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作文教學中的“實”與“巧”
四川仁壽鏵強中學 劉群
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卻也是令很多老師頭痛的課程。因為很多學生在作文時要么就是無話可說,腦中空空,要么就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狀呢?我想這就需要我們解決作文教學中的“實”與“巧”的問題。
杜甫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有人問王安石“老杜的詩何故絕妙古今”,亦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何以書讀得多就能把文章寫好,元代有人曾打過一個譬喻:讀書如銷銅:聚銅入爐,大鞴扇之,(鞴,風箱)不銷不止,極用費力。作文如鑄器:銅既銷矣,隨模鑄器,一冶即成;只要識模,全不費力。所謂勞力讀書,逸于作文者也。縱觀古今中外的大文豪,哪一個不是飽讀詩書。胸無半點墨,莫說作文,就是說一段完整通順的話都成問題,因此,要做文章,先就應該讀萬卷書。
《隨園詩話》的作者袁子才說“破”與“有神”三字,全是教人讀書作文的方法。“蓋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圇用其糟粕也,蠶食桑葉所吐者絲,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釀者蜜,非花也。”郭沫若在《讀<隨園詩話>札記》里高度評價了袁子才的意見,并為擴充其意而成六言八句:“蠶食桑葉而吐絲,蜂采花而釀蜜。牛吃草而出奶,樹吸壤而生漆。破其卷而取神,吮其精而去粕。融宇宙之萬有,憑嘔心之創(chuàng)作。”
以上諸君之言。充分說明了讀書對于寫作的重要性。按現(xiàn)代的讀書心得至少有以下幾方面:
一、可以學到寫文章的方法(繼承)。詩、詞、曲、小說、散文無所不具。熟才能生巧,“巧”即創(chuàng)新,從而形成自然而獨特的作文風格。這就是破其卷而取其神。俗語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二、可以積累素材。古今中外,天文、歷史、自然、地理,這些素材琳瑯滿目,有了它,作文時才不至于腦中空空。
三、可以知社會明事理。馬克思在大量地研究了各派哲學的優(yōu)劣之后,才創(chuàng)造了新的學說--馬克思主義,寫出了《資本論》。
但是在應試教育盛行時期,教師最忌讓學生“博覽群書”,怕耗費了時間,影響了雙基。要求他們在老師指導下,多看一些相關書籍是大有裨益的,否則培養(yǎng)的人個個都只有基礎知識,沒有文學特長,將來哪來文學明星?
某個在美國念書的小學生,按老師的布置,跑遍了全城所有的圖書館,收集了豐富的資料,寫出了令家長難以相信的很有價值的“了解中國”的文章。
某校中學生在讀書之余看了一些少兒科普讀物,兒童文學作品后,創(chuàng)作出了長篇科幻小說。以上兩列也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佐證。
回頭再談生活與作文的關系。
博覽群書對作文的幫助是勿容置疑的了,特別是在得章法、明事理、增加只能從書中才能獲取的那些知識(比如歷史的科技的等),但并不是讀了書就能寫出所有的好文章來,特別是文藝作品如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沒有生活的體驗是不行的。
金代大文學家元好問在論詩中說:“眼處心生句自明,暗中摸索總非真,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
第一句指眼睛接觸了景物,激發(fā)詩情,自然能寫出入神的句子。第二句說在暗中虛擬的人是寫不出真實的東西的。第三四句批評了不深入生活無真情實感以模仿古人為能事的人,最沒出息的。
陸機在《文斌》中說:“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他道出了生活于四季變遷、萬物盛衰的客觀世界中,意識、感情來源于物質,文學創(chuàng)作植根于生活的道理。學生作文屬于最基礎的文學創(chuàng)作,學生要寫好作文,根基就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要將自身融入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體驗生活中的人間百態(tài),感受大自然的氣息,這樣學生在作文時才能寫真話、訴真情。
所以,在大喊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為應試而作的模仿文章,于培養(yǎng)寫作能力遠遠不夠,更不用說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了。那就要把學生帶出去觀察體驗生活,讓大自然為我們設置的情景,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激情,讓生活的素才聚到學生筆底。
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曾在立春那天,讓學生在零下20℃的冰天雪地里,尋找綠色的生命。回去后,同學們寫出了《春天的足跡》的得意文章。
我們的家鄉(xiāng)有的是聞名遐爾的風景名勝。白塔山有美麗的傳說,三蘇祠博藏東坡遺風,有瓦屋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還有天下秀的峨眉山……
我們的家鄉(xiāng)有的是體現(xiàn)江澤民主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動人事跡。在工廠、在農(nóng)村,在學校……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生活就是寫作的不竭之源。
四、巧下評語。學生作文,最在乎的是老師的評語。在老師的評價中收獲希望,收獲幸福。從而激發(fā)出他們再創(chuàng)作的欲望。因此老師在作文批改中,就要多發(fā)現(xiàn)學生的亮點:一個好詞,一段佳句,甚而至于一句巧妙的引用等等,讓每次作文都成為學生嘗試成功的機會。除此之外,為了體現(xiàn)“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的方針,我還結合采用學生互評互議,自行修改,教師講評后,學生再改再議的方法,讓學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學到知識,提高了水平。
培根在《談讀書》一文中提到“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作文使人準確。”好讀書,讀好書,為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巧下評語,提高學生作文的興趣,學生在互評中發(fā)現(xiàn)自己寫作中的不足,并在以后的作文中處處留心,盡量將作文寫得完美。這樣“實”、“巧”結合,一定能使學生好作文章,作好文章。
[談作文教學中的實與巧(人教版八年級必修)]相關文章:
5.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2 Healthyeating課件
10.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