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持彩練當空舞
--2006年全國17套高考作文解析,2007年高考作文訓練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題不同。高考歷來受到教育界以及全社會的普遍關注,而高考面紗剛一揭開,人們最關注的往往就是作文。綜觀2006年全國各地17套高考試題的作文,命題風格各異,異彩紛呈,讓人目不暇接。這道凝結了命題人心血,能顯示考生文采、思想的彩練該如何舞動,才能見其美麗呢?
綜述篇:百花齊放
觀察高考作文命題形式,可以發現,它經歷了一個從材料作文到話題作文再到命題作文、材料作文和話題作文等多元并存的發展軌跡。2004年15套高考卷中除北京卷是命題作文外,其余的都是話題作文,而且關系型話題占了三分之二。到了2005年,話題作文中的關系型話題作文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只有全國卷I、全國卷Ⅱ和全國卷Ⅲ仍保留著關系型話題作文,而北京、天津、遼寧都采用了命題作文。2006年高考作文除了話題作文和命題作文外,還有材料作文,呈現出百花齊放之勢。如此不拘一格的形式,也預示著高考作文的走向。
如果說2005年全國各地高考作文試題漸成個性,那么2006年已是作文命題個性的激情張揚。綜觀全國作文試題情況,不難看出命題的新思維、新特點和新趨勢。
1.取材視野廣闊,拓寬了情景材料的來源。
2006年的作文取材十分廣泛,有的所給材料是名言警句,如浙江的“生無所息/生有所息”和江蘇的“人與路”;有的所給材料是寓言故事,如江西的“雨燕減肥”、廣東的
“雕刻心中的天使”和全國卷I(河北、河南、山西、海南等)的作文;有的取材于現實鏡頭,如重慶的“走與停”和北京的“北京的符號”;有的則是網絡調查,如全國卷Ⅱ(黑龍江、吉林、廣西等)的作文題。選取材料形式不同,表面看是信息來源問題,實質上表明了作文命題開始走進現實生活,貼近考生生活。考生寫作的自主性更強了,思考角度與現實距離更近、更和諧,對于善于思考的學生來說,寬廣的平臺使之有一顯身手的余地。所有的情景材料都非常注重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寫作能力的積淀,這既有利于考生的才情展現,將作文生命植于生活的源頭,賦予它新鮮的氣息,又有利于增強人文底蘊,扣緊時代脈搏而抒發真情實感。
2.關注情感哲理,引發了直面人生的思考。
各地作文命題既保持了健康格調,又關注了考生的內心世界,引導學生直面人生,感悟人生。這很符合考生自身認識的規律,自我審視的情感價值。以人為本,體現了人文精神;以感悟為手段,以理性思辨為目的,發掘了考生的情感體驗、創新意識和思辨能力。
前幾年的作文題,大多體現社會價值、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對學生的影響,是一種外在價值觀的灌輸。但這兩年,尤其是2006年的作文題目則非常強調思維的辯證品質,要求能閃現出人生的智慧,更加強調學生的自我反思、對生活的理解或對生活的把握。可以說,現在的作文強調一個“我”字,強調“我對生活的看法”,強調在多彩的生活背景下多角度地感悟人生、審視精神家園。例如湖北作文題目中提示道:“既是社會生活現象或人生經驗的概括,又隱含著一定的文化意蘊和人生哲理”,上海的題目“我想握住你的手”,江蘇以“人與路”為題,江西以“雨燕減肥”為話題等,均體現了人文精神,都是以感悟人生、理性思辨為目的,著重發掘考生的情感空間。
3.提供思維平臺,打開了立意行文的思路。
不論話題作文,還是材料命題作文,只要寫作范圍廣闊,并有一定的審題限制,都可視為好作文。話題作文所給的選擇余地大,但同時宿構抄襲的可能性也會隨之增大;命題作文雖可抑制宿構傾向,但審題(寫作范圍)又受到了較大的限制。為了揚長避短,命題人通過揭示材料內在含義和拓寬寫作范圍、搭建寫作思維平臺等方法來解決這一矛盾。例如:全國卷Ⅱ(黑龍江、吉林、廣西)高考作文題的提示語;山東“讀這首詩可以產生不同的聯想或感悟。請根據你的聯想或感悟寫一篇文章”;北京“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后還會不斷涌現出新的北京符號。保留以往的符號,創造新的符號,是北京人的心愿。對此,請以‘北京的符號’為題,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詩歌外,文體不限,不少于800字”。這樣的提示語,不僅降低了寫作難度,而且還打開了立意思路。
也有部分考生,面對開放性作文寬泛的題目容易擬題不當、就事論事、空發議論,行文時往往漫無邊際地寫自己的人生看法和認識,切口太大,主題或論點太雜。沒有集中的主題,這樣就會顯得缺少個性思想、沒有寫作靈魂。只有注重聯系生活實際,結合事例闡發觀點,增強寫作的思辨色彩,才能使作文不顯得空泛。當然,為了防止宿構,
2006年高考作文相對也注意了限制性,但同時對作文文體的要求也是多樣化的,全國卷I、Ⅱ等8套卷是文體不限,山東卷、江蘇卷等8套卷是只提出不能寫成詩歌,但湖南卷則嚴格限制文體,要求只能寫成議論文。
2005年作文命題已經給“話題”作文解鎖,2006年更是異彩紛呈。各地的命題也是力求創新,力求科學。面對這些新鮮活潑的題目,面對材料預示的深廣空間,我們該怎樣入手呢?。
[誰持彩練當空舞(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8.教師德育演講稿
10.教師節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