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 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 鳧雁滿回塘。
溫庭筠:(約812 - 約870),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 西祁縣)人。唐宰相溫彥博后代。早年才思敏捷,以詞賦知名,然屢試不第,客游淮間。宣宗朝試宏辭,代人作賦,以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
[內容]這是一首五律。首聯表現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抒寫了出門在外的作者思念故鄉的感情。頷聯歷來膾炙人口,詩人將六種典型景物組合在一起,構成山間早行特有的畫面。頸聯寫剛上路時見到的景色。尾聯寫旅途的景色使詩人聯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從而將“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完美地結合起來。
【品評】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陜西商縣東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里。
首句表現 “ 早行 ” 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經叮叮當當,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于一般旅客。 “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 ” 。在封建社會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難、人情澆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于遠行。 “ 客行悲故鄉 ” 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梅堯臣曾經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該 “ 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 。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 “ 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 ” ,并反問道: “ 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于言外乎? ” (《六一詩話》)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進一步分析說: “‘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 ,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若強排硬疊,不論其字面之清濁,音韻之諧舛,而云我能寫景用事,豈可哉! ”“ 音韻鏗鏘 ” , “ 意象具足 ” ,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 “ 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緊關物色字樣 ” 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說明這兩句詩的藝術特色。所謂 “ 閑字 ” ,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 “ 提掇緊關物色字樣 ” ,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里, “ 雞聲 ” 、 “ 茅店 ” 、 “ 人跡 ” 、 “ 板橋 ” 都結合為 “ 定語加中心詞 ” 的 “ 偏正詞組 ” ,但由于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 “ 雞聲 ” 一詞, “ 雞 ” 和 “ 聲 ” 結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嗎? “ 茅店 ” 、 “ 人跡 ” 、 “ 板橋 ” ,也與此相類似。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 “ 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 ” 。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么雞聲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區有特征性的景物。 “ 雞聲茅店月 ” ,把旅人住在茅店里,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等許多內容,都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了。
同樣,對于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 “ 早行 ” 了;然而已經是 “ 人跡板橋霜 ” ,這真是 “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 啊!
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 “ 意象具足 ” 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 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干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墻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 “ 明 ” 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 “ 早行 ” 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 “ 鳧雁滿回塘 ” 。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里歇腳,在山路上奔波呢! “ 杜陵夢 ” ,補出了夜間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與 “ 客行悲故鄉 ” 首尾照應,互相補充;而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里看的是 “ 槲葉落山路 ” ,心里想的是 “ 鳧雁滿回塘 ” 。 “ 早行 ” 之景與 “ 早行 ” 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理解詩意
(1)這首詩表現主題的詩句是 ,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客行悲故鄉”(或“因思杜陵夢”)抒發了詩人懷念家鄉,心系長安的心情。)
(2)詩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二句,歷來膾炙人口。這兩句詩在詩句的構成上有何特點?與我們接觸過的哪些詩句異曲同工?(舉出一例即可)
這兩句均為三個名詞的并列,無動詞,屬一個意象的組合。我們接觸過的有“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等。
鄉思離情詩句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民歌<<悲歌>>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游子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
每逢佳節倍思親------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唐.司空圖<<漫書五首>>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唐.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唐.賀知章<<回鄉偶書>>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歸>>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南唐.李煜<<清平樂>>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渭城曲>>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別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唐.韋應物<<寄李儋元錫>>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唐.李商隱<<無題>>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宋.黃庭堅<<寄黃幾復>>
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宋.蘇軾<<水調歌頭>>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同上.
魯山山行(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
【生平簡介】梅堯臣 (1002-1060) 北宋詩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因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稱宛陵先生。少時應進士試不第,26歲時以叔父梅詢門蔭補為太廟齋郎,歷桐城、河南、河陽主簿。河陽距西京洛陽很近,當時西昆詩派領袖錢惟演為西京留守,身邊聚集了如西京留守推官歐陽修和尹洙等知名文人,梅堯臣與他們往還,很受推重,并與歐陽修成為莫逆之交。其后又知建德、襄城等地,困頓州縣之間達十余年。皇礻右三年(1051),才由大臣屢諫宜在館閣,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改任太常博士。嘉礻右二年(1057),歐陽修知貢舉,推舉他為參詳官。嘉祐五年為尚書都官員外郎,預修唐書。同年四月卒,年五十九。
梅堯臣一生輾轉于清貧窮困之中,卻留下詩篇2800余首。早年曾受西昆派影響,后來由于關心現實,詩風逐漸發生變化。主張詩歌創作必須“因事有所激,因物以興通”(《答韓三子華韓五持國韓六玉如見贈述詩》),反對浮艷空洞的西昆詩風。《傷桑》、《田家語》、《小林》、《陶者》等作品關心農民的命運,對沉重的賦稅和徭役給農民帶來的災難表示由衷的同情,對統治者的殘酷迫害提出悲憤的控訴。尤其是《汝墳貧女》繼承了杜甫“三吏”“三別”的批判精神,通過一個貧家女子的哭訴,深刻地反映出廣大人民的悲慘遭遇,歷來傳誦不衰。在藝術上,追求詩歌的形象性和意境含蓄等特點,提出了“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六一詩話》)的著名論斷,以樸素自然的語言,描繪清新古淡的藝術境界。寫出了《寒草》、《見牧牛人隔江吹笛》、《晚泊觀斗雞》、《考試畢登銓樓》等山水風景名作。如《魯山山行》云:“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意境獨特,意新語工。歐陽修曾評其詩“覃思精微,以深遠閑淡為意”(《六一詩話》),高度概括了梅詩的主體風格特征。劉克莊稱他為宋詩的“開山祖師”(《后村詩話》)。同時,梅詩亦時有矯枉過正之處,顯示出質樸古硬、文采不足的傾向。清人吳之振論其詩為“其初喜為清麗閑肆平淡,久則涵演深遠,間亦琢剝以出怪巧,然氣完力余,益老以勁”(《宋詩抄宛陵詩抄序》),事跡見《宋史》卷443,《歐陽文忠公集》卷33《梅圣俞墓志銘》;《宋史新編》卷170,《東都事略》卷38,《宋元學案補遺》卷4亦收有其小傳;元張師曾編有《宛陵先生年譜》一卷,見清道光夜吟樓刊《宛陵集》。(鄭永曉)
[注釋]
①魯山:在今河南魯山縣。 ②適:恰好。野情:喜愛山野之情。愜:心意滿足。
③隨處改:是說山峰隨觀看的角度而變化。 ④幽徑:小路。
⑤熊升樹:熊爬上樹。 ⑥何許:何處,哪里。
【解說】深秋時節,霜降林空,詩人在魯山中旅行。山路上沒有其他行人,詩人卻興致勃勃,一邊趕路一邊欣賞著千姿百態的山峰和山間的種種景象。仿佛從云外傳來一聲鳴叫,告訴詩人有住家的地方還很遠很遠。
本詩鑒賞:魯山層巒疊嶂,千峰競秀,一高一低,蔚為壯觀,正好投合我愛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這就是開頭兩句詩的意思,說明所以要登魯山游覽,是因為內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第二聯寫山行,走到一處可以看到一種好峰,再走向另一處,又可以看到另一種奇嶺,所以說“隨處改”。“隨處改”這個“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動,總是一個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為“行”,所以好峰才處處改,由一個畫面換成另一畫面。以“改”字體現“行”,正切合詩題“山行”的意思。一個人在山間小路上行走,曲曲彎彎,走著走著,連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時竟迷失了方向。“幽徑獨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詩中說的,一是曲徑幽深,容易走錯路,二是獨行,自己一個人,無人指路,也容易走錯路,于是“迷”了。這里把一人個游山的體驗逼真地表現出來了。
從前半首看,我們還不知他是在什么時候登山的,是春天還是秋天?讀到第三聯的“霜落”、“林空”,我們才知道他是在秋天登山的,因為秋天才有霜,霜凍使得樹葉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樹木一棵棵都光禿禿的,好象空蕩蕩的。這種“林空”的感覺,是秋天才有的。山林空蕩,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禿禿的樹上;透過稀疏的樹縫,還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飲水。這一聯勾畫出了一幅很動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圖。這畫面是動的,熊在爬樹,鹿在飲水,可是詩意卻是靜的,表現了山中人跡罕到、非常幽靜的境界,這也是所謂動中有靜的寫法。
在山中走著走著,幽靜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見炊煙,自己也懷疑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問一聲“人家在何許(何處)”;正在沉思的時候,忽聽得從山間白云上頭傳來“喔喔”一聲雞叫。噢,原來住家還在那高山頂哩。這最后一句“云外一聲雞”,非常自然,確實給人以“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感覺。
1,頷聯“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改”、“迷”妙在哪里?
隨處改”這個“改”字下得妙,幽靜的魯山,隨著觀察角度的變化景色也在變化。因為“行”,所以好峰才處處改,由一個畫面換成另一畫面。以“改”字體現“行”,正切合詩題“山行”的意思。 “幽徑獨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詩中說的,一是曲徑幽深,容易走錯路,二是獨行,自己一個人,無人指路,也容易走錯路,于是“迷”了。這里把一人個游山的體驗逼真地表現出來了。
2,這首詩描寫景物主要運用了什么樣的手法?
主要運用了動中有靜的寫作手法。山林空蕩,熊在爬樹,鹿在飲水,構成了一幅很動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圖。這畫面是動的,可是詩意卻是靜的,表現了山中人跡罕到、非常幽靜的境界, 尤其“云外一聲雞”,非常自然,確實給人以“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感覺。這也是所謂動中有靜的寫法。
3.理解詩意
(1)詩中用 字明寫山野的靜,又用 等詞句暗寫山野的靜。
(幽;霜落,熊升樹,鹿飲溪,一聲雞。)
(2)請從“動靜關系”的角度賞析本詩(4分)
答:
(本詩寫山行情景,主要運用了以動襯靜的反襯手法。頸聯寫的是動物世界,看起來很熱鬧,是動景,其實,動中寓靜。田野很靜,熊才會悠然“升樹”,鹿才會自在的“飲溪”。尾聯自問自答是無人能問,“雞聲”是以聲寫靜(以鬧襯靜)。)
[鄂教版八年級語文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0.春曉教學設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