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感知
《一個小農家的暮》寫于1921年的倫敦,在西方現代化的都市里,詩人思念著祖國,回想農村的生活情景,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祖國、故鄉、農村、農民的深情;蛟S這首詩也代表了詩人對故鄉江陰濃郁的懷念之情吧?
這首詩以敘事的筆調樸實無華地寫了一個小農家的傍晚生活。
黃昏時分,下了田的丈夫回到家里,妻子在灶下燒飯,丈夫在這個空兒里,逗逗狗、探探牛,問一聲新釀的酒怎樣了;月亮出來了,孩子們數著星,看著月,唱著,跳著,戲耍著。一幅多么安詳和樂的農家生活圖。
這首詩最感動人的是它的親切、真實。每一個住過農村的孩子,心中都有這份甜美的回憶。城市里長大的人,透過詩人忠實的描寫,也能想象體會出這份安詳的幸福。這一首詩的調子自然、流暢。詩的描寫不僅感人,而且是美麗的。 第一段“嫣紅的火光”“殷紅的臉”“閃紅”的“青布衣裳”,透過“顏色”的處理,美化了詩境。讀者情不自禁地要認定,這妻子的容貌是美麗的,這妻子的性情是溫柔的,這妻子的心地是善良的。
妻子如此,丈夫呢?透過“便坐在稻床上/調弄著只親人的狗”,以及踱到欄里去看牛,回過頭問聲“怎樣了--/我們新釀的酒?”等“動作”的處理,也表現了他的溫柔善良與可親,讀者同時也認定這丈夫是強烈地關愛著這個家的。
最后詩人描寫孩子們的歌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世間的人啊心常不平,心不平的人啊哪有快樂?
問題探究
一、作者為什么把在軍閥統治下的農村生活寫得如此詩情畫意?
這首詩寫的是被詩人理想化了的農村生活。詩人以欣賞的態度,跳蕩的旋律,便于表現歡快情緒的“陽”韻,描寫一個農家的傍晚--年輕的女主人和她的丈夫、孩子,蕩漾著幸福、和諧與歡樂的生活。描寫平淡,而詩意盎然。有的論者說,詩人所寫的是現實中不曾有的“世外桃源”,美化了軍閥統治下的農村生活。這是一種誤解。劉半農當時并非不知道農村的貧富對立,也并非不知道農民生活的苦楚。應從生活的多樣化去理解這種“農家樂”。這大概是一個能夠自給自足的農家,兩夫妻在勞作之后晚炊時,享受一下小家庭的融融和和,也不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這樣寫,也與作者此時在國外,思念頭祖國、思念故鄉的情懷有關。距離,使詩人把記憶中的農村生活的表象修繕了,變得更加美好,更加讓人思念。
二、結尾孩子們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這話有什么深意?
這兩句普通的江陰民諺,如果說單從孩子的口里唱出來的話,只能說明它是一種流傳的歌謠,孩子只是把它哼唱出來。那么,從字面上,從傳播的廣度看,它代表大眾的心聲,對地上蒼生的艱難生活的申訴。另外,也體現出詩人當時大力提倡寫作民歌、兒歌,從各地方言中吸取精華用于詩歌創作的詩歌理念。
語言品味
初期白話詩的語言有詩句口語化的特點。這首詩語言質樸無華,而富有變化。在寫女主人公時運用色彩的變化來映襯她的勤勞、嫻淑和美麗!霸铋T里嫣紅的火光,/閃著她嫣紅的臉,/閃紅了她青布的衣裳!薄版碳t”和“青布”顏色的鮮明對比,動詞“閃”逼真地寫出了火光閃動的畫面,生動地描寫了農家生活最細膩的廚房場景。
而在描寫男主人公時主要用動作,“銜著”煙斗從田里“回來”,“掛去”了鋤頭,“坐”在稻床上,“調弄著”狗,“踱”到欄里去看牛,從這些動作看出了農村生活的悠閑、與自然生命的貼近。詩人對農村生活非常熟悉,他知道農民的煙斗都是銜了多年的,鋤頭是放在屋角的,床是南方的稻床,狗如同自己家的親人一樣。而且男主人顯然以一家之主的身份問:“怎樣了--我們新釀的酒?”
孩子們的活動是看月、數星和“借景抒情”地唱著民諺。整首詩的語言是散文化的,例如對月色的描寫:“門對面青山的頂上/松樹的尖頭,/已露出了半輪的月亮!备裢獾厍逍隆㈦h永。
有關資料
一、 作者簡介
劉半農(1891-1934),原名壽彭,改名復,字半農,號曲庵,江蘇江陰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健將。1907年入常州府中學,1912年到上海任中華書局編輯。1917年任北京大學預科國文教員!缎虑嗄辍穭摽潦,即為之撰稿,并一度參加編輯工作。1918年和錢玄同合作演雙簧戲,爭辯關于白話文的問題,有力地推進了白話文運動。是最早發表白話新詩的詩人之一。1920年赴英入倫敦大學學習,1921年轉入巴黎大學專攻語音學,獲文學博士學位。1925年秋回國,任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1926年主編《世界日報》副刊,并任中法大學國文系主任。同年詩人將自己多年來在詩歌創作上的成果結集出版,分別是《瓦釜集》(詩集中對民歌形式的利用作了有益的探索)、《揚鞭集》。1929年起歷任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北平大學女子文學院院長、輔仁大學教務長等職。1934年7月14日在赴綏遠地區調查方言,搜集民謠途中病逝。
劉半農是中國新詩的開拓者、白話文的倡導者。他積極主張寫新詩和應用白話文,并親自進行實踐。他還倡導文學作品的分段和運用新式標點,并創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今。
二、 恬淡的農家之景,濃郁的思國之情--劉半農《一個小農家的暮》讀解兼與《教
我如何不想她》比較(秦林芳)
1920年,在文學革命初戰告捷的時候,劉半農這位為它“很打了幾次大仗”的戰士卻攜妻將雛,告別了生于斯長于斯的祖國,到歐洲攻讀語言學,由此開始了學者生涯。但是,學問之道并沒有消解其作為詩人的敏感與熱情,相反,遠離故土的孤寂與悲哀在無情煎熬著他,折磨著他;于是,在徹夜難眠之中,在孤燈片影之下,這位為白話新詩的誕生而費盡心力的詩人在異國他鄉又揮筆寫就了許多思鄉的詩章!兑粋小農家的暮》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本詩寫于1921年2月,為詩人在英國倫敦所作。劉半農論詩,一貫“求真”,力斥“虛偽文學”。他十分推崇陶淵明,認為“老陶能于自然界中見到真處”,強調要把“自然界”與“情感的勢力”相交相并,在真自然中寫出真情感。本詩正是這種審美理想的典范之作。與許多海外赤子直抒胸臆的愛國詩篇(如郭沫若的《晨安》、聞一多的《太陽吟》等)不同,詩人在本詩中沒有把對祖國的思念以濃烈火爆的方式噴瀉而出,而是含蓄地把它寄寓在對一個小農家晚間生活場景這一“真自然”的白描之中,精心地勾畫了一組富有中國鄉土氣息和田園風光的“真自然”的畫面。
在本詩中,詩人首先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農婦夜炊圖”:“她”在灶下煮飯,灶里燃燒著新砍的山柴,必必剝剝地響,散發著誘人的清香;山柴熊熊,從灶門透出“嫣紅的火光”,映紅了她的臉龐,映紅了她青布的衣裳。在這幅夜飲圖中,詩人實寫了夜飲時的聲響(“必必剝剝地響”)和光色(“嫣紅的火光”“青布的衣裳”),虛寫了味感(即我們能感覺聯想到山柴的清香和彌漫的飯香),借此傳達出了農家生活的靜謐和溫暖。這就從總體上為全詩奠定了一個安寧和暖的基調。
接著,詩人又靈活地調整焦距,重點描繪了一幅“農夫收工圖”。這里,詩人以房屋農婦為基本視點,拉長了焦距,鏡頭緩緩地從屋里拉到田間,又從田間拉回到屋角,仍然聚焦到田間,最后又延伸到了屋外的“欄里”。焦距的頻繁移動,使對農夫的描繪不再是上文農婦夜炊式的特寫,而是突現出了一個行動的流程。寫流程的目的,自然是要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地傳達出農家生活的“真”內容:田間的荷鋤耕作(從農夫的掛鋤我們自然能聯想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抑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勞動情景)、收工后的調狗看牛以及農家溫暖安康的人倫情調。這里所反映的農家生活的“真”內容,如果我們從現代文明的理性層面來審視,自然可以說成是一種傳統的落后小生產者的生活內容,它的生活方式是保守的、封閉的,它的生活節奏也過于緩慢滯重(請注意“慢慢地”和“踱”等字樣)。但是,從人生形式來看,緩慢的節奏不也表征著心態的安閑、從容嗎?在步入現代社會后,許多知識分子在接受現代文明的同時,卻岷螅許多知識分子在接受現代文明的同時,卻又被現代文明無情地改造了,于是,異化了的自己都頗感失落,而安閑從容心態的失落,應該是一種最可怕的失落吧!周作人稍后曾作《烏篷船》一文,在有了電車、汽車這些現代化的交通工具的當時,還喋喋不休地勸說子榮去體味故鄉行船的“真趣味”,其主旨正在于尋找已經失落的安閑輕松的心態。因此,劉半農精心描繪的這一畫面,其重點不在展露小農生活的落后滯緩,而在寄托自我的心靈歸宿--“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從結構上來看,詩人也注意了這兩幅畫面之間的勾連。農夫“回頭向她說?‘怎樣了--/我們新釀的酒?’”既在內容上展示了農家人倫情調的溫暖和生活的富足(在這里,我們自然能夠聯想到陸游的名句“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在形式上也起到了聯結的作用。
最后,詩人的視點又從屋里轉到屋外,攝入詩人鏡頭的是農村常見的自然景物:青山、松樹、月亮……在這靜謐美麗的景色中,孩子們在月亮下面出現了:他們舉頭看著天上的月亮,數著天上的星星,唱著動人的兒歌……在這幅“孩子觀月圖”中,居于中心位置的物象是月亮。景色中的核心是月亮--無月則不見青山與松林;而數天上的星星則是看月的連帶動作;最后所唱兒歌同樣也是以月亮為比喻的喻象的。月亮是晶瑩潔白、沉靜美麗的,這幅畫面以月亮為中心,無疑強化了本詩靜謐美妙、富有童話色彩的氛圍和情調。而孩子們數天上星星時的顛倒錯亂,則突出了他們的渾然未琢的童心,體現了本詩反映自然之“真”。實際上,前面兩幅圖畫從根本的意義上來說也正是一種沒有經過現代文明雕琢的童心世界,稚拙質樸,一派天然--這就是這幅孩子觀月圖與那兩幅圖的最根本的一致之所在。
這里,還須提出來討論的是對孩子們最后所唱的歌(“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的理解。有評論者對此非常推崇,意謂詩人似在不經意間就借孩子之口唱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揭露人間的不平,并對全詩作了一個非常有力的收束。其實,在我看來,詩人的用心僅在寫唱兒歌本身而已。就詩中孩子本身而言,他們稚氣未脫,過著悠然無礙的生活(看月數星),因而,對于連數也會數錯的他們來說,對世間生活是無法也無力作出如此警醒的概括的--他們只是在看月數星順口唱出由成人教唱的與月亮星星有關的歌而已。再從詩人本身來看,他固然寫出不少反映人間不平的詩作(《相隔一層志》《學徒苦》等),但在本詩中他顯然沒有這樣的立意。否則,他不會用如此之多的篇幅去描繪與人間不平無關的生活畫面;如果認為反映人間不平是該詩主題的話,那么可以說,全詩除了這兩行本身以外就全是偏題的。如果硬要派定詩人是要借孩子之口唱出人間的苦澀,那么,我們也只能說,這只是整個田園樂章中一個極不和諧的音符--不從作品實際出發,而從框框出發,拔高詩歌的思想境界,只會從總體上貶損它。許多事實都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總之,《一個小農家的暮》精心地有層次地勾畫了三個生活畫面:農婦夜炊土、農夫收工圖、孩子觀月圖,借此寫出了農家生活的“真自然”。這三個畫面,從形式上來看,是以“暮”為背景、以農家生活為中心的空間排列,雖然詩中也有橫向的勾連,但從總體上來看,各個畫面中的主體都在各行其事,因而畫面之間的關系只是一種有序的空間并置,其有序性正根源于詩人在一個以小農家的生活為總體框架的題材范圍內對視點的有序推移(屋內-田間-場間)。但是,從實質上來看,各個畫面在沒有因果關系的并置中,又從不同角度傳達出了農家生活安謐恬淡的氛圍,這種共同的氛圍使這些畫面具有了共同的指向性和趨同性--它們都傳達出了詩人對祖國農家生活的憧憬與向往。換言之,詩人是把自己濃郁的思國之情--這一“思想中最真的一點”寄托在這三種恬淡的農家之景的形象描繪之中的,從而造成了情與景融、意與境諧的優美意境,實現了其“于自然界中見到真處”的審美理想。
與同是抒發思國之情的詩人的另一名作《教我如何不想她》相比,本詩在意境的創造(即詩人所言“自然界”與“情感的努力”之相交相并)上,具有鮮明的優長。首先,從對“自然界”的描繪來看。《教我如何不想她》中也刻畫了許多形象的畫面,如“天上飄著些微云,地上吹著些微風”,“月光戀愛著海洋,海洋戀愛著月光”等。這些畫面本身都很優美,但相互之間卻缺乏必要的同一性與有序性(例如“落花”“魚兒”與“枯樹”“野火”之間),因而有“為情而造境”之嫌,造成了境與境之間的“隔”。而本詩所寫皆為農家生活之景,因為景與景之間內在的有序和整合,又純以白描手法出之,致使本詩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寫景敘事的畫面,無須以“。 涛胰绾尾幌胨?”之類的直抒胸臆來點示畫面的含蘊,收到了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效果,這是意境創造中的上境。其次,從情感的抒發來看。《教我如何不想她》中的思國之情經反復詠唱,雖然濃烈感人,卻很單薄--只是“教我如何不想她”。而本詩所抒之情,實際上是把眷戀祖國的情緒同對人生形式的思索有機地結合了起來,或者說,詩人是通過對祖國的一種合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描繪與謳歌來傳達出對祖國的思戀的,因而它具有更為豐富的情感內涵。劉半農生性活潑勇敢,但也有失之草率無謀的地方;再加上他“沒有正式的學歷,為胡博士(即胡適)他們所看不起,后來“連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在新文化陣營內部,劉半農也受到了排擠與冷眼,他是在很傷心的情況下才去異域留學的。這樣的人生遭遇自然會激起他對安閑從容的人生形式的追求,因此,在本詩中他才會如此一往情深地把沒有經過現代文明改造的農家生活描繪得如此靜謐恬然,如此美好誘人。而且,他還把這種人生形式設定于祖國的一農家,把對人生形式的思索引向了眷戀祖國的母題。這樣,“祖國”在詩人筆下就不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而具有了更豐富的內涵--她成了美好的生活、合理的人生的載體。因此,詩人所抒發的思國之情,也就具有了更豐富的情感向往。
[《一個小農家的暮》教學參考(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5.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6.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10.《為學》教學設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