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漣水中學 徐曉清
教學內容:
韓少功的《我心歸去》被編排在蘇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月是故鄉明”專題第二板塊“漂泊的旅人”中。
教材分析:
在這個板塊中,本文處于一個過渡的位置。前一篇《想北平》以通俗親切的文字寫出了作者老舍對實實在在的故鄉也即出生地北平的真切而深沉的愛,后一篇《鄉土情結》則借《香港文學》創刊七周年的機會,以“故園之思”為線索,由“小家”到 “大家”,由“離家”到“歸家”,將鄉土情結升華為愛國情操,這里的故鄉已不只是實實在在的某個地方,更是個虛化的概念。而處于二者之間的《我心歸去》,正擔當了由實到虛的過渡這個重任,它抒發了客居異國他鄉的旅人對故鄉的綿綿的思念之情,更對故鄉的人文內涵做了深入的思考。
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正處于十五六歲的年齡,大多是生在哪就長在哪,基本上沒有離開過家,因此他們對故園之思缺乏親身的體驗,所以,要通過他們曾經讀過的描寫家園之思的詩文入手,引起他們情感上的認知。
設計理念:
本文屬于文本研習。因而,在教學中,“要拆除扶手,鋪設學生自己行走的階梯!弊灾鏖喿x,了解作者的情感,體會文中流露出來的濃濃的思鄉之情。讓學生能在閱讀中發現思考探究問題,展開多方對話,表達閱讀感受。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1)積累文中的生字詞等基礎知識;
(2)感知體會文中濃濃的思鄉情。
(3)理解本文富有哲理的語言。
2、能力目標:(1)學生能通過對文本的反復研習,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以及它對人精神世界的滋養。
(2)學生能獨立閱讀,獨立思考,與文本、編者、教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為故鄉富強而勤奮學習的激情。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刻骨銘心的家園之思;培養自主鑒賞散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揣摩作者飽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語言,解讀“故鄉”的文化涵義。
教學準備:
1、準備多媒體投影設備
2、學生收集有關故鄉的詩文,進行交流。如: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陶淵明《歸園田居》)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家在夢中何日到,春來江上幾人還?(盧綸《長安春望》)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范仲淹《蘇幕遮》)
3、閱讀課文,在對話欄內寫下心得。
(怎樣寫評點?可以就內容、情感、手法寫,也可展開聯想,寫出自己的體會。)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學生背誦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每個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每個人都擁有融于自己的血脈的故土親情。對故土的情結對一個人的影響常常是終生的,有時甚至讓人魂牽夢繞,蕩氣回腸。今天,我們再來讀一篇游子對故鄉的思念之作:《我心歸去》。
二、 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韓少功,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漢族,現居海南。
1968年初中畢業后赴湖南省汨羅縣插隊務農;1978年就讀湖南師范大學中文系;1982年后任湖南省《主人翁》雜志編輯、副主編;1985年3月在作家上發表的《文學的根》一文,提倡文學應植根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在文藝界引起廣泛的討論。6月,《爸爸爸》引起一定的反響。2000年,作品集《山上的聲音》被法國讀者網上評為“2000年法國十大文好書” 。2002年4月,法國文化部頒布“法蘭西文藝騎士勛章”。
三、檢查預習作業 (多媒體顯示)
別墅(shù)靜謐(mì) 貧瘠( jí ) 酥骨(sū) 奇詭(guǐ) 悲愴(chuàng) 眷顧(juàn)
逃遁(dùn) 潦倒(liáo) 矯飾(jiǎo) 熠熠(yì)
雄渾 悲愴 墟場 烙印 旅泊 嘰里哇啦 擁擠不堪 概莫能外
四、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本文題目叫《我心歸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 (故鄉)
2、作者寫此文時身處何地?(法國;異鄉)
3、哪幾節側重寫法國?(1-4節)
4、哪幾節側重寫故鄉?(5-6節)
5、7-9節側重寫什么?(對‘故鄉’的思考與感悟)
小結:文章的大體內容和思路-- “文章從對法國游歷的記敘開始,描寫自己的獨特感受,再到思鄉之情的抒發,最后是對‘故鄉’的思考與感悟,完成了主題的升華。” (課本56頁對話欄【2】)
五、研讀文本:
1、作者在法國的為期一個月的家是怎樣的?
明確: (第一節)法國的家寬敞、豪華、奢侈、環境雅靜。
(第六節)外國有豪華酥骨的都會,有靜謐侵肌的湖泊,有幽深奇詭的城堡,有綠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緒的大森林。(概括板書:雅致奢華)
2、作者身在法國的心情如何?
明確:(第二三四節)(概括板書)冷清,虛空,發瘋
3、如何渲染的?
明確: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細節描寫: 對吊燈的研究。
“對吊燈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無聊至極的舉動,六次已經讓人倍感無聊了,何況是六十次。 這個夸張手法的運用,將作者幾乎逼“瘋”了。
4、正因為法國的生活如此寂寞無聊,作者才不愿意移民,盡管他有很好的條件。作者說“很想念家里”? 他到底想念家里的什么呢?
明確:第五六節是對家園之思的正面描寫。作者想念的主要是故鄉的親人,故鄉的生活情景(小徑,月夜,草坡,小羊,犁頭等) 。
5、他思念的故鄉物質環境方面怎樣?
明確:(第六節)貧瘠臟亂,(第七節)浮糞四溢,擁擠不堪,陰沉連日。
6、作者明明對故鄉很失望,但為什么身在法國“我的心卻在一次次偷偷歸去”?
學生從第7節第8節中找原句做答案,并討論這些句子的深層含義。
(1)、故鄉存留了我們的童年……故鄉的美中含悲
自己的生命與故鄉融為一體,自己的喜怒哀樂甘苦榮辱都與故鄉絲絲相連,所以這付出的“悲”才會使人留戀,與這“悲”水乳交融的地方,才會更使人留戀,故鄉因留戀而美。
(2)故鄉比任何旅游景區多了一些東西:你的血、淚,還有汗水。
血:為家鄉的貧瘠臟亂而痛苦的心情。
淚:對家鄉的熱愛和無盡的思念。(補充: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艾青《我愛這土地》)
汗水:為家鄉改變面貌而付出的艱辛的勞動。
(3)、我會對故鄉浮糞四溢的墟場失望,會對故鄉擁擠不堪的車廂失望,會對故鄉陰沉連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種失望不同于對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種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
對故鄉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礙對它的真愛。這是浸著心血、發自內心的愛,這種愛,才能引發有價值的物質與精神的創造。人不會對故鄉真正失望,勞動和奉獻會使故鄉繁榮富強,也就是說,對故鄉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生長出豐收,物質上豐裕;生長出你對故鄉的歌,精神上充實。
“滴血”的“失望”其實蘊涵著作者對故鄉最深沉的愛,如此才能引發有價值的物質(金麥穗)與精神(趕車謠)的創造。
(4) 故鄉意味著我們的付出……只有艱辛勞動過奉獻過的人,才真正擁有故鄉,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鄉”的情懷 。
因為只有奮斗、奉獻,才會在故鄉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跡,故鄉也才會作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離,才會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
(5)沒有故鄉的人一無所有。而萍飄四方的游子無論是怎樣貧困潦倒,他們聽到某支獨唱曲時突然涌出熱淚,便是他們心有所歸的無量幸福。
人是要有一個守望精神的家園的。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是一個人的心靈歸屬和寄托,是一份無價的財富。擁有故鄉的人才擁有心靈回歸的無限幸福。
7、小結:作者對家鄉又是什么心情?(明確并板書:親切,激動,幸福)
8、本文主要運用的表現手法?明確:對比。
9、主題升華:人與故鄉是怎樣一種關系?
故鄉是人的精神寄托,心之所依。擁有故鄉的人才擁有心靈回歸的無限幸福;人只有對故鄉付出艱辛勞動,才擁有真正意義上的故鄉。
六、總結課文
《我心歸去》的哲理性很強。文章不長,但把人與故鄉的關系闡發得非常透徹,許多說法非常有新意,如故鄉不等于出生地等等。但是,它的哲理不是單純的說理,而是和抒情結合在一起的,這也決定了它在語言上的特色,沒有抽象的說教,而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來表達。
七、布置作業:(多媒體顯示)
同學們,韓少功用飽含深情與富有哲理的筆觸向我們描述了他對故鄉的摯愛與感悟,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后是不是也應該對故鄉多一些認識與思考呢?
請同學們以故鄉為話題寫一篇隨筆,不少于800字。
八、板書設計
我心歸去
異鄉 -------------→故鄉(心之所依)
(物質環境) 雅致奢華 對 貧瘠臟亂
(作者心情)冷清、虛空、發瘋 比 親切、激動、幸福
教學反思:
由于本文思路比較清晰,對話欄提示較多,加上沒有艱深的文字,學生理解起來難度不是太大。理清了法國和故鄉物質環境的差別,找出表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詞句,文章的主旨就豁顯了。難的是對故鄉文化內涵的解讀。不過,抓住了表明人與故鄉關系的關鍵語句,引導學生仔細揣摩,也就豁然開朗了。
e–mail: xuxiaoqing110110@126.com
電話:13952313090
郵編:223400
[我心歸去 公開課教案設計(蘇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0.高一必修四數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