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誰都不想擁有的長臉,一雙誰都不想要的小眼睛,還有一個永不改變的后背發型外加連三歲小孩都會擺的手勢的李詠,竟然紅的發紫了。我嘆服,李詠是優秀的,“6+1”是輝煌的。“6+1”的輝煌不是因為讓我們記住了幾句口號,學會了擺個瀟灑的手勢。究其原因,我想是整個節目貫穿著濃濃的人文關懷和真誠的互動。一個溫柔的笑臉,一聲親切的問候,還有一句溫馨的鼓勵與祝福讓我們親近,讓我們的心隨著節拍而舞蹈。我們喜歡這樣的感覺,所以我們喜愛李詠喜愛“6+1”。我常常想我們美好而又美妙的語文教學也應該營造這樣的氛圍,也要互動。
語文教學中實施互動教學就是保證課堂上有效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和課程資源的互動,共同創造一個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學會思考,學會學習的主體。新課改的實施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教研空間,現結合我校的“以校為本”教研活動談談我的互動教學的實施。
我先將互動教學模式與常規的教學模式對比。(見下表)
常 規 教 學 模 式 互 動 教 學模 式
1、復習提問:主要對上節學過的知識回顧。 1、課前5分鐘課文復述或話題說話或即興演講。
2、整體感知:學生自由讀課文,學習字詞,教師為學生梳理思路。 2、提出目標,指導自學:教師出示學習目標,學生根據目標自學,在學習時可提出疑問。
3、教師講析重難點,學生識記。 3、互教互學,重點輔導:學生自學和討論后,教師根據學生存在問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精講點撥。
4、鞏固練習:
⑴檢測當堂學習的知識。
⑵語段訓練(多有固定答案)
4、當堂反饋,鞏固知新:
⑴激活練習:采用游戲、競賽等形式激發練習興趣和思維。
⑵達標測試:通過投影或多媒體等讓學生獨立完成,并總結反饋,發現問題共同探討。
5、作業:一般是課后題或練習冊。 5、我的作業,我來做主: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推薦作業或學生自主選擇。
細心比較這兩種模式,可以發現:常規教學重視語言的輸入和知識的傳授,而對學生的自學和指導學習不夠,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而互動教學倡導多向交往,整個教學過程動靜交替,有強有弱,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激勵學生自己發現和解決問題,促使學生更多地獨立思考和進行創造性活動。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把教學的要求變為學生自身學習的需要。互動教學是對傳統教學的繼承和創新,是新課改帶來的新模式。
如何才能實現積極的課堂互動呢?關鍵是培養和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實施教學中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準備階段:
這一階段目的是讓師生雙方都有充分的準備,為教學互動提供保障,可分為二個環節:
1、 教師備課:
我校主要開展集體備課(在固定的時間、地點,所有的學科教師共同探討教學)。在備課中我們考慮最多的是如何引導學生自學最有效。先對教學進度與得失情況進行分析,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深入了解;在教學內容中學生以具備哪些知識,哪些還是比較模糊,在此基礎上,確定各課時的教學方案。主要確定學生的自學范圍、自學內容、方式、時間及要求等。自學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設計怎樣的當堂檢測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自學后可能存在的問題,并怎樣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這一環節是教學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應針對不同情況靈活應對。
2、學生備課:
學生都有輔導資料,在備課中應讓學生完成語文基礎知識的自學,搜集相關的學習資源,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等。學生開始備課時需要教師的監督指導,教師應設法采取積極措施以促進學生自覺備課。學生一旦養成習慣,會促進教學,實現課堂上師生間的良好互動。這一環節是實施互動教學的前提。
二、導學階段:
共包括三大環節:
1、出示目標:目標出示可采用多種形式如小黑板,投影儀等。目的讓學生根據目標,有目的,有節奏地完成自學。教師在制定目標時應具體,明確,把握整體突出重難點,符合學生的心理狀態。
2、自主學習,互教互學:出示目標后,教師提出自學的具體要求或設置自學思考題,提出問題,突出重點,確定學生自學思考的方向。在設題時要揭示文章的中心內容、思想且富于啟發性,題與題之間要有層次性、關聯性逐步深化。如,在學《藤野先生》時,我們可這樣設計:⑴課文先后寫了什么事?⑵這些事情按什么線索串起來的?⑶作者筆下的藤野先生是一位怎樣的人?⑷魯迅為什么棄醫從文?這幾道題目既能幫助學生理請思路又能讓學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中心。在學生自學的同時教師要巡回輔導,一方面組織教學另一方面及時發現問題并解難答疑。如果學生有自己的見解,但理解的程度不同,這時可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共同探討。
3、精講點撥,重點輔導:學生自學和討論后,教師要進行講解。如學生在自學完《藤野先生》后,大部分學生會有一個疑問,課文寫了那么多事都與藤野先生有關嗎?有什么作用?這時的講解是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講析點撥。教師順著這個問題很自然的把寫作特色及人物形象帶出來。由于學生對新知獲得豐富的感知和初步的理解,帶著疑問去聽,因此效果會很好。這種方式,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目標一致,同步和諧,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解決了疑難問題。
三、應用反饋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是實施當堂訓練。訓練題的設計可多種多樣。但目的是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找到盲點并當堂解決,使教學達到優化狀態。
1、綜合訓練:可采用游戲、競賽、趣味練習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激發練習興趣和思維,讓他們在輕松的氣氛中學習。
2、達標測試:可通過題板、投影、課件讓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后當堂反饋,生生間交流學習。
3、分層練習:針對不同學生的共性問題少量的布置作業或讓學生自選。
以上只是我在以校為本教研中學習的一點體會。無論我們采用哪種教學方式,只要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品質發展,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提高,就是成功的教學。只要我們用心,只要我們動情,只要我們探索,相信我們也會創造奇跡。讓我們共同努力共同期待!
以校為本教研介紹:
動起來 ,課堂更精彩
---淺談我的語文互動教學
趙光農場初中
田 貴 陽
[動起來,課堂更精彩---淺談我的語文互動教學]相關文章:
5.語文課堂教學隨筆范本
10.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