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呼吁互動--以《荷花淀》的教學為例

發布時間:2016-2-1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參賽論文高中教師◎

董世群

(陜西省乾縣西大街41#乾縣第二中學 713300)

[摘要] 互動是思維的“雙邊活動”。它是思維共鳴的前提,是思維生命力的象征。在互動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文本、教師與環境、學生與環境之間都存在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因而使整個課堂教學呈現出組織性、非確定性,成為一個復雜的、非線性的開放系統。本文僅就以現代作家孫犁的《荷花淀》一課為例(課堂實錄節選,在此表示謝意),著重探討課堂中如何互動。

[關鍵詞] 課堂教學 互動 實感 發散 藝術 探究

教學改革發展到今天,已基本形成共識: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以發展思維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為目的。從現代教學論的角度看,這就是所謂的“互動教學”。

互動是思維的“雙邊活動”。它是思維共鳴的前提,是思維生命力的象征。這種互動性一方面表現在思維的對象和思維方式上,當面對一個新問題或不斷變化的問題,就要從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積極探討,以得出其內在的本質的屬性。另一方面它還表現在師生個體思維間,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隨機應變,左右逢源,要對不同思維個體發出的思維回聲進行反饋,不拘一格,不墨守成規。而學生要有良好的思維品質,即對教師反饋的信息進行變通和創新。

在互動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文本、教師與環境、學生與環境之間都存在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因而使整個課堂教學呈現出組織性、非確定性,成為一個復雜的、非線性的開放系統。如果這樣來認識和實施教學,整個過程就會生動活潑,充滿活力,從而遠離單調、沉悶和程式化。

  本文僅就以現代作家孫犁的《荷花淀》一課為例(課堂實錄節選),著重探討課堂中如何互動。

筆者認為課堂的教學是“有法”和“無法”的統一與和諧。“有法”即在課堂的教學環節上,教師必須是“課堂平等一員中首席”,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駕馭者。也就是說,課堂上“導入新課--教學活動--總結擴展--作業布置”的環節不可省略或調序,必須由教師駕馭引導,因為它是學生思維的基礎和“導游”。 “無法”即教師要在駕馭課堂的基礎上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帶著教學環節這個“鐐銬”去跳舞,運用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盡情地發揮他們的所思。

首先,導入新課有實感,激發學生的互動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穎獨到的導課可以吸引學生的思維的方向,可以調動學生的求知渴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之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知識積淀和生活閱歷,激發起他們心中最敏感的那根神經,這樣就給以后的課堂互動提供了基礎。

[教學案例實錄]:

師:同學們,提起戰爭,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炮火紛飛,硝煙彌漫的戰場,是尸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恐懼。讀了作家孫犁的小說《荷花淀》, 他筆下的戰爭是什么樣子的,《荷花淀》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學生談初讀感受。

生甲:景色真美。那生長著茂密蘆葦的無邊無際的白洋淀,尤其是那飄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的荷花淀真令人神往。

生乙:除了景美,人更美。那群白洋淀的青年婦女們,水生嫂們,溫柔多情,太可愛了。

生丙:感覺美。特別是感到一種人情美,人物的心靈美。在水生嫂等青年婦女身上,有著一種健旺明凈的人的精神,這些青年婦女不僅僅是可愛,簡直是可敬。

生丁:人物對話的語言簡潔有味,極富個性,太精彩了。

師:很好,看來《荷花淀》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的同學讀出了景美、人美,有的同學讀出了人情美、人性美;還有的同學讀出了人物對話的語言美。孫犁的小說真是別有風味啊!

(以問題的形式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想象力。因為在他們的心中,戰爭是殘酷的。這是他們的正常思維,而教師的導課中傳達出了本文對戰爭的描寫與我們的常規想象不一樣,這樣就水到渠成地引導學生帶著好奇心去習讀課文。)

其次,教學活動有發散,鼓動學生的互動欲。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核心。學生課堂對知識的接受是被動還是主動,完全取決于課堂的駕馭者、課堂的“導演”──教師。過去的教學,課堂上老師是“主演”,只是一味的講,完全是“填鴨式”的,要改變這種被動的教學模式,只有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翁”,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鼓動學生說,自主地說,大膽地說。

[教學案例實錄]:

(一)概括訓練

師:這篇小說仿佛一篇散文,沒有復雜曲折的情節,只是選取生活的幾個場景,來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人物美好的心靈。小說中人物的語言簡潔傳神,富有特色,表達了主人公細膩的心理活動,閱讀時要仔細品味。《荷花淀》以抒情見長,不以情節取勝,然而在情節結構上,也可以看出作者的苦心。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從水生嫂的角度對課文中描寫的幾個生活片段重擬標題。

生甲:可概括為“夫妻夜話”“探夫遇敵”“助夫殺敵”。

生乙(馬上舉手表示反對):“夫妻夜話”不夠好,不如改為“與夫話別”。

師(微微一笑,投去贊許的目光):請你說明理由。

生乙:“夫妻夜話”不是從水生嫂的角度來概括的,“夜話”內容較籠統,不能準確概括第一個生活片段,改為“與夫話別”要好一些。

師:很好!概括要準確.貼切,還要符合概括的要求。乙同學改得好,評點也切中肯綮。

(教師的設問很有既明了,又含混。“明了”在是要求給文中各個生活片段重擬標題,“含混”在是限定在才“從水生的角度”,而生甲沒有考慮到設題中的隱含條件,生乙就很快提出更正。這樣,在設題中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促進了課堂的互動。)

(二)比較閱讀

(改寫原文對話,比較閱讀)

女人低著頭說:“你總是很積極的。”

女人低著頭說:“就你積極。”

師:能用老師改寫的句子換掉原文中水生嫂說的話嗎?

生:(笑)不行不行!

師:為什么不行?

生:“就你積極”是責備水生的,不符合水生嫂這個人物的性格。

師:水生嫂的性格是什么呢?

生:多情,舍不得丈夫離開自己,但不拖丈夫后腿。

師:分析得好!言為心生,人物的語言一定要符合人物的個性特征,要能表現人物內心細膩的心理活動。“你總是很積極的”這句話明責備,實贊美,埋怨之中帶幾分自豪的感情。話到人到,孫犁真是一個運用語言的大師。

(教師在駕馭課堂時,運用了常規的“語言替換法”。這樣,一方面使學生體會了作家對語言的錘煉;另一方面,學生在比較中容易發言,說出自己的所想,可謂是“一箭雙雕”,既學習了知識,又活躍了課堂的互動氣氛。)

(三)合作探究

(對“助夫殺敵”一節,學生自主學習,然后,討論,爭論。)

以下是課堂討論的問題,現錄下。

1、 推測“可慌哩!……”這句話是誰說的?從中推測這位婦女的情況。

生:忸怩,不好意思說出“新娘”,看來應是“忸怩”的那位婦女,新婚不久嘛。

2、“撅著小嘴”的是誰?

生:是新媳婦。年輕,尚未成熟,委屈。

  “啊,好像我們給他們丟了什么人似的。” 這是誰講的?

  生:是“心直口快”的那位,因為她說出這句話就感覺失言了,大家也笑了。

3、 附帶一下人物的情態。后面寫到婦女們的生氣。她們為何生氣?

生:丈夫愛搭不理,一個不大聲吆喝,說她們是“落后分子”。

4、水生們真的生氣嗎?

  生:沒有。文中有水生(及其他青年)吆喝“出來吧,你們!”――課文注解是“好像很生氣”。“扔餅干”細節表明他不是真生氣。他是裝的,妻子來看他,他覺得路上危險,也有些害羞,丟人。

5、些婦女們的話語中,我們可以聽出什么信息?

生:青年婦女們,他們的丈夫有很高的參軍熱情,還能看出他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另外,還能看出他們的“口非心是”,明是“罵”,實則“贊”,“狠心賊”是反話,寓褒于貶。總體上還是表現了他們的含蓄之美。

(教師運用“問題導引法”組織課堂 ,有的放矢,學生便于回答,也樂于回答,很好地配合了教學,體現了課堂的“主人翁 ”杰好地配合了教學,體現了課堂的“主人翁 ”角色。)

(四) 授之以漁

(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夫妻話別”一節,體會水生嫂的形象特點)

在小說當中,水生嫂的性格既有中國婦女傳統的美德,又具有解放區婦女進步的特點,具體表現在她的勤勞善良、溫柔體貼和深明大義上。

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先以水生嫂勤勞善良的特點為例,引導學生閱讀相關語段,體會她的這個性格特點。對于后兩個特點,就完全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按照剛才的分析方法去歸納、提煉。即使學生的歸納與標準的表述有差距,我采取了存疑的態度,然后把標準的表述寫出來,讓學生比較二者的優劣,這樣就充分地尊重了學生的“自尊心”,保護了學生發言的積極性。

有時候學生歸納不出,出現“冷場”的局面,在此時,我先交代出水生嫂的性格態特點,再讓學生在文章中去找對此中性格描寫的相應語段,這樣使得學生積極地參與了課堂,促進了課堂的互動。

(對于課堂中的互動,教師要不時地去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給學生創造互動的空間,及時地幫助學生。)

再次,總結擴展有藝術,活躍學生的互動欲。

總結猶如裝糧食的口袋掙袋口這一過程,如果沒有好的總結,就很難調動起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很難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宏觀上的認識,同樣就影響了學生課后與文本的互動。藝術的總結就是可以激發學生心中最敏感的神經的東西,可以激活學生思維細胞的東西。所以,藝術的總結是學生知識的回籠,能力的聚焦!

[教學案例實錄]:

這篇小說仿佛是一篇散文,沒有復雜曲折的情節,只是選取了生活的幾個場景,來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人物美好的心靈。小說中人物的語言簡潔傳神,富有特色,表達了主人公細膩的心理活動。

(這樣的總結可以讓學生聯想到人物語言與人物心理的關系,課后他就會去細細品咂文本的語言,揣摩人物心理,無形當中促進了學生與文本的溝通與交流,達到了與文本的互動。)

最后,布置作業有探究,誘導學生的互動欲。

作業是課堂內容的在課外的延伸,它既是衡量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知識傳達量和傳達度的“標尺”,也是檢測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量與理解度的“砝碼”。所以,對作業的設計要考慮到學生課后對文章的探究及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問題。

[教學案例實錄]:

作業:散文如少婦,詩歌似少女,讀《荷花淀》,就好像品少婦之韻,賞少女之花,每品韻味彌醇,每賞花香愈濃,使人圍裹在詩的氛圍之中。那么是哪些因素鑄就了這篇小說的“詩化”特色呢?(提示:樂感精神、倫理情趣、“初日芙蓉”造就了小說《荷花淀》的“詩化”特色。)

(對于作業地設計,作為教師應心中有數,應充分考慮到學生課外與文本的互動問題,如果問題設計得太過寬泛,就會使得學生望而卻步,失去了問題設計的價值,達不到課外互動的效果;如果設計得過于淺顯,課后學生不用翻閱資料或探究就能作答,同樣也就失去了問題設計的意義。所以,對于作業地布置,應站在“學生課后與文本互動”的基礎上去考慮設計。)

綜上所述,互動是“導入新課--教學活動--總結擴展--作業布置”課堂教學環節改革的發展方向之一。筆者僅就此做一點摸索與探究,以起拋磚引玉之效。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課改任重而道遠,需要廣大的一線教師在實踐中摸索,但是筆者堅信:桃紅了,柳綠了,瓜果飄香的季節也就不遠了!

[參考書目]: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印制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學語文教學法》 王世堪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3、《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王文彥 蔡明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語文課堂教學呼吁互動--以《荷花淀》的教學為例]相關文章:

1.語文的教學課件

2.關于語文的教學計劃

3.中專語文的教學計劃

4.語文的教學論文

5.寫語文的教學計劃

6.高一語文教案《荷花淀》

7.有關呼吁的造句

8.八下語文的教學計劃

9.學前班語文的教學計劃

10.語文老師的教學計劃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思思久久99热这里精品66 | 欧美一级日韩国产 | 日韩一区二区跑去四区 |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在线观 | 亚洲精品日本三级 | 亚洲香蕉aⅴ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97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