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語文教材的運用
河北武強文博中學 馬勇欽 0533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新教材的相繼使用,如何運用新的語文教材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尤其重要的是要考慮到如何啟發(fā)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實際生活中的各方面去。”因此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要建立學習語文就是為了要超越語文,學習教材是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師和學生必須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發(fā)現(xiàn)文本潛在的內(nèi)涵。尤其是現(xiàn)今的新課標教材,屬于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間,由教師和學生去創(chuàng)造性的完成,以達到開啟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語文能力之目的。
一、運用教材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分析就會得出不同的主題,從不同人物分析也會得出不同的主題。新課標教材是不完整教材(以前的教材屬于完整教材,沒有教師發(fā)揮的余地,只是講清了現(xiàn)成的標準答案,讓學生記住即可),恰恰留給了我們充分分析的空間,也給了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充分發(fā)揮自己聰明才智的機會。其實語文教材這方面是有例子的。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課后就有三種:①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②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③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xiàn)了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這三種均為正確答案,而不是一種正確答案。再如,《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其主題也是多元的。可以從菲利普夫婦與于勒的關系上分析為--這篇小說充分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也可以從菲利普夫婦分析為--這篇小說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小人物的辛酸生活。
鑒于此,有些課文我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從不同角度對課文進行分析,或者是指導學生分析。比如學習了《曹劌論戰(zhàn)》可以提出“魯莊公與曹劌相比確實目光短淺,但是在他的身上也有可取之處,你發(fā)現(xiàn)了嗎?(魯莊公知人善任,大膽啟用能人,果斷地把權力放給能人)”;學習了《范進中舉》可以提出“范進是個醉心功名、深受封建科舉毒害的丑態(tài)人物,我們是不是也能從他的身上找出閃光點,是不是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范進學習刻苦認真,堅毅頑強,不屈不撓,執(zhí)著追求,不達目的死不罷休的精神)”。學習了《論求知》可以提出“你認為還有哪些求知的方法?”等等。
二、運用語文教材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是人類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需要的重要途徑,它可以使人格完善,心胸開闊,思路清晰。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課文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教師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努力挖掘其中蘊含的美,引導學生體會這些美,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促進學生形成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比如,教學朱自清《春》,我們可以這樣導入:法國雕塑家羅丹曾經(jīng)這樣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而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美無處不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就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充滿詩情畫意和勃勃微生機的春的圖畫,現(xiàn)在就讓我們?nèi)ヮI略春的生機盎然吧!
再如教學朱自清的《背影》,我先范讀課文,當我用緩慢的而低沉的語調(diào)讀出作者筆下的父親的背影時,學生并沒有理解,他們?nèi)鄙傩蕾p能力。這樣的背影為什么令作者感到難忘、使作者無比傷感?針對這種情況,我抓住課文“在特定的背景下展示父親的背影”這一寫作特點,啟發(fā)學生思考:父親的背影是怎樣被引到我們讀者眼前的?學生通過讀課文知道,父親的背影出現(xiàn)在這樣一個特定環(huán)境下:“祖母去世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真是“禍不單行”,只好“變賣典質(zhì)”,“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祖母的喪事,這時“家中光景很是慘淡”。父子二人為了謀事和讀書尋找出路,不得不在車站依依惜別。臨行時年邁的父親怕兒子在路上口渴,不辭辛苦,不顧體態(tài)肥胖,步履艱難地穿過鐵道,爬上月臺為兒子買水果。在這種情況下,父親那胖胖的,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給作者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文中用深沉遲緩的筆調(diào)來表現(xiàn)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愛心,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父親的深深思念,經(jīng)過這樣的分析、講解,學生受到了強烈的感染,他們理解了文章表達的感情,思想上產(chǎn)生了共鳴,欣賞到了課文深層次的美。這樣也就培養(yǎng)了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
三、運用教材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人文性。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從工具性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應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注重體現(xiàn)課程的實踐性特點,還要善于從一般性的文章中挖掘出其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感情進行熏陶、感染,引導學生深入領會并挖掘隱藏在課文字里行間的人文內(nèi)涵。
《背影》可以歸納為“父子情深”,《我的老師》可以歸納為“師生情”《陳涉世家》可以歸納為“有志者事竟成”,《變色龍》可以歸納為“狗仗人勢”,《散步》可以歸納 為“尊老愛幼”,《金黃的大斗笠》可以歸納為“姐弟情”,《驛路梨花》可以歸納為“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等等。
利用歸納出的不同情感及思想意義,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想必學習語文的意義大大超出了課文本身。
四、運用教材去指導閱讀
學習一篇文章,目的是為了達到理解文章,弄懂文章。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一篇文章,就是要掌握學習這一類文章的方法,然后運用掌握的方法自己去閱讀同類文章或由此及彼去閱讀其他類型的文章。
以議論文為例。議論文閱讀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要注意教材中經(jīng)典議論文的例證作用。像啟凡的《發(fā)問的精神》這篇課文是典范的議論文,可以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找出論點、論據(jù),分析其論證方法、語言特點及文章結構,全面把握議論文要素。這篇課文采用的論據(jù)主要是事實--“瓦特發(fā)明蒸氣機、牛頓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佛教、孔子成為萬世景仰的圣人”。那么,為何采用這四個事例呢?因為這四位均為世界名人,有其代表性和典型性,廣為人知。這四位名人囊括了古今中外,既有科學家,又有文學家;既有中國的,又有外國的;既有古代的,又有現(xiàn)代的。時空跨度非常大,覆蓋范圍非常廣。用這么一組名人事例來證明論點使其論證既全面又有力,具有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這是學習這篇課文的一個難點。再有議論文的結構一般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三段式。把握住議論文寫作的特點,掌握住議論文的要領,給學生的議論文閱讀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新課標下語文教材的運用(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8.運用開辟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