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許縣大崗李鄉二中
兩千零肆年的秋季新編語文教材在通許縣教師們的矚目中閃亮登場。新教材的編寫本身就是語文教育的一項重大改革,它融入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它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注重培養現代社會需要的語文素養,重視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特別是自學能力,以培養學生的健康個性、創新能力為教育目的,呈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核心。
誠然,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信息業已成為最重要的資源。知識創新將成為民族進步、國家興旺的根本動力。而知識創新需要依靠具備探求態度和具有批判創新能力的人才,教育正是培養人的事業。但沿襲了數千年的傳統灌輸式教學,已有了極大的慣性,雖然它能納入各種各樣的教學形式,但還是按照教師預先設計好框框去運作,學生還是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如果繼續沿用這種“接受性學習”的方式來學習“確定知識”,難以使教育培養的人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就需要改變以往“師教生受”學習方式,要幫助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使其形成一種知識的主動探究、發現和體驗,學會對信息獲取、分析、判斷、選擇,并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的、主動的、能動的學習方式,即探究性學習。
面對著時代的呼喚和新教材面世的有利條件,我校語文教研組,在前輩老師的引導下,為初中語文課堂引入探究性學習,并為此做出不斷的努力和思考。
一、 注重學法指導,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地去嘗試。
葉圣陶說:“我想,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樣一種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嗎?給指點、給講說,卻隨時準備少指點、少講說,最后做到不指點,不講說。這好比牽著手走,卻隨時準備放手。”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用教,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教給相應的學習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語文課堂上,除了要重視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積累,還要特別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交給他們獲得知識、啟迪思維的“金鑰匙”,將學生的能力訓練貫穿于整個教學教程。學生不是被動接受老師的講解,而一開始就把學生推到“自動”的地位上,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學習,形成“自主”、“探究”的學習思維。一般我們采取的課堂模式是:質疑--選題--探究--解疑--檢測。
(一) 質疑。學生通過自學課文,直接與“作者”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對文句作簡單的疏通,并提供相關的背景材料,不要作過多的限制。學生開動腦筋,敢于積極思考,敢于在“無疑處見疑”,大膽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可以涉及課文的方方面面。
(二) 選題。根據學生“質疑”問題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作科學的分類處理,如學生通過查問工具可以解決問題,可由學生自己解決;學生之間通過討論可以解決的問題,放手讓學生去尋根究底;一些既與文章的意蘊有關,有一定深度,而學生又難以正確理解,有一定探究價值的無能為力的問題,就可以在課堂上作重點的探究,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思維的盲點,找準疑點,適時點拔、適當點拔,讓學生在課堂的探究中能獲取結論。
(三) 探究。就是對上一步形式的“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探究。注重分組討論交流的方式,做到以疑促讀,以思促解。組織學生研討,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發揮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給學生創造主動參與的機會。當學生的探究出現偏差或停滯不前時,教師要及時加以引導,教給探究的方法,必要時提供相關的資料,以實現最終的突破。
(四) 解疑。就是經過“探究”而形成較為一致的結論。這些“結論”有時可能是幼稚的,甚至是離奇的,但只要言之有理就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探究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能力。
(五) 檢測。即在教師的參與下,對整個探究過程作出評價。評價的內容包括完成目標的程度、采用方法的優劣、情感體驗的得失等。教師要用鼓勵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的探究,不要求全責備,而是要實事求是地分析失敗的原因,要讓學生感受到“成就”的快感,以促使學生形成探索的內驅力。
二、 注重教法創新,教無定法,重在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
例如在執教《晏子使楚》一課時,我便根據本課故事情節性較強,人物語言簡明且語氣對比強烈等特點,要求學生根據課文改編為現代漢語的小品劇上臺表演。學生自發討論劇情安排,研究臺詞,準備道具。在公演過程中,各小組都能各出奇招來表現劇情,有的甚至還融入現代搞笑版內容,而且都能很好體現故事人物之間的語言差別,所以在教師作演出后的總結環節中,順勢稍作點拔,學生即可非常牢固地掌握該課的句式、實詞、虛詞及思想內容。這樣,既改變了單一的課堂模式,又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去發現問題,通過彼此合作交流進而自主解決問題,這正是探究意識的培養。再如在執教梁啟超同志《敬業與樂業》這篇演講稿時,我要求學生從文本出發,通過細細體會演講稿的內容,從具體的語句自主總結出梁啟超的觀點。由于改變了以往教師分析、教師總結的做法,學生感悟更加深刻,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我們感到,在語文課堂應該大膽嘗試,敢于改變固定的數學思路,用較有創新意識的教學方式去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三、激發興趣,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求知欲,變成激發他們頑強拼搏、努力學習的強大動力。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師應盡可能地提高教學藝術,通過懸念、設問、質疑等方式,創設問題情境去點燃學生的探究熱情、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學習的神經細胞處于高度興奮的狀態,他們才會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醒的感知,進行豐富的想像力和積極的思維,產生愉快學習的情感,并能在從事和它有關的活動中,用意志克服困難而不感疲勞,形成一種愿學、想學的心境,從而促進學生素質和諧穩定發展。
課堂教學應該是科學的,也應該是藝術的,更應該是生動活潑的,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教師的形象,要面帶微笑,充滿自信,能機智、及時地激發興趣、引導學生,肯定學生,愛生之情溢于言表,為創設輕松、專業修養、語言修養、提高授課藝術,才能“寓莊于諧”、“寓教于樂”。
探究性學習研究在中學語文課堂的引入和實踐,體現了新教材教學中“由老師教到學生學的轉變”、“由知識到能力的轉移”、“教材內容由收到放的轉向”三個轉變。它有利于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探究性學習”的課堂,是學生的“研究室”,教師已無法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學生也不用被教師牽著鼻子走。教師要考慮的是,學生會提出什么問題,學生需要什么幫助,對學生的探究活動應作出怎樣的評價;而學生則注重如何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如何在教師的引導下與同學協作完成問題的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師生將是教學相長、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實施探究性學習,將有利于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傳統的語文教學,教學結構單一教學方法死板,課堂氣氛沉悶。“探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體現“以生為本”的思想,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和實施者,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探究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探究性學習”不像傳統的“灌輸”教學和“識記”教學那樣缺乏實踐性,而是把課堂開放到現實的情境,探究什么、怎樣探究,都可由學生自己來決定,學生通過探究可以習得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而這種探究經歷是具有個體特征的,它對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有很大幫助。由于“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實踐操作為主,它的實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體性,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協作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和諧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形成健全的人格。
[新教材與探究性學習(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中心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計劃
4.2017黨組中心學習計劃
5.中心組學習計劃方案
6.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計劃范文
10.初中心理優秀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