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案(人教版八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2-2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桃花源記》教案

●教學目標

一、

1.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

2.了解本文所描繪的理想社會,感受寧靜的田園生活,正確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讀并背誦全文。

二、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2.力求學生運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細節,培養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對作品的鑒賞能力。

三、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激發學生向著更高更遠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優美的環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樂融融的人際關系。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的目的,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本文語言簡練生動、通俗流暢,教師可指導學生朗讀、背誦。朗讀,首先要讀得清楚,即句讀分明,節奏合理;其次要讀得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本文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還應注意讀出對稱感來。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熟讀背誦。

2.品讀法。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步品味,通過想像、描繪、分析、推理的活動,讓學生含英咀華,探幽攬勝,著眼于學生想像力、表達能力的培養和分析概括能力、鑒賞能力的訓練。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導入新課,作者、作品及背景簡介;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情韻;整體感知文意,要求學生復述課文,概述桃花源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學步驟]

一、導語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郁悶低沉時,你會去想一些開心的東西。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作者、作品及寫作背景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東晉大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滿當時士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任彭澤令不足三月即辭官歸隱,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從此“躬耕自資”,直到63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他長于詩文辭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隱寓著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等則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頗多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淵記》最有名。陶淵明的詩文兼有平淡與爽朗的風格,語言質樸自然,又極為精練。有《陶淵明集》。

三、學生朗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了解課文大意。

1.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教師指導學生注意積累材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詞。

2.在讀準字音,讀清句讀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要求讀出感情,讀出韻律。

教師進行朗讀指導,可從以下幾方面要求:

(1)對偶句、四字句要讀出對稱感來,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語調、節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如“a問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漢,c無論魏晉。”一句,加著重號的詞宜重讀,語調稍慢;a句讀得略平緩,b、c句讀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頓略久些,b、c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讀,能較好地讀出感情意味。

3.教師播放示范朗讀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品味,進入意境,想像畫面。

4.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鼓勵學生放聲讀,大膽讀,力求有所提高。

5.全班同學齊讀課文,要求聲音要洪亮、節奏要準,要讀出韻律。

四、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進行翻譯。

教師根據學生情況進行適當的強調與補充,并作以檢測。題目為課件中的六個句子,還可以適當添加。

    在此之后可以讓學生復述課文。

教師提醒學生: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話來復述,并插進一些話,使整個故事連貫起來。

(2)根據課文內容,利用想像,合理補充一些細節,使故事情節更加完整。

選兩個學生復述課文,其他同學點評。

五、學生齊讀課文

六、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桃花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分步品味,想像桃源理想世界的奇特之處;深入研討陶淵明虛構這一理想社會的原因,學生發表對其理想的評價;總結收束全文。

[教學步驟]

一、學生齊讀課文

提問學生:通過對課文的誦讀,你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二、分步品讀課文

1.通過練習“       桃源”的形式了解課文的線索。

2、探究桃源世界的奇特之處:

提問: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你覺得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你是從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可以理解為如下三點:

㈠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讀描寫桃花源外部環境美和內部環境美的句子。

(2)提問: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請選一個景點,用“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

學生爭相回答,用優美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明確:這里的桃林美,你看,長達二三里,中間沒有一棵別的樹,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紅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鮮艷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樹上花瓣紛紛落下,像是一只只飛舞的粉蝶……

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無垠,就像是一塊偌大的氈子……

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齊齊,炊煙裊裊升起……

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們交錯相通,將田地劃成整齊的方塊,像一個巨大的棋盤……

教師小結:聽著大家的描繪,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

㈡.理解桃源之“樂”。

提問:桃花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樂”?

學生明確:男女、老幼、漁人

提問:他們分別為什么而樂?請你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看。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形式跟學生交流,學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設身處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樂。

學生明確:(1)男人雖種植勞累,但他們樂,樂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戰亂之苦,能安居樂業。

(2)女人雖采桑養蠶,織布縫衣,忙得不亦樂乎,但她們樂,樂在沒有壓迫,沒有剝削,過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黃發)“怡然自樂”,樂在老有所養,豐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樂”,樂在和平安樂,無憂無慮。

(5)漁人樂,樂在受人熱情相邀,盛情款待,樂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諧親密。

學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

㈢.評讀桃源之“奇”。

提問:桃花源的美麗歡樂令人神往,桃花源的離奇神秘更是引人入勝。那么,桃源“奇”在何處呢?請你以“      奇,那是因為      ”的句式闡述一下自己的認識,要盡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學生討論,交流。

學生明確:景奇、人奇、蹤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為“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山洞奇,那是因為“仿佛若有光”,且形狀奇特,“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2)人奇。人奇,那是因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見漁人,乃大驚”“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蹤奇。蹤奇,那是因為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太守竟然“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名人探訪,竟然“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還可以有其它理解。

3.全班齊讀課文,神游這個美麗歡樂而又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

三、深入研討課文,了解寫作目的

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存在嗎?那作者為什么要寫呢?我們又該如何評價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呢? 

四、、課堂小結

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們的祖先不屈不撓,前赴后繼,桃花源不是陶淵明消極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閃光理想的依托。毛澤東《登廬山》中的一句詩:“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面對著中華大地的千年變遷,當中國人民真正站了起來,試問:還有什么人間奇跡不能創造?如今祖國各地不是桃源,勝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不知將欣喜為何如?

在21世紀的今天,同學們定能志存高遠,向著理想勇往直前。(在學生齊背課文中結束課文學習)

五、布置作業

 

[《桃花源記》教案(人教版八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桃花源記教案

4. 桃花源記教案

5.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5教案

6.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7.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8.《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9.人教版八年級阿長與《山海經》教案

10.八年級人教版《蠟燭》教案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区高清 | 中文字幕亚洲日本韩无线码 |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欧美一区 | 特黄特色三级在线看国产 | 日本亚洲色欧美 | 亚洲午夜在线观看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