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武 馮柳平
目前,語文新課程已于2004年9月在臺州市全面展開。從幾個月的實驗情況來看,學生和教師對于《語文課程標準》和語文教材非常歡迎。廣大教師普遍認為:新課標的實施,新教材的使用,給我們的語文課吹進了一股春風,給語文教學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這是我們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之幸,也是千千萬萬的學生之福。經過幾個月的教學實踐。教師們的教學觀念、課堂教學流程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令人欣慰的變化。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教師們正在以滿腔的熱忱和加倍的努力進行著這新一輪的課程改革。
當然,課程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在新課改中由于教師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很難一時間就完全接受并內化為自己的東西,特別在課堂教學改革方面,廣大教師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困惑。下面先談談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碰到的幾個問題:
(1)怎樣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上還給學生什么?剛開始接觸新課程時,教師對新課程的課堂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感到很新鮮。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教師知道了“還”應該從“時間、空間、提問權、評價權”等四個方面著手。可對“還”的方式如何、“度”如何把握缺乏感覺,也很難在短時間內達成一種共識。
(2)小組合作學習的最佳組合。新課程提倡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圍繞著小組合作,分為幾個小組活動才有效?怎樣搭配人員才能使小組合作學習不流于一種形式,真正做到集思廣益呢?怎樣使小組的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鍛煉,使他們都能成為小組的主人呢?
(3)課堂教學如何關注全體學生。我們提倡面向全體學生,并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但課堂上總有一些“看客”存在,怎么辦?
(4)怎樣使學生的動口和動手結合。實施新課程一段時間后,實驗教師發現學生的動口能力提高了不少,但動手能力下降了。讓學生回答問題,他們談起來頭頭是道,可讓他們寫出來,首先是字不美觀,其次錯別字多,再次語言不太通順。這種口手不協調的情況,很令實驗教師困惑。
針對以上幾點困惑,我們將其明確提出,讓教師在課改中探索、創造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教研組多次召開新課程研討,讓教師根據自己的情況,發表意見。通過多次的理論學習和討論,結合課堂教學實際,再求教專家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對上述問題又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途徑。
(1) 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是新的教學理念,傳統的滿堂灌不是新課程課堂,新課程的課堂要求師生、生生互動,要達到這種互動,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吃透教材,牢牢抓住教材中重點的知識點,引導學生緊緊圍繞這些重要的知識點去思考問題,使學生有明確的知識追求目標,而不能讓學生自學了半天,還不知道應該學什么?同時要提高自學的興趣,特別要注重知識點與現實的社會現象和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感受到我現在學的這些知識將來是有用的。避免學生為學而學,學無目標。把課堂還給學生,就是要讓學生在課堂里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時間與空間。這樣,要求每位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科學地安排時間,教師的授課與解釋,與學生自學、討論、發言、實踐、操作的比例要適當,要盡量把有限的時間留給深長去思考,解惑,實際操作。每個學生都享有接受教育,獲得知識提高的權利。因此把課堂還給學生者,應面對全班全體學生,分給進行知識點的講座,以優秀的學生帶動一般的學生,教材的要點通過小組討論、實驗,深長相互啟發,得到大面積的普及與提高。把課堂還給學生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改革,是值得各科長期堅持與實踐的好辦法。當然也不是每一堂課教師非這樣做不可,這就得根據教學過程的需要而定。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求教師把時間還給學生一部分,哪怕是很短的一段時間,使學生在課堂上有參與教學的時間。教師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后,感覺不會影響教學質量,學生的積極性也提高了,有了更濃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根據課堂的實際,把大部分時間都還給了學生,由過去的包辦者轉變為引導者、合作者、組織者和參與者,課堂的效率提高了。
(2)新課程提倡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幾人小組合理有效呢?小組組成規模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應根據具體任務和條件適時調整分組。比如,活動時間短,小組規模就可以小一些;時間長,小組規模則可以大一些;學習任務重,困難比較大,小組規模則可以大一些。在一般的教學中,我們認為4人組最適合學生。學習小組的成員組成是按同質分組還是按異質分組應是教師著重考慮的。一般來說,小組的成員組成最好是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即小組成員在知識基礎、認知技能、學習風格、年齡、性別、個性等方面應具有差異性。組間同質即各小組之間應大體均衡。組內異質可以為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助互學奠定基礎,而組間同質又可為各小組間的競爭創造公平的外部條件。4人組一是便于分組,按照學生的座次就可以很好地劃分,前面的一排回頭就可以,節省了小組聚合的時間;二是便于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中來。在4人小組的組合上,有一名學習較好的同學當負責人,每次的討論負責人做好牽頭作用,各成員廣泛交流意見,每次的問題都是組內成員在匯集本組的意見后輪流作代表發言。當然這座位的安排還需要班主任教師的通力協助。
(3)課堂上關注每一個學生,首先是給他們平等的機會。班級授課制是近代工業文明發展的產物。它極大地節省了教育資源并充分提高了教育的效益。但是,我們也感到,它對于因材施教,對于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也帶來了一些局限和不利。班級學生在學習態度和能力方面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盡管教師注意到了在課堂上要面向全體學生,調動每一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課堂上仍總有一些學生的思維不夠活躍,發言不夠積極,在扮演著“看客”的角色。說起來,這也是正常現象。差別是永遠存在的。我們應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時那些發言不積極的學生,他們的思維并非不活躍,只是他們不擅長口頭表達而已。我們就要想方設法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勵他們積極思維,勇于發言。現在,隨著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日常教學中的普及應用,充分利用這些設施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避免置身于課堂學習之外的“看客”出現還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可以讓全班所有的學生把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和見解都寫出來,然后教師根據具體情況抽調部分學生的作業,放在投影儀上打出來,再進行評講。這樣口頭發言和書面表達相結合,就可以較好地面向全體學生,盡可能地避免“看客”的出現。拿課堂讀書來說,教師往往叫讀得好的學生來讀。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實行輪讀,每個學生都讀一段,使每個人都得到讀書的鍛煉。另外注意提問層次,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提問和回答問題的權利。每個學生也就得到了關注。
(4)為了使學生的動口和動手能力都得到提高,我校教師要求學生口手并重,即要求學生在動口的同時動動手,把說的內容整理成文字,把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生字詞語寫寫,在讀書中,要求“不動筆墨不讀書”,對閱讀的內容進行圈點勾畫、批注摘抄。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的口手有機結合起來。同時印發了書法專用紙,每天讓學生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練字,還專門開辦了書法興趣小組,定期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培訓,并有組織的舉行了寫字比賽;針對農村初一學生純真、樸實及農村生活豐富的特點,教師組織了學生寫隨筆,記下了當天的所感、所想、所見,并定期進行交流,這樣鍛煉了學生寫作能力。
對于上述問題的再認識,其意義不只是突破了課堂教學的難點,而且讓教師在實踐中體驗到:改革不能等別人牽著走,也不能一碰到困難就退縮、一遇到問題就搖頭,而是要通過共同努力、實踐探索、理性思考、反復改進來實現,改革的過程也是我們自己成長的過程,從而增強了改革的信心和自覺性,這是我市新課程改革能持續開展的重要保證。
主要參考書籍
1. 李福灼 陳玉秋主編:《初中語文課程理念與實施》,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版
2. 楊小微 李家成主編:《“新基礎教育”發展性研究專題論文案例集》,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3. 戴余金主編:《新課標初中語文發展性學習》,寧波出版社, 2003年9月版
4. 劉墨 歐陽芬主編:《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開明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作者郵箱: chywnn@163.com
[直面困惑 迎接挑戰――對新課程教學中碰到的幾個問題的探討(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迎接挑戰演講稿
2.直面挫折議論文
4.直面人生的哲理
5.直面人生的議論文
6.新課程開發論文
7.迎接挑戰的學生演講稿
8.糊涂人的困惑
10.老鼠的困惑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