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詩經>三首》是高中語文第三冊的教讀課文,本單元鑒賞先秦到漢魏晉詩歌。據《大綱》要求,學生要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能誦讀一定數量的名篇。《詩經》《離騷》至漢魏晉詩歌的語言形式各不一樣,所以本單元以語言的節奏作為教學重點,旨在讓學生了解諸種語言節奏的劃分方法,能夠準確、流暢地朗讀;了解古代詩歌從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發展進程;了解這一變化過程也是詩歌容量逐漸加大、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逐漸復雜的過程;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領悟詩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賦、比、興、手法及其藝術效果,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為后面的唐宋詩歌鑒賞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詩經》的基本常識,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點。
2、體會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3、能夠掌握四言詩的誦讀節拍。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結合注釋,能初步讀懂詩作的能力。
2、背誦課文。培養和提高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結合高考對詩歌的表現手法等的要求,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傳承文化精神。
(三)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吟唱誦讀,理清線索,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領會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的妙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把握好詩歌的感情基調,唱出詩歌的情感,并以此促進他們讀出情節發展的節奏,安排好抑揚頓挫的語氣語調,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二、說教法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代教育理論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寓教于樂”和“文道統一”的原則及中學生對《詩經》敬而遠之的心理及喜歡吟唱歌曲的年齡特點,我擬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吟唱、誦讀法
對《無衣》《靜女》“寓教于唱”,雅俗互通,使之通俗而不低俗,以唱促讀,在輕松愉快的歌唱中,幫助學生實現快樂背誦;并準確把握基調,加深對作品思想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傳承文化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另外課外印發張曉風散文《詩課》《地泉》《爾雅》)。
2、討論法
聯系詩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關鍵詩句,讓學生明確詩中主人翁的感情及詩歌的藝術特色
3、引導、比較法
將課外知識和課堂內容比較,如引進宋祖英演唱的民歌《十八彎水路到我家》第一段的細節描寫同《靜女》細節描寫等的比較,既延展了課堂容量,發展了學生思維,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鑒賞品位。
4、講練結合
指導學生在理解《詩經》手法的基礎上,將之活學活用于05《漢宮秋》、07年北京卷《莩苡》高考題的解題。
三、說學法
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善教人者,應教方法。最近也正提倡“啟動-互動-自動”的教育理念,教學中應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做到讓學生自己讀書,自行找合適的曲譜改唱或自譜曲調,分小組研討。
1、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認真閱讀并朗讀詩歌,基本解決生字詞的音義,基本弄懂詩歌大意。(如:漸、愆、袍澤之誼、同仇敵愾等)
2、結合注釋,利用舊有的知識儲備,回憶初中對《詩經》的有關了解,重溫有關內容,重點是對“詩經六義”中賦、比、興手法及其表達作用的理解。(初中學過《木蘭詩》,賦的表現手法,已有所了解。還學過《關雎》《蒹葭》,興的手法也已經知曉,但還把握不夠)
3、(《詩經》本身就是先民的歌唱,是“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 的現實主義作品,除有感情誦讀外,最接近其本真狀態的莫過于歌唱本身)要求學生在用心理解的基礎上,試找一首現代歌曲曲譜依調演唱或自譜曲,課堂上大家評議誰的曲調最能傳情達意,最有表現力。
四、教具準備
錄音機、教學磁帶或多媒體
五、教學時數:三課時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講讀《衛風氓》略)
要點:
1、由中國是“詩的國度”引出其源頭--《詩經》,再在回憶初中所學的基礎上,簡介《詩經》的主要內容、“詩經六義”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通過誦讀和討論來突破教學重點,掌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及賦的手法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3、引導學生將本文同《關雎》在比興手法結合起來,并引進“羊群走路靠頭羊,陜北來了共產黨”“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革命群眾離不開共產黨”等民歌來突破比興手法尤其是興手法的教學難點。
第二課時(講讀《無衣》《靜女》)
一、導入
以《義勇軍進行曲》導入《無衣》,同為軍歌,具有相似的背景。
二、整體感知
1、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學生揣摩感情基調齊讀一遍。
2、推薦班上一兩個讀得較好的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好不好,是否讀出四言詩節奏,穿情達意如何。(多半有不到位、欠到位的,當然也可能有較到位的)
3、學生評價后,教師點撥并范讀(或:利用錄音機或多媒體導讀)。
三、走進《詩經》,“寓教于樂”
1、提問:同學們預習也誦讀了這后兩首詩,感覺怎么樣,喜歡嗎?
(分析:一般的多半是回答不喜歡,當然也許也有少數回答喜歡的。對不喜歡的表示理解:的確,由于《詩經》創作年代久遠,古今語言的距離,使之就如眾多雅樂、經典名著一樣,讓人難以親近。對喜歡的,就著力表揚其感悟能力不錯)
2、教師分別評價后,順勢引導
今天我們就來進行一次新的嘗試,以另一種方式--唱的方式來走近這部經典,消除與古典文化的隔膜,以便更親近、更熱愛我們的民族文化、傳統詩歌,就如同赤足親近生我養我的腳下的土地一樣!
3、學生自思合適的曲調翻唱或自譜曲唱,自薦或各小組推薦演唱,大家評議,重點是基調的把握。
4、教師在評價肯定學生的嘗試之后,如真有恰當無比的,就以之為藍本;若無,就以自譜曲調教唱(或讓文娛委員教唱最好是做成多媒體課件教唱)。因班級具體情況有男女生,所以分為兩個聲部,前兩句男女二重唱,女聲主要為和聲,后兩句合唱以壯聲威,演唱中注意慷慨豪狀的基調和跳躍有力的韻律感。
然后分組賽唱,在唱的基礎上,創設氛圍,讓學生受到感染,與作品產生感情共鳴。為后面的研討分析蓄勢鋪墊。
三、研討分析,把握形象,觸摸情感
《詩經》本身就是先民的歌唱,可以說,唱是接近先民的最本真最恰當的方式。唱著唱著,恍惚間,我們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生動的畫面,一群鮮活的人:他們的眉眼或許模糊,他們的衣衫或許襤褸、衣甲或許不全,但我們分明能觸摸到他們的心跳和脈搏!感受到那個場面的熱力與聲響!
1、問:你們感覺這是一群什么樣的人?(把握詩歌形象 )
2、他們的所作所為對你有何啟示?(把握思想情感,傳承優良傳統)
學生討論,七嘴八舌各抒己見回答后,教師歸結:
這是一群在國難當頭之際,挺身而出,銳身自任的英雄群像。他們有著郁勃的豪情、奔涌的熱忱和藐視一切困難的勁頭!他們患難與共、救國圖存、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讓人仿佛聽到誓師出征的吶喊,看到舞戈揮戟,威武雄壯的隊列方陣!
唱著唱著,我們的熱血也開始在胸中呼嘯,豪情在心中奔涌,華夏兒女千百年來為救亡圖存而振臂吶喊,為民族解放而浴血沙場的愛國情懷和生生不息的優良傳統深深地震撼著我們的心靈,蕩滌著我們的靈魂!這不能不讓我們聯想到傳承于《無衣》的豪邁悲壯的歌曲--《義勇軍進行曲》、《志愿軍軍歌》!
我們來晚了,不曾趕上那血與火的年月,不曾趕上那一代英雄之氣在神州大地上如大風呼嘯盤旋蕩氣回腸的豪情歲月!但我們又來得正當其時,對我們生存環境并不優越的新場中學人或者對正在趕超英美發達國家的中華民族尤其是祖國的未來--青年們來說,這種精神仍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讓我們以滿懷的激情來一齊演唱《我們是**中學人》(校歌)和《共青團團歌》,時刻激勵自己承繼和發揚這種優良傳統,為學校的發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四、學生再次唱《無衣》,教師引導小結
1、把握賦重章疊句反復詠嘆的表現手法及作用
2、小結并板書
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同赴戰場
雄渾高亢的基調
重章復沓反復詠嘆的手法
五、培養遷移能力,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1、學生自瀆《靜女》整體把握,畫出結構圖。
結構圖:
俟于城隅不見人-- 貽我彤管思情人-- 愛物及烏重歸荑
2、學生試歌唱《靜女》,教師引導把握基調,最后建議以臧天朔的《朋友》曲調改編翻唱。要唱得灑脫不拘。
3、運用比較法,把握《靜女》中細節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將課外知識和課堂內容比較,引進宋祖英演唱的民歌《十八彎水路到我家》(第一段),利用多媒體播放同《靜女》比較異同。
討論明確:
異:抒情主人翁的身份一為男、一為女。同:均為民歌,題材內容相似,是沐浴在愛河中的青年男女的心聲,洋溢著不可遏制的青春激情和濃郁的生活情趣、生活氣息;均運用了賦的手法和傳神的細節描寫,塑造了鮮活的人物形象。
六、布置作業
1、課外搜集《詩經》作品歌曲或翻唱《詩經》《論語》等。
2、課外閱讀印發的散文《詩課》《地泉》《爾雅》,進一步親近古典文化。
3、完成05、07兩道與此相關的高考題
[《秦風無衣》《邶風靜女》說課稿(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0.高二人教版《長恨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