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7-10-19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濱海縣八灘第二中學 糜海林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不好的教師奉送真理,好的教師教人怎樣尋找真理。”送人一條魚,別人可飽一回口福;而送人一套漁具,輔之以捕魚方法,別人可飽終生口福,其效益是不言而喻的。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知識總量的迅速增多,教師不可能把這么多的知識都教給學生。因此,語文教學中,應特別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以利于學生掌握、運用,舉一反三,形成技巧,達到再創造的目的。

一、 授人以魚

目前,我們九年級語文課已經進入中考第1輪復習,總結以往的考試復習經驗,我以為語文成績和學生對教材的熟練程度成正比。學生對教材越熟練往往成績較好。因此,我在復習時,往往把知識講完后,要求學生把這些內容背下來。

月考成績下來,出乎我的意料,平時背誦的很熟練的學生成績卻令人失望,尤其是閱讀理解失分較多。我找了個學生,我提出的一系列背誦問題,學生回答的很流利。我陷入了沉思。過一會,我另有心思的對學生說:“你是個特例,老師需要想一想,等我想好了辦法,再找你。”

晚上,我靜下心來尋思白天發生的事:這件事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學生必然會對我的教學產生懷疑,學習信心必然會動搖。可這是怎么回事,怎么解決呢?經過查閱資料和同事們討論和交流后確定為學習的方法問題:他只會被動的接受老師教授的知識點,沒有能認真理會教師的思維方法,因此,只會死記知識點,不知道如何利用知識解決問題。要解決好這個問題必須注意兩點:第一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如不能說他死記硬背,而只能委婉的告訴他之前做得是對的,必須的,但還有不足;第二不能讓他對老師產生懷疑;教師講的一對,按老師要求做的也不行,而應該讓他明白教師說的,做的有些是不形的,讓他能記的知識,更重要的無形的,是讓他理解的知識(如老師的邏輯思維方式)

經過上述的思考和準備之后,第二天,我到了班級,對所有的同學說:“昨天,我和一位同學交流時,發現了有些同學背的內容好忘或者不知道這些內容如何用……”下面的同學都不約而同的點頭,說,“嗯!”滿臉期待,滿臉渴望。我接著說:“老師給你們打個比方。電腦是人們按照人的思給,認識的規律設計的,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它使人腦得到了延伸,也使人們對人腦的思維進行反思。比如用電子表格做成績表,你必須要輸入原始的數據,你輸入的數據越多,資源就越豐富,你就可得到更多的信息,更準確的信息。假如你輸入的數據有限,你的信息就有限,結論就可能有誤,所以第一點你必須要背,同學們背書就像在電腦里輸入數據一樣,只輸入了大量的知識,你才能檢索到更多的信息。有了豐富的數據信息之后必須有合理的輸出軟件:比如你把班級考試成績全部輸入了電腦,再用電子表格就會很快的要出你所需的各項信息,你必會用電子表格的各種功能。因此,第二點就是你們必須要學會記課堂筆記和教輔資料。在筆記和教輔資料中,老師們就會介紹各種功能,教你如何處理各種各類的知識點,幫助你如何更快的理解和應用那些知識。最后,同樣的數據信息;同樣的電子表格軟件,每個人因為各自的理解和需要不同會有不同的結論。這也是我們學語文的最后一點;帶著問題去看、去背、去觀察,你就會有與眾不同的看法和見解!”同學們聽了之后滿 疑云霍然開朗。我轉眼也看到了那位同學滿意的笑臉和敬佩的眼光,我的心也落了下來。

教學必須要創新,教學觀念必須要更新。沒有發生之前,我抱著老黃歷,按部就班,結果是效果不理想,學生對教師的教學產生了懷疑和不信任。而當我們用了認知心理學里的信息論整合語文教學時,學生們就能很好的理解老師的意圖,對老師有了信心,效果當然就會有了很大的致觀。因此,老師必須要根據實際的情況,緊隨時代的步伐,要不斷的用新的理論充實自己,更新教育,教學觀點,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指導,使自己的教學事半功倍,否則必將為社會和時代所淘汰

二、 授人以漁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變課堂為學堂,以學生為主體,一切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中心,還學生學習主人之地位。長期以來,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負面影響,我們許多教師總是津津樂道于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述。教師單方面只管把知識講下來,卻不管聽講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有的老師甚至認為,我把該講的內容講到了,至于你學沒學到,那就不關我的事了。這種認識,不光是教法問題,更是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觀念的問題。原蘇聯著名教育家蘇赫姆林斯基說:“我認為,重要的教育任務在于漸漸地養成學生從事緊張的、創造性的腦力勞動習慣。”創造性的腦力勞動習慣的養成,就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雙邊互動,才能激發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興趣

(一)、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激發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競爭意識,進行質疑討論,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本身發生興趣。 激發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興趣,還必須學生課堂學習主人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承受知識,加工創造的載體和導體。忽略主體、載體、導體的存在,而顛倒主客關系,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鴨式”,“摁下牛頭強喝水”,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現在有許多教育家都呼吁課堂教學“民主”,其實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學生,把學生從受支配地位解放為支配地位,讓學生變成學習的主人,不再是書本的奴隸。針對語文課本教材特點,教學中主要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讓他們互相質疑討論,我只做個引導者、參與者,適時扣準重點、難點予以啟發、點撥。學習課文語段時,我要求學生自讀課文,想想要讀懂這一段應提出哪些問題。這樣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發揮教師引領作用,突出方法指導

首先,堅持以讀為本,培養學生感悟能力憑借教材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想像能力

俗話說得好:“出口成章,才能下筆成文。”生動闡述了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性;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作為教師,憑借教材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想像能力責無旁貸。回答問題時能說出了許多既新奇又合理的答案,使語言和思維得到同步訓練。通過想象說話,我及時告訴學生讀書時要讀思結合,要抓住關鍵之處,依據課文內容進行合理想象。鑒于語文課本教材特點,教學中我認為要突出一個“讀”字,讓學生充分地讀,讀深讀透,讀出情感。

學生只有掌握了進入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

其次,課堂上還要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正是自己用了一些真實的情緒和學生進行了平等的溝通和交流后,才會發現了這個問題。如果我們當時要是端著教師的臉孔,一味的維護所謂的“師道尊嚴”,那么就不會有讓人回憶一生的場景,就會不會有這次教學的經驗。在這個信息高度發達,社會快速變化的時代。教師一定要有平等、民主的意識,只有這樣你才能和學生打成一片,才能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最后,教師應該授生以漁,而不能授生以魚。“師者、傳業、授道,解惑者也”。很久以來我們遵循了這個原則,也取得豐碩的教育,教學成果。可就在今天 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年代,科學技術對人類影響越來越快,越來越大的時候,在我們越來越需要技術創新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我們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才知道“傳業、授道、解惑”的弊端,才會問:“為什么我們孩子不設問,解惑呢?”才明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

三、 從魚到漁

要想有從“魚”到“漁”的質的轉變,我認為語文教師應該有深厚的積累。

有一首歌這么唱道:小時候我以為你很神奇,讓所有的難題成了樂趣。為什么能讓難題成為樂趣呢?因為在學生看來,老師是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人。理想的語文教師會努力為之,他做到--對教學大綱和教材體系爛熟于心。教學大綱是從事教學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對它的精神實質,他會在教學之前就領會好,掌握好。新頒布的初、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突出了漢語言的特點,體現了它的人文性;突出了學習漢語言的方法,重在積累、感悟、熏陶。他會牢記這些新的精神。他累、感悟、熏陶。他會牢記這些新的精神。他會花時間去鉆研、掌握教材體系。每冊教材編者的編排意圖,每個單元的學習重點,每篇課文的教學因素,……他都會牢記在心,如數家珍?br>

對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文學精品了如指掌。江山代有才人出。人類五千年文明產生了一批批文學精品,反映到教材里只是滄海一粟。對教材內容,當然應該非常熟悉,要求學生背誦的,他同樣能背誦,同時他明白教材只是一個例子。他會以教材里的選文為“點”,以此作“線”的延伸,作“面”的拓展,形成自己的“知識寬帶網”。教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他會脫口說出王維的《桃花源詩》;教蘇洵的《六國論》,他能夠介紹蘇轍的《六國論》;……

對當今政治、經濟、科技等前沿信息略知一二。在信息化的社會里,學生接受信息呈現多途徑。有時,老師還沒有接觸到的新名詞,學生中已流傳開了。他會不停地學習,讀書、看報,獲取新信息。課堂上,他會適時地向學生們介紹“納米”技術,“克隆”技術,航天航空技術,……教師的知識越豐富,他越能經常而又巧妙地開闊學生的科學視野,學生就會表現出越強烈的探索興趣和求知愿望。

與時俱進,孜孜以求,不停地讀名著經典、教育理論、教學報刊……不斷夯實自己的知識功底,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雜家”。他的積累不是“一桶水”,也不是源源不斷的自來水,而是一條奔流的大河,他的弟子們用“碗”、用“桶”,盡情地舀吧、提吧,他依然是一條奔騰不息的大河。

四、 魚漁兼收

傳統教育使學生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聽從教師的指導。從而形成了學生為分數而學,教師為分數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強調接受或模仿,忽視創造。它要求學生必須循規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圍內解答問題,這使得學生的思維近乎封閉與僵化,缺乏應有的開拓與創新意識。它不僅制約了學生當前的學習效率,而且也使得他們缺少可持續發展的潛能。

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一個不容急辯的事實早已證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呂淑湘先生在全國中語會第五屆年會開幕式上也講到:“如果說一種教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實際上,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所面臨的問題有很多的,他們不會沒有反應,因而他們時常會提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當然不會都是有價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這正是他們探索未知領域的開始,許多發明家的創造正是從質疑問題開始的。因此,這種敢于提出問題的行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錯誤的看法,對他們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現出的點滴創造性,也要給予適時地肯定,以培養他們敢于發現和創新的精神。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指出:“教學過程實質上就是教師在大綱指導下有目的、有意識地學生生疑、質疑、解疑、再生疑、再質疑、再解疑……的過程,在此循環往復、步步推進的過程中,思考、探討、發現、創造,不但要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結論,更要為他們拓展足夠的空間,懂得形成結論的過程以及怎樣去掌握結論,評價結論。”于漪的話,精辟至極。古人也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認為,大膽質疑,就是要解放思想,面對問題或結論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這些問題或結論是否就是絕對正確?是否就是無懈可擊?在一連串的質疑問題面前,培養創新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反復提出:教是為了達到不教,講是為了達到不講。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就是要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由被動變為主動,不僅掌握知識,而且會運用知識。

  總之,教學方法應該是多變的。作為教師,在課堂上就要創造性引導學生“探究”,鼓勵學生“質疑”,激勵學生“超越”,擺正師與生的關系,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在教師靈活的方法引導下讓學生展開想、看、說。在語文教學中,教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根據創新教育理論和學生的特點及教學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來提高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以適應新課改的需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西方國家贊美中國的這個古諺哲理性非常深刻。方法很重要,家長們如果有意識地教給孩子方法,并由此讓他們獲得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比灌輸孩子現成的知識更有價值。更加重要的是,“漁”的能力是可持續發展的特征,并在未來帶給孩子更多的“魚”。

在這次的教學過程中,我深入的進行檢察和反思。我明白了,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教學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學生敢于置疑的創新環境,才能用新的理念和方法不斷的充實自己,用科學的理論法去指導學生用科學的理論解決問題

愿授“魚”常在,更愿授“漁”不斷!

[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育論文

2.用仍然還是造句

3.大還是小教案

4.用是還是造句

5.用仍然和還是造句

6.就業還是創業論文

7.怎么用是還是造句

8.關于寫用無論還是造句

9.先創業還是先就業論文

10.老人摔倒到底是扶還是不扶?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二区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永久在线 | 在线精品三级视频在线网 | 日韩R级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夜夜久久久 | 亚洲国产欧洲综合997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