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及莊子生平思想。
2、理解文意,把握故意的寓意,理解莊子與惠子不同的志趣。
3.掌握“是““國”“相”等文言詞義。
教學重點: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故事的寓意,體會莊子的志趣。
2.感知惠子和莊子思想、性格、氣質上的差異。
教學難點:
1.理解兩則故事的寓意。
2.引導學生鑒賞莊子寓言的藝術特點。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反復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體會人物的志趣。第二篇還可以采用對話的形式展開爭辯,表現二人的差異。
2比較法 。比較惠子與莊子的思想志趣的不同
預計課時:1
教學過程:
一、用莊子的故事導入:
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后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tí)稗(bài)。”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pì)。”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子問莊子:“道在什么地方?”莊子說:“無所不在。”東郭子問:“到底在哪里。”莊子說:“在蟲子里。”東郭子感到奇怪:“怎么在這樣卑下的地方?”莊子又說:“在雜草里。”東郭子說:“怎么更卑下?”莊子又說:“在破磚爛瓦里。”東郭子不解:“這更邪乎了?”莊子說:“在屎尿中。”東郭子嚇得不吭氣。〗--《莊子知北游》
二、介紹莊子和《莊子》
莊子(約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身處亂世,博學多才,家境貧寒而又有志節他不滿現實,不與統治階級合作,據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為相,被其拒絕。
莊子主張“無道無為”,主張“相對主義的認識論”,主張“無條件的精神自由”,主張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就是要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其思想核心:一切順乎自然。
莊子對后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三、解讀課文
1、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語氣
2、 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
(1)惠子相梁 相:名詞用作動詞。做宰相。
(2)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國:國都、京城。
(3)非梧桐不止 止:棲息。
(4)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安:疑問代詞,怎么。
(5)于是鴟得腐鼠 于是:在這時,與現代漢語中表意不同。
(6)魚出游從容 從容:安閑自由;現在多指“在危險面前冷靜不慌忙”。
(7)是魚之樂也 是:這。
3.翻譯句子
搜于國中三日三夜: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注意“國”及語序倒的翻譯)
于是鴟得腐鼠: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口赫我邪: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吧?”
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
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
四、理解感悟
1、莊子講鹓鴟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
--鹓雛比喻志向高潔之士。鴟比喻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莊子將自己比作鹓雛芻,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志趣,又極其辛辣地譏諷了惠子。莊子沒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講故事的方式繞著彎子罵人,收到既尖銳痛快又余味不盡的效果。
2、 莊子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3、兩人辯論的結果且不論誰輸贏,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莊子與惠子思想、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差異,他們的人生態度不同,請同學們結合前一篇試作分析。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以自己的心思猜度莊子,卻不知莊子清高自守,視爵祿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于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么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四、反復朗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完成課后練習。
[《莊子》故事兩則(人教版九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莊子故事兩則教案
6.莊子二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