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新課程中教師的角色定位
江蘇省通州市川港中學(226314)
[關鍵詞]:服務意識、知識準備、創設環境、制定目標、平等參與
一、傳統定位的不足
曾經有人把教師比作“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學生;也有人說“教師是園丁”,精心培育著“祖國的花朵”;更有人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從事著“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不可否認,這種種美麗的“光環”,曾經使得每一個從事教師職業的人,內心充滿著無比的自豪和激動。但同時,這些“光環”也給每一個教師帶來了沉重的心理壓力。而且,在全國大力推進新課程改革的今天,這些對教師角色的傳統定位也就日益顯露出它們的不足之處。因為說教師是“蠟燭”,其實也就忽視了教師本身也是持續學習和發展的,淡漠了教育勞動的歡樂;比作“園丁”,可是教育欠缺卻是不可修復的,同時也暗示存在“淘汰制”,與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格格不入;而如果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固然提高了教師的地位,但同時也暗示了一種固定、統一的標準,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他們并不像其他勞動成果一樣可以整齊劃一、批量生產。凡此種種不足,使得我們在新課改的今天不得不重新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究竟是什么?
二、新課程中的教師角色的再認識
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對未來教師角色作了這樣的描述:現在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的有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了解、影響、激勵、鼓舞。
由此,我充分認識到,在推行新課改的今天,我們必須對教師的角色進行重新認識。我以為,我們的教師不妨去試著做一個學生喜歡的“導游”,帶領學生去暢游知識的美好世界。
要做一個學生的“好導游”,首先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必須要有一定的“服務意識”。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的師生關系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且是絕對的權威。如果我們的教師頭腦總有這樣居高臨下的“權威意識”,總是放不下所謂的“師道尊嚴”的架子,那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做一個“好導游”的。《基本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交往,就意味著平等對話。我們的教師要學會“蹲下身來欣賞學生”,要能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要讓學生覺得:教師就是他學習上的好助手,總是悄悄地出現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教師就是他生活上的好朋友,總是在他遇到疑惑的時候,不厭其煩地給他解疑答難。要讓學生真正地感到,他們才是學習的主人。
其次,要做一個“好導游”,還要有充足的知識準備。在未來的課堂上,知識將有三方面組成: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知識。要做一個好導游,他必須對旅游的景點情況了如指掌、如數家珍。而要做一個好教師,也要求教師不僅要熟悉教材,更要“吃透”教材。這種“吃透”絕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而是對教材要有深刻的理解,并且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新教材的每一篇課文、每一個活動,都是經過諸多專家學者反復推敲的,每一篇都是“美文”,每一個堪稱“經典”,這樣的“精神食糧”如果我們教師自己不好好咀嚼欣賞一番,就帶領學生匆匆忙忙地“走馬觀花”一下,這與新課程的精神無疑是格格不入的。
除此之外,教師個人知識涉及面的廣度和深度也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從本次課程改革的目標來看,要“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與學生生活的聯系”(《聚焦新課程》)。這就意味著,新課程下的教師將與傳統的“單科型”教師有了很大的變化。語文教師不僅要懂得漢語言文學方面的專業知識,而且還應該是一個政治教師、歷史教師、地理教師、生活教師……基礎教育改革要求從分科走向綜合,實現課程的綜合化,所以我們的教師也應該努力成為一個“綜合型”教師。
第三,一個真正的好導游,也絕不會“越俎代庖”,代替游客決定游覽的過程和內容,而是通過自己生動、富有吸引力的語言來引導游客,充分調動游客的積極性,同樣,在教學過程中,最大的“忌諱”就是教師完全指定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先介紹作家作品,再掌握字音字義,后分析段落、概括中心,這樣“按部就班”的方法對于有的教師確實是“輕車熟路”,省卻了不少麻煩,但殊不知也使不少學生有一種被教師“牽著鼻子走”的感覺,從而大大減低了對學習的興趣,更不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力。所以,我們的教師要善于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依靠自己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運用多種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四,一個好的導游,還應在游覽之前給游客提供一個整體計劃和設想,提出明確目標,并提供指導性意見。當游客遇到疑難時更要積極提供幫助,甚至共同參與。而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
學生畢竟是不太成熟的,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還不強,如果認為“新課程就是完全放手于學生”,索性對學生“放任自流”,那同樣會使教學顯得雜亂無序、缺乏目的性。所以“以學生為主體”并不等于“放羊式”教學,新課程改革的目的也不是不要教師。新課程中的教師,應該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幫助者。在考慮教學活動的時候,既要有總體規劃,又要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的空間。教師對學生的選擇要提供指導性意見,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大膽創新、大膽質疑。同時,在學生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并不是清閑的,而要積極地聽、積極地看,設身處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
第五,一個好導游更應該是一個善于和游客共同尋找新樂趣的人。正如導游熟悉景點一樣,一般來說,教師對教材的熟悉程度要遠遠大于學生。有的老師因為循環反復教了幾屆,對教材可以說是“爛熟于心”了。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熟歸熟,往往也就帶來一個問題--喜歡按照“陳規舊習”照搬。以前怎么教,現在也怎么教,缺乏應有的激情。而教師上課如果沒有激情,又何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呢?這樣的教學往往變成“溫吞水式”的死氣沉沉的教學。
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變成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的參與者。既然是一個學習的參與者,就應該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
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把每一次教學當作一次與學生共同探索知識寶庫的過程,每一次都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引路人、同學者。讓每一次教學不僅使學生有收獲,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在與學生的共同研究中獲得新的感悟!我愿做一個學生喜愛的好導游!
[做一個學生喜愛的導游(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0.教師節學生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