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縣第二中學 封義瓏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研究學習方式的變革。變革學習方式,就是要研究學生怎樣的學習才能不斷促使他追求高質量的生命狀態。建構主義心理學最基本的觀點是:讓學生經歷整個學習的過程,新知識的學習要基于已有的經驗,學生要成為新知識的積極的建構者。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生命個體,理想的學習方式應該是每一個學生充分的個性化的體驗型學習。我們要充分看到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多樣性,尊重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發現。這是我們幫助學生建構新的學習方式所要遵循地第一個要點。對語文教學來講,語言文字、作品內容本身還有理解上的豐富性、多樣性、不確定性,這就更不應追求語文學習的標準性與一致性。
建構新的學習方式必須強調選擇性。沒有選擇就沒有真正的自主,也不會呈現豐富的多樣。一是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生可選擇書本中所要表達的重要信息,也可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從自己的知識基本、學習能力出發去選擇練習。二是學習伙伴的選擇:讓學生自己決定獨立學習或選擇同桌、好友、教師合作學習。情感體驗的選擇: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句段、事物、情節、人物進行欣賞。學習過程中,目標自己定,內容自己選,方法自己試,問題自己找,規律自己控……在這樣的過程中提高知識能力水平,掌握獨特領悟方法,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確立科學價值判斷。
學生學習方式建構必須強調問題性。我們追求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因為探究學習呈現出鮮明的自主性、實踐性、參與性、開放性及問題性,是一種全新的個性化學習方式,而這種學習方式的實質即是“問題解決式的學習”。它以“問題”為核心,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沒有問題的學習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誘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將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產生新的問題作為學習過程的基本流程。問題既可以由教師直截了當地提出,也可以讓學生在與同伴的學習中尋求問題,還可以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突然冒出的問題。課堂上教師要抓住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也要允許學生有各自不同問題的存在。問題的解決可以師生共同研究、討論,可以學生互相啟發、幫助解決。當然,并非所有的問題都必須在課堂上解決,有些可以引導學生課后自行解決,有些甚至可以將疑惑永遠留在心底,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隨著認識的提高、能力的增強再逐步解決。好的問題應該是啟迪思維,而決不能導向學生追求標準答案。有些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甚至可以沒有答案。
作為幫助學生建構各自學習方式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如下幾個方面:一、問題注意發散與開放;二、操作強調綜合和實踐;、三、環節摒棄繁雜與程式。教師在課堂上要敢于取舍,整體著眼,減少環節。教學內容不必面面俱到,教學結構不須完整更不必完善。討論的論題宜大忌小,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思維余地。教學過程中要徹底摒棄程式化:教學內容的程式化及教師語言的程式化……一切著眼于學生的疑惑及需要。教師要善于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從學生身上獲得信息并及時調整原有的教學思路,增刪原定的教學內容。有時課堂需要沉思默想,過多的宣講往往是教師的單邊控制,使學生無暇玩味與體悟。
現代課堂崇尚的是師生在課堂上的“對話”,“對話”的前提立足平等。課堂上師生角色的地位,發表意見的機會,應該得到的評價等均應體現出平等性。對話還必須在思想上溝通,情感上交融。概括地講:課堂應建立人道的、和諧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形成互動的交往,交往應彌漫著師生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過去,由于我們將課堂學習目標過于指向知識、技能,因此,教師把注意力、興奮點主要指向了知識、技能這個因素而忽略了“人”這個最重要的“活”的因素。課堂上,教師目中無人。新課程要求我們將知識課堂向文化課堂轉移,不僅要創設知識性情境,還要創設人文性情境。在師生交互學習過程中要體現交互方式的多種層次。其方式可以有師生交互,生生交互,學生與媒體交互,學生與文本交互,學生個體與個體交互,個體與群體交互,個體與環境交互……交互應該是立體的,多向的。課堂學習的評價對這種對話有著很大的影響。傳統課堂教學過多地運用教師對學生的單向評價,有時再加上評價的主觀性;片面性、隨意性、極端性,對學生課堂應有的角色意識反而起到了抑制作用。現代課堂追求評價的多向性、靈活性、自主性、客觀性、過程性。課堂上教師可以評價學生,學生可以自己評價自己,可以相互評價,學生也可以評價教師。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
總之,我認為新課程的改革還是要從基礎做起,抓住了基礎也就抓住了根本。在推進新課程實驗中,既要解放思想,大膽嘗試,也要摒棄眼花繚亂的招數,避免急功近利的做法,只有這樣,新課程推進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作者郵箱: fy_gd8691@163.com
[新課標下語文學習方式的思考(網友來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