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望鄉》里的三個典象

發布時間:2016-2-2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作者:追云的魚

《邊界望鄉》是臺灣詩人洛夫1979年訪港時寫的一首懷鄉抒情詩,貫穿全詩的詩人惆悵的故國情懷,令國人特別是海外游子黯然神傷。

這首詩意象豐富,所見所聞觸情成象、紛至沓來。最有特色的是詩的第三節所用的三個典象。

中國“詩文之用典”,可以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言談文論中,并且這個中國獨創的文法一直沿用下來,“普及于兩漢”、“迨至唐宋用事益繁,可謂登峰造極”,到了現代,雖然西方詩風促使了中國現代新詩的誕生、發展,以及在傳統上的變異,但傳統文化的根是丟不掉的,而用典也在現代新詩中屢見不鮮,所謂“據事類義,援古證今,○翰行文,可以理得而義要。”

典象一詞,是流沙河在他的《十二象》里的首創。它把一般的用典和化典故為意象的用典明確加以區分。典用的好,可以使詩文大放異彩,收到奇效,既化典為象;這種時候,一般都是詩人的情感和意志與典故合而為一,而不是只以典為意義的符號。在典成象關鍵是化,“用的化了”,使“讀音忽焉不察”,或者使讀音既貪圖詩文本身象趣的奧妙,又能“破典而入,直探堂奧,去領會象趣之外的象趣,即象外之趣!彼^典象塑造的成功,是其“能夠給讀者以兩次投影!

《邊》里的三個典恰是這“用得化了”的典。

典象一:杜鵑。“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叢凋殘的杜鵑/只剩下唯一的一朵,”很明顯。這里寫的是杜鵑花,但接下來,這花能“蹲在那塊‘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卻又引人跳到同名的動物:杜鵑鳥,而立即又借中國文化之橋再跳到望帝化作的那只鳴聲凄厲,能令旅客歸思(《辭海》)的杜鵑鳥,三個象的幻化,三次飛躍,象象疊合,象趣幽深,誘敵深入。典象二:白鷺;蛟S洛夫當時真的看到“一只白鷺從水田中驚起/飛躍深圳/又猛然折了回來,”但有心的讀者何嘗不可把這只“白鷺”典化為張志和那只因失意而隱遁江湖的“白鷺”,陳策那只滿懷“離恨”的白鷺鳥(又“白鷺飛來,垂楊自舞,誰與寄離恨”)?典象三:鷓鴣啼。我們也可以就詩文來推想,當時還有一只鷓鴣在那里哀啼,詩人用夸張的手法來寫它,“以火發音/那冒煙的啼聲/一句句/穿透異地三月春寒/我被燒得雙目盡赤,血脈賁張”,有力地刻寫出詩人思歸的惆悵;但或許我們可以聽到另一只鷓鴣在歷史的深處惆悵地唱道,“行不得也哥哥”(哥哥你不能往界那邊走了!)雙象橫生,象趣盎然。

其實,詩人在這里是使了一種暗用典故的手法。“詞之篇什,引言征事”數量繁多,用法多變,或正或反,或明或暗,或借或喻,或興而起,皆點石成金,辭約義本;表情達意,或頌或貶,或憤或怨,或悲或歡,無不精確。”暗用典故的手法,在詩中造成的象外之象,使《邊》詩味益深,境界愈高,意味更濃。

20世紀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由于政治的社會的原因,臺灣新詩走過了一條從全盤西化到民族化.鄉土地的道路這個時期,臺灣詩壇風起云涌,內部紛爭如火如荼,F代詩派異軍突起,并提出“新詩乃是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倡導詩的“世界性、超現實性、獨創性和純粹性”,這是一條背離中國傳統文化而“全盤西化”的道路,由此導致臺灣詩壇長時期對于詩的“現代化”、“西化”的激烈論爭,論爭結果是,臺灣新詩從“西化”走向回歸,走民族化、鄉土化的道路。

余光中和洛夫作為臺灣現代詩派兩大主要詩社的領銜人物,他們在詩的理論和實踐中也都走了一條從“全盤西化”到回歸傳統的道路;當臺灣新詩在現實中陷入“眾叛親離”的困境時,他們不得不反思,并努力從傳統文化中吸取詩的素養,以求新詩的生存與發展。余光中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吸收和運用上,成績顯著,自譽為“新古典主義詩人”,洛夫也在傳統文化典籍中重新找到一種新的自我表達方式,其藝術生命也獲得新生,《邊》里三個典象的運用就是一個特好的例證。

[《邊界望鄉》里的三個典象]相關文章:

1.邊界望鄉 洛夫課件

2.情感邊界語錄

3.大學擴張的道德邊界議論文

4.三個不要造句

5.用三個只要造句

6.三個兒子教案

7.三個像怎么造句

8.用三個在造句有哪些

9.《三個兒子》課件

10.時光里的趕路人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中日韩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免费一级a一片久久精品 | 久久久久久99成 | 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男男 | 亚洲成A人片777 | 台湾综合区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