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談(教參)
一:作者介紹
茅盾,姓沈,名德鴻,字雁冰。一八九六年七月四日生于浙江桐鄉縣青鎮。七歲入鎮上第一所新辦小學讀書。十四歲到浙江吳興中學讀書。十七歲中學畢業,考入北京大學預科。預科畢業后,因經濟困難而輟學,于一九一六年秋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在這里,他接觸了大量的外國文化藝術作品。
五四時期,茅盾是中國新文學運動的積極參加者和重要組織者。一九一七年一月,第一篇譯作《三百年后孵化之卵》發表。自此以后,至一九二○年底止,發表過近百篇譯述和政論。一九二○年一月,編輯《小說月報》的“小說新潮”欄。年底,與鄭振鐸等人醞釀組織文學研究會。一九二一年一月,文學研究會正式成立于北京。茅盾接編并革新了《小說月報》。五月,與鄭振鐸、歐陽予倩等發起組織“民眾戲劇社”。
一九二二年八月,婦女問題研究會在上海成立,茅盾是發起人之一。一九二二年起,在共產黨創辦的上海大學任教。一九二六年一月,與惲代英等聯名發起組織中國濟難會(后更名為“中國革命互濟會”,系共產黨的外圍組織)。不久,到廣州參加革命工作。一二七年一月到武漢,任武漢《民國日報》主筆。“四一二”后,遭國民黨反動派通緝。一九二八年夏東渡日本。
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七年間,他積極而又廣泛地翻譯和介紹外國文學作品與理論,特別注意被壓迫民族及俄國和蘇聯文學。一九二八年六月,完成第一部長篇小說《蝕》。一九二九年完成長篇小說《虹》。這前后,寫過論文《魯迅論》等;出版過譯作《雪人》和論著《西洋文學通論》、《神話雜論》、《中國神話研究ABC》等。
一九三○年春回到上海,參加左聯的領導工作,與魯迅等革命作家并肩戰斗,在對反動文藝傾向的斗爭、宣傳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評介革命文藝作品,培養青年作家和粉碎反革命文化“圍剿”等方面,均作出了積極貢獻。一九三二年,完成長篇名著《子夜》。這部作品,是茅盾創作上的重要發展,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收獲,曾先后被譯成英、法、俄、日等多種文字出版。這時期寫的短篇小說《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等,也有一定影響。這時期,短篇小說集有《春蠶》、《煙云集》,中篇小說有《三人行》、《路》、《多角關系》,散文隨筆論文有《話匣子》、《速寫與隨筆》、《西洋文學名著講話》等。
抗戰開始后,他堅定地站在中國共產黨所高舉的抗日民族解放斗爭旗幟下,從事革命文化工作。擔任過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理事,主編過《烽火》、《文藝陣地》等。
一九三八年底,赴新疆擔任新疆學院教員,又任“新疆各族文化協會聯合會”主任。后于一九四○年四月離職,返回內地,到革命圣地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講學。著名的以歌頌黨領導的北方抗日軍民斗爭精神為主題的《白楊禮贊》,就是以這次生活經歷為基礎寫成的。同年年底離開延安去國統區,在重慶、桂林等地繼續從事黨所領導的革命文藝工作。這時期寫有長篇小說《腐蝕》、《霜葉紅似二月花》,劇本《清明前后》以及《文藝論文集》、《時間的記錄》等。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應邀赴蘇聯訪問,并寫有《蘇聯見聞》、《雜談蘇聯》等。回國后,積極參加黨所領導的國統區反蔣、爭取民主的斗爭。
一九四八年,被邀到解放區加籌備新政協的工作。一九四九年七月,參加中華全國第一屆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被選為全國文聯副主席,文協(后改為作協)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擔任過文化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務,在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和為新中國培育文藝新生力量方面,做了大量有意義的工作。一九五四年起,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建國后,先后出版過《鼓吹集》、《鼓吹續集》、《夜讀偶記》、《關于歷史和歷史劇》、《茅盾選集》、《茅盾文集》(十卷本)等以及長篇小說的單行本多種。
二:時代背景
作者于一九三八年冬至一九四○年四月在新疆學院教書。一九四○年五月到十月訪問延安,并在魯迅藝術學院講學。他親眼看到了解放區軍民的戰斗生活,感受到他們的崇高精神,因而寫了這篇文章。
風景談,即談風景。為了能在國統區發表,文章從談風景的角度出發,運用曲筆,揭示出深刻的寓意。
三:語法修辭
沒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見有半間泥房,四顧只是茫茫一片,那樣的平坦,連一個“坎兒井”也找不到,那樣的純然一色,就使偶爾有些駝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融入了周圍的蒼茫,又是那樣的寂靜,似乎只有熱空氣在作哄哄的火響。
從沙漠的地勢、色彩、聲音和給人的感覺等幾個方面極力狀寫它是“那樣的平坦”、“那樣的純然一色”、“又是那樣的寂靜,似乎只有熱空氣在作哄哄的火響”,用排比句恰如其分地刻畫了沙漠的單調、平板、乏味。
當地平線上出現了第一個黑點,當更多的黑點成為線,成為隊,而且當微風把鈴鐺的柔聲,丁當,丁當,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當那些昂然高步的駱駝,排成整齊的方陣,安詳然而堅定地愈行愈近,當駱駝隊中領隊駝所掌的那一桿長方形猩紅大旗耀入你眼簾,而且大小丁當的諧和的合奏充滿了你而耳管,--這時間,也許你不出聲,但是你的心里會涌上了這樣的感想的:
接著用“然而,你不能說,這里就沒有‘風景’”一句陡轉筆鋒、摧開波瀾,出色地描繪駱駝隊由遠而近昂然高步、莊嚴、嫵媚、安詳、堅定的神態。連用由五個“當”字組成的層層遞進的狀語排比成分。
這部分還突出刻畫了領隊駝的聲勢,用“耀入”一詞寫猩紅大旗色彩的鮮麗,用“充滿”來狀聲音的豐富,都很貼切傳神。最后寫風景的變化帶來人們心理上的變化,非常自然得體。一個“涌”字精確地表述出駱駝隊給人帶來的美感之強烈。
那邊的山多數是禿頂的,然而層層的梯田,將禿頂裝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黃毛的癩頭,特別是那些高稈植物頎長而整齊,等待檢閱的隊伍似的,在晚風中搖曳,別有一種惹人憐愛的姿態。
這些景物描寫都用了擬人化的比喻修辭方法,使它們生機盎然,充滿情趣,活潑可愛。為晚歸的種地人的出現烘托了氣氛。透露出作者對這片解放了的土地的眷戀情懷。
三五月明之夜
不直接說十五月明之夜,用藏詞修辭格,顯得含蓄而優美。
生產
“生產”一詞加了引號,表明這詞有著不尋常的涵義,不僅是一般的具體的勞作,而且是參加粉碎敵人封鎖的革命斗爭。
他們的爽朗的笑聲,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
用擬人修辭格,渲染他們樂觀飽滿的情緒、歡暢融洽的氣氛,栩栩如生地展現了革命知識分子神采飛揚的風貌。
我們都曾見過西裝革履燙發旗袍高跟鞋的一對兒
用借代修辭格,形象地反映了城市青年生活的優裕,與山洞中“一對人兒促膝而坐”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延安革命青年的精神風貌。
如果你同意,二三十棵桃樹可以稱為林
用假設句,以商量的口吻與讀者談話,把作者與讀者的距離拉近了,顯得親切而和氣。
如果你愿意先看女的,好,那邊就有三四個
用假設句,以商量的口吻與讀者談話,把作者與讀者的距離拉近了,顯得親切而和氣。
人類的高貴精神的輻射,填補了自然界的貧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內容的。
倒裝句,定語后置。順著的句子應該是:人類的高貴精神的輻射,填補了自然界的(形成的和內容的)貧乏,增添了(形式的和內容的)景色。用倒裝句減少了內容的重復,強調了“填補”“貧乏”,強調了“增添景色”,也強調出“形式的和內容的”兩個方面,增強了表達效果。
我仿佛看見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為他們兩個。
倒裝句,主賓互置。應該是:我仿佛看見了他們兩個為民族精神的化身。強調了“民族的精神化身”,引人注意,具有強烈地藝術感染力。
四:篇章結構
全文由六幅畫面組成,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1)第一個畫面──沙漠駝鈴。寫猩猩峽外的沙漠風景,揭示人類比自然更偉大。
第二部分(2─4)第二、三兩個畫面──高原歸耕、延河夕照。寫延安兒女的勞動生活,說明充滿崇高精神的人類活動尤其偉大。
第三部分(5─8)第四、五兩個畫面──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寫延安青年的學習與休息,表現高貴的精神填補了自然界的貧乏。
第四部分(第9─10)第六個畫面──北國晨號。展現北國清晨山峰上兩個戰士的雄姿,高度贊揚他們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偉大中最偉大者。
五:思想內容
本文通過描繪風景,闡明了“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的哲理,歌頌了解放區軍民頑強的戰斗意志和高尚的情趣,抒發了對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的摯愛感情。
六:寫作特點
一、寫景與議論相結合
這篇散文在寫作上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寫景與議論相結合,有較強的議論色彩。文章用回憶的方式,描繪了幾個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體現著不同意義的風景片斷。在描寫完每一個風景片斷之后,作者都插入了簡短的評論。這些評論并不是抽象的說理,而是緊緊結合所描寫的具體景物,抒寫自己的感受,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挖掘每段景物描寫所體現的思想意義。而每一段評論,作者都圍繞著人的活動是構成風景的重要條件,贊美人的偉大這樣一個觀點。全篇文章,正是以此作為一條紅線,把那些互不相干的風景片斷貫穿起來,組成一幅完整有機的圖畫,生動地反映了解放區革命隊伍的戰斗生活,歌頌了解放區蓬勃興旺的革命事業和革命戰士崇高偉大的精神品質。
二、描寫層層深入,意境步步深化
文章描寫的六個風景片斷,從寫一般人到寫革命者,再到寫手握鋼槍的革命戰士;從寫人類的一般活動可以使自然改觀,到寫革命者的革命活動、革命精神可以創造第二自然,再到寫革命戰士的革命精神、革命氣概和革命力量,可以改造社會,創造未來。描寫一步步深入,意境一步步深化,從而把作者對解放區革命戰士和革命事業的歌頌贊美之情,一層層推向最高潮。
三、對照強烈,語言生動
這篇散文在景物描寫中,成功地使用了對照的藝術手法,例如用沙漠的單調、平板、寂靜與沙漠中由于出現了駱駝隊的活動所產生的莊嚴嫵媚景象相對照;用公園里綠蔭下長椅上,竊竊私語的一對戀人,與怪石峭壁荒山上,被雨趕到石洞里促膝而坐,埋頭看書的一對革命青年相對照;用照片簿上的號兵形象與北國五月朝陽映照下的兩個戰士的形象相對照等,這些對照描寫,使得作者所要歌頌的對象,顯得異常突出和鮮明,從而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感受和印象。
這篇散文的語言,確切生動,色彩鮮明,每寫一段風景,都能把它的形態、色彩、聲音、氣氛、情調等等極其形象逼真地刻劃出來。例如用“稀稀落落有些黃毛的癩頭”,形容那黃土高原上已經開辟了層層梯田的禿頂山坡,用“等待檢閱的隊伍”,來形容山坡上頎長而整齊的高稈植物;用“幾乎透明似的”藍天、離山頭“似乎不過幾尺”的明月,“從山脊上長出兩支牛角來,隨即牛的全身也出現,肩著犁的人形也出現”等語句來描寫黃土高原上一幅剪影似的耕農晚歸畫面,并用“粗樸的短歌”,“愉快的旋律”,來渲染這幅風景畫的田園風光和抒情氣氛。
思考與練習答案:
一 沙漠駝鈴[A]高原歸耕[B]延河夕照[C]石洞雨景[D]桃林小憩[E]北國晨號[F]
二、
1.“人的活動”指的是駝隊出現。
作者用先抑后場的手法,先極力寫沙漠的單調、平板、后著意寫駝隊出現后的壯觀,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以此來表現“完全改觀”。
2.“崇高精神”從高原月夜歸耕、粗樸短歌為伴、以勞動創造為樂的農民身上,從延河之濱、夕陽之下、生產歸來歡歌笑語、充滿著生命力的一群文藝工作者身上可以看出來。
3.上邊一句只寫到人是“風景”的構成者;這一句則寫出了人類精神活動對“自然”的能力作用。
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先寫某些城市青年談情說愛的平庸生活,接著突出描寫了一個沉悶的雨天,在一座寂寞的荒山石洞里出現了一對青年男女正在促膝讀書的“奇跡”,以表現延安青年的高尚情操,與議論中“值得懷念”呼應。這一對青年男女“清楚的明白生活的意義”,“在任何情形下,他們不倦怠,也不會百無聊賴,更不至于從胡鬧中求刺激”,這與議論中“內生活極其充滿的人”呼應。他們的出現,那“沉悶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便“頓時生色”,這與議論中“作為這里的主宰”相呼應的。
4.“第二自然”這里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那邊就有三四個,大概其中有一位剛接到家里寄給她的一點錢,今天來請請同伴。那邊又有幾位,也圍著一個石桌子,但只把隨身帶來的書籍代替了棗子和茶了。更有兩位虎頭虎腦的青年,他們走過‘天下最難走的路’,現在卻靜靜地坐著,溫雅得和閨女一般。男女混合的一群,有坐的,也有蹲的,爭論著一個哲學上的問題,時時嘩然大笑,就在他們近邊,長石條上躺著一位,一本書掩住了臉。”這里寫一群青年人在工作學習之余,來此桃林茶社讀書、暢談和休息的情況,表現了他們在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的文明,也就是創造了第二自然。
5.“民族的精神”在課文里指的是對內反對黑暗勢力的統治,對外反對外來民族的侵略和壓迫的精神。課文著意寫的是一個小號兵和一位荷槍的戰士在朝霞中的雄姿。他們的神態是那樣嚴肅、堅決、勇敢,具有高度的警覺,給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課文正是通過這兩個戰士形象的塑造,典型而又形象地表現了我們民族的精神。
三、 “物”與“人”對照,如“高原歸耕”一節中把“叢密挺立”的“谷子”、“藍的天”、“黑的山”、“銀色的月光”、“繚繞不散”的“歌聲”和牽牛掮犁的“人”對照著寫,繪制出一幅交織著大自然的美與人物情操美的畫圖來。用“物”烘托“人”,如用北國晨光、朝霞、山峰來正面烘托民族精神化身的兩個戰士;用“沉悶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反襯出一對促膝讀書的青年男女。用景烘托情,如描寫青年們在桃林的綠陰下休息的情景,烘托了作者對這些青年的高尚情趣的贊美之情;描寫北國清晨,朝霞粉紅,喇叭嘹亮,兩個戰士如雕像一般站在自己崗位上的情景,烘托了作者對這些英雄戰士由衷敬仰之情。
寫色彩,如“他們姍姍面下,在藍的天,黑的山,銀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這里“藍”、“黑”、“銀”對照,色彩格外鮮明。又如用沙漠“純然一色”來襯托駝隊中長方形大旗的“猩紅”色,使人倍覺駝隊出現的親切可愛。
寫聲音,如“這時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隊人,從‘生產’歸來,興奮的談話中,至少有七八種不同的方音。忽然間,他們又用同一的音調,唱起雄壯的歌曲來了,他們的爽朗的笑聲,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這里把話聲、歌聲、笑聲、水聲對照著寫,構成一幅熱烈的畫面。又如用“熱空氣在作哄哄的火響”來烘托駝鈴“丁當,丁當”的聲音,使人倍感鈴聲的和諧動人。
[風景談(教參)(人教版九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6.九年級人教版《 雨說》教案
10.《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