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武勝縣烈面中學 周鳳君
語文教學怎樣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除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外,還應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注意開發學生智力,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 創設良好的、協調一致的學習氣氛。
課堂教學不僅是師生之間的知識信息的傳遞,更是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那種明朗的、樂觀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滿生機的激流;而郁郁寡歡、萬馬齊喑的苦悶心情,則抑制人的思維。因而,教學應充分利用情感的力量,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一個自由馳騁、寬松自如的氛圍,讓學生在此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如在上《祝福》這課時,可提出這樣的問題:“著名作家夏衍于60年代把小說改編成電影時,進行了藝術創造,結尾處增添了祥林嫂臨死前用刀砍門檻的情節。請大家討論:這樣增添的情節好不好,為什么?”學生紛紛討論,有說好的,有唱反調的,有的更明確說“祥林嫂覺悟沒有這么高”。大家情緒亢奮,思維的火花在自由的討論氣氛中閃爍。抓住思維的閃光點,讓學生找依據來證實“祥林嫂覺悟沒有這么高”這一看法。學生又一次翻書查找,有的沉思默想,有的竊竊私語,最后終于找到了答案:祥林嫂臨死前問“我”人死后有沒有靈魂,這說明她對封建迷信是半信半疑,但沒有否定迷信,所以不能用刀砍門檻。因而,刀砍門檻的情節違背了原作所規定的祥林嫂性格發展的邏輯,是不成功的。
這樣教師創設了一個與原先學習情景相反的新情境,采用討論方法,氣氛活躍,輕松自如,為學生思維的突破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懂得,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能給人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心境,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心境,可以充分發揮一個人的想象力、創造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尋根究底。
獨創性是創造活動的最本質特征之一。為發展青少年學生的創造力,必須培養他們的獨創精神,鼓勵他們大膽地質疑問難,尋根究底。
“疑”是探求知識的起點,也是激發學生的支點。南宋理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作為老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注意從“疑”入手,巧設懸念,啟發學生思維,換句話說,就是要善于引導學生生疑、質疑、解疑。
要讓學生會疑,就不要迷信課本及權威,而應主動探索,大膽懷疑前人之說。中學語文教材中名家之作很多,其先文、注釋經過許多專家學者審訂,無疑是要相信的,但相信不等于迷信。名家作品中也會有一些不合語法習慣、表意不明的句子,或注釋不準確的條文。倘若以“名家之文就是名文,不會有誤”為由,便會禁錮學生的思維,扼制學生的發現力。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敢于吹毛求疵,發現問題,通過討論,辯明是非。
要讓學生會疑,就要在有疑外加以強化,激發學生認真質疑。如在講授《〈吶喊〉自序》時,學生提出一個問題:“魯迅是位堅強的戰士,怎么會產生寂寞苦悶的情感呢?”面對學生的疑惑,可以先不立即作答,而是巧妙地加以引導,先扣住課文“親歷或旁觀過幾樣更寂寞更悲哀的事”一句,聯系《故鄉》《藥》等文之事,然后故意下了個錯誤結論:魯迅消沉下去了。結果引起了學生紛紛質疑。他們查找原文,討論研究,認為文中“居然”“”暗暗“消去”等詞語說明魯迅當時的心境雖然寂寞,但他是不甘寂寞的,因此也不會“消沉下去”的。此時,老師才指出“好夢--寂寞--吶喊”是魯迅的戰斗歷程,也是他思想變化的過程。“好夢”后的“寂寞”是因為救國救民的思想一直無法直接實現的緣故,“寂寞”之后的“吶喊”說明魯迅沒有消沉,而是轉向腳踏實地的“韌性戰斗”了。經過這一剖析,原先提出質疑的學生便懂得了,魯迅的寂寞和苦悶與他堅強不屈的性格是不矛盾的。這樣在學生有疑的地方想方設法激發學生質疑,然后因勢利導地分析問題,從而達到增長知識、發展智力的目的。
三、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發散思維的培養,主要是教會學生去多角度思考問題,以求得多種設想、方案或結論。能否多角度思考,變思維的單向性為多向性,關鍵是看能否打破思維定勢,敏捷而靈活地思考問題。如在上《米洛斯的維納斯》這課時根據作者的話:斷臂的維納斯讓不同時代的人可以想象自己心中不同的維納斯。筆者讓學生設想維納斯的手在做什么,于是學生紛紛議論,設想出了自己心中的維納斯:有的說她的手在向人間散播愛,有的說她抱著嬰兒,有的說她正托著金蘋果,有的說她手端著咖啡,有的說她的手敲著鍵盤在沖浪……學生的思維拓展開,創設了很多的維納斯,又具有時代性。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發展求異思維,抒寫自己的獨特感受。如對“荷花與污泥”這則作文材料,一般人都贊美荷花,可有位同學這樣寫道:“其實,污泥更具有令人稱頌的好風格,試想,如果不是污泥勤勤墾墾地提供養料,哪里會有美麗的荷花?而且尤其可貴的是污泥總是一聲不響,從不炫耀自己的功勞,就這么默默地奉獻著,即使千百年背了個骯臟的惡名,也無意爭辯,這是多么可貴的精神啊!”這樣的立意令人耳目一新。又如《近墨者未必黑》《不閑是福》《做人還是要有點阿Q精神》《“開卷”并非都“有益”》等都是求異思維訓練的好題目。
此外,還可積極開展創造性活動,如課堂辯論、智力競賽、即席演講、口頭作文、即興詠物、編輯班報等,都能有效地發展青少年的各種創造才能。
總之,生命的意義在于創造。創造是人類的智慧的最高表現,也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重要標志,而創造性思維是產生創造力的核心因素。在語文教學中努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盡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新一代,開發智力資源,就能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作者郵箱: zhoufeng6542128@tom.com
[試論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7.
10.力的分解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