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教學方式,培養語文素養
江陰市璜土中學 周建清
關鍵詞: 面向全體學生 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轉變教學方式
創境激趣 主動探討 張揚自我 實踐創新
合作交流 直接體驗 走進教材 走出教材
一、語文素養的內涵
《語文課程標準》首先突出的是語文素養的培養問題。它在前言部分明確指出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個極具時代性的理念包括兩個要點:一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即每一個學生)提高語文素養;二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這段話明確了語文素養的內涵,充分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它是“以語文能力為核心,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這是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能力”“ 過程、方法”三個維度的整合要求而提出來的。也就是說語文素養不僅要求我們的學生要有比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口語交際的能力,而且還要表現為比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也就是學生在生活當中運用語文能力和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這是根據素質教育理念而提出的具體要求,也將是我們語文教師在較長一段時間里不斷追求的目標。
二.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以組織教學、講授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和檢查知識來展開,其基本做法是:以紀律教育來維持組織教學,以師講生聽來傳授新知識,以背誦、抄寫來鞏固已學知識,以多做練習來運用新知識,以考試測驗來檢查學習效果。這樣的教學方式,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越來顯現出來。它以知識的傳授為核心,把學生看成是接綱知識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進行教學,雖然強調了教學過程的階段性,但卻是以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為前提的,沒有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沒有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因此,革新教學方式勢在必行,“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質疑為主線”的教學原則越來越被擺到重要的位置。筆者認為我們在教學方式上亟須實行以下幾個轉變;
⑴變“組織教學”為“創境激趣”
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師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種刺激,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需求的欲望,進而形成學習的動機。
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系統中重要的動力因素,在學習過程中起著“核心”作用。沒有學習動機,就不會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并不會無緣無故的產生,而要靠教師在師生的交往中去激發、去培養。實踐證明,“目標激勵法”、“表揚促進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發學習動機的好方法。
⑵變“講授知識”為“主動探討”
其目的是讓學生擺脫教師那種生澆硬灌的教學模式,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根據自身的實際來選擇、探求蘊藏在教材中的知識。在這一階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個字。這就要求教師不能瞪著眼睛站在講臺上看著學生學習,更不能再用一套講義來應付全班學習不同的學習需要,而應和顏悅色地走到學生之中,幫助、引導學生學習。教師既要提問學生又要讓學生提問,讓教學在彼此質疑、共同思考之中展開,讓學生的學習在彼此交流、相互促進之中深入。教在學后,學在教前,生為主帥,師為參謀。這個階段很重要,也很復雜,操作的難度較大,一般可以采用“問題討論法”、“主題研究法”、“師生方談法”等方式展開教學活動。
⑶ 變“鞏固知識”為“張揚自我”
其目的是讓學生免除機械記憶、重復練習之痛苦,以自我表現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識,并內化成自身素質,另一方面凸現主體、張揚個性、加強合作,養成活潑自信的品格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在這一階段,要在“動”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動、心動、人人動。為了達到這一要求,教師可以采用或模擬表演,工對抗辯論,或演講朗誦,或趣味游戲等形式鼓勵學生動。學生在動中學,在學中動在自動中戰勝自我,發展自我,在他動中發現不足,彌補不足。
⑷ 變“運用知識”為“實踐創新”
其目的是讓學生打破書本的局限,突破經驗教訓的禁錮,不做知識的奴隸,不做教師驅趕的綿羊,著力培養自己求異、求新的創新思維和敢疑、敢闖的創新精神。
從學習過程的整體上看,這一階段是實施全過程的歸宿環節,前三個階段原活動都是在為這一階段的完成蓄積力量。一堂課的學習活動是否成功,關鍵要看這一階段的質量。因為只有搞好為這一階段的活動,才能讓學生的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才能達到教學就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的目的。因此,教師在這一階段要做探險隊長、突圍隊長,打破常規,運用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來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比如,學生解答一個問題后,教師可提問:這是不是最佳辦法?此題是否還有其他解法?換一種說法是否效果更好?這里是否有錯誤或漏洞?以此鼓勵學生質疑書本,鼓勵學生突發奇想,敢冒風險,鼓勵學生動手實踐,身體力行。
⑸ 變“檢查知識”為“合作交流”
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同學間、師生間的學習體會和情感體驗的交流,總結知識,體驗學習方法,感受學習的酸甜苦辣。這一階段雖然是結尾階段,但切忌流于形式。成果匯報、學習拾遺、幾點補充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總之,要讓學生在相互的合作交流中,將所學的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組建嶄新的認知結構來增長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三、培養語文素養的嘗試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審美情趣……
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及研究的課題,進行以下兩方面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嘗試:
1.走進教材,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
語文課程含有豐富的情感,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的培養,加深、加強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
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閱讀課本的過程中,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根”,應根據教材本身所含的理念和情感對學生進行情感發生的潛移默化。這就是一種語文素養的培養。比如《再見吧,親人》這樣的課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直接體驗我們志愿軍戰士和朝鮮人民之間“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下,學會抓詞抓句,體會課文重點。
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用欣賞的目光看待每篇課文。教師應重視用文學性的語言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聽、說、讀中體會課文的美。這樣做,特別能直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能直接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使學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方法的啟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學中,進行多種形式的表情朗讀,展現課文描寫的形象,抓住課文中有一定內涵的詞句即“傳神之筆”進行體會,落實語言文字的綜合訓練。這樣做,就能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可以這樣說,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應該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這三個維度所創設的學習氛圍下,讓學生學會語文“知識”,鍛煉語文“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2.走出教材,讓學生拓展閱讀,多實踐,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語文素養是學習所有科學知識、從事各種社會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礎素養。光靠教材的幾篇文章,學生要學會表達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帶學生走進教材,還要帶著學生走出教材,擴大他們閱讀范圍,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能力。這在課堂內外都可以進行。
從課內來說,每一節語文課留出3至5分鐘給學生擴展閱讀和本次課文有關的材料,或做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實驗,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學習完《新型玻璃》這一課后,可以開展一個“商品促銷”活動,幫助學生熟悉說明文的寫作特點,訓練學生用說明的方法來表達的能力。再比如,學完《蘇州園林》一課,學生可以在網絡課室里觀看蘇州園林的景點錄象,并讓學生到網上查閱了解到中國有哪些人文景點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樣既拓展了學生關注社會的視野,也陶冶了學生的愛國情操。
從課外來說,加強課外閱讀和實踐既是必要也有廣闊的操作余地的。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語文一旦與生活聯系馬上就生動活潑起來。譬如,“聆聽音樂美,發現繪畫美,欣賞藝術美、自然美、科學美、社會美、生活美,都可以從語文學習中獲得。反過來,它們又無一不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途徑。”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時,要利用一切機會給他們創造“語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選舉;課前‘1分鐘演講’;評論班級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開主題隊會;讀書、看報、聽廣播;參加文藝、體育、科技競賽;經常接觸生活,積極參與集體生活、公益勞動、社會實踐、參觀旅游,甚至交友談心寫日記……就這樣,學生在“語文化”的生活中,體驗到語文學習給生活帶來的幫助和樂趣,使學習語文與生活運用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這都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好方法。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習母語,主要的不是靠傳授知識,接受系統的訓練,而是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靠感悟、靠習得來獲得。因此要充分利用一切機會和豐富的資源,給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語文實踐機會,加強學生的感悟和情感體驗,豐富語言積累,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語文能力。
結束語:“總之,語文教學要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只有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進行反復的探討實踐,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參考書目:
1、《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研究》
2、《江蘇省中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成果匯報會資料匯編(中學部分)》 江蘇省教育委員會
3、張煥芝.語文教師素質芻議[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0,(6):17.
4、周文濤.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創新精神[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0,(6):12.
[轉變教學方式,培養語文素養(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3.教師素養心得體會
5.轉變同義詞
10.初中心理說課稿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