) 查有梁《新教學模式之建構》,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151頁。
(8) 查有梁《新教學模式之建構》,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88頁.
(9) 查有梁《新教學模式之建構》,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150頁.
(10)查有梁《新教學模式之建構》,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91頁。
(11)王思勇:《寫作主義的中學語文教育理念寫作主義宣言》,西部教師網(www.js118.com)
作者郵箱: wsy@31941@vip.sin.com
[感悟、分析、反思--寫作主義的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模式(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3.語文閱讀教學計劃
4.語文閱讀教學的論文
6.語文作文寫作教案
10.語文教學反思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