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前》說課稿
板橋中學 竇 芳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雷雨前》是一篇著名的散文,創作于1934年,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已踏入中國,而國民黨反動派卻實行賣國投降政策,叫囂“攘外必先安內”,對共產黨進行大肆剿殺,封建軍閥,貪官污吏則氣焰囂張,白色恐怖籠罩著祖國的天空,中國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整個中國暗無天日,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前夜。在這種情況下,全國人民熱切呼喚革命風暴的到來,希望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沖破壓抑沉悶的空氣,創造出一個新的世界。
具有堅定政治信仰的茅盾,從個人感覺出發,以自己最為熟悉的中國江南小城為背景,以敏銳的藝術感悟力,來歡呼即將來臨的革命風暴,讓每個讀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2.設計意圖:
本課的設計,遵循以下幾個思想原則:
(1)人本原則:力求突出“因學而教”的特征,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把發現、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
(2)交往原則:通過師生互動、生生小組合作互動,加強課堂交流,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3)開放原則:在掌握課文內容及寫作手法的基礎上,通過拓展遷移訓練,拓寬教學內容和教學空間。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將教學目標界定為以下三條:
1.知識與能力:
(1)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2)體味作者對天氣熱、悶的妥貼表達,理解象征手法的運用。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2)借助背景資料,小組合作探究,理解象征手法的運用。
(3)通過拓展遷移訓練,深化象征手法的理解運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渴望革命風暴滌蕩一切舊勢力的火熱激情。
三、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根據設計意圖和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1.體味作者對天氣熱、悶的妥貼表達。
2.理解象征手法的運用
四、教學方法的確定
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朗讀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蘊,只有反復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教學中,通過范讀、指讀、齊讀、自由朗讀等形式,讓學生反復讀、讀反復,感悟作者呼喚革命風暴到來,渴望新世界來臨的火熱激情。
2.情境設置法:在本節課的難點突破上,充分利用課件展示背景資料創設情境,使學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課文的意境和時代背景之中去,思想產生共鳴,理解文章主旨。
3.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采用小組擂臺賽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五、學法指導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在聽讀、自由朗讀和瀏覽課文的過程中,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朗讀法: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探究交流。
六、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由五大塊組成:
第一塊:導入新課。運用猜謎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導入課題,進入學習氛圍。
第二塊:誦讀。⒈師生合作朗讀。讓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整體感知課文,抓住天氣特征,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2.學生自由朗讀,進一步把握文意,小組合作賞析作者語言表達的準確、妥帖。
第三塊:理解象征含義。在第二塊誦讀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作者對不同形象賦予的不同感情,結合時代背景,歸納出本文的象征含義,揭示文章主旨。
第四塊:拓展延伸。在學生了解象征手法的基礎上,讓學生將人們賦予蠟燭、向日葵、梅花等事物特定的象征意義,以說話的形式表現出來。
第五塊:作業設計。仿照范例,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和聯想,運用象征手法,學寫一首小詩。
[《雷雨前》說課稿(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8.《雷雨》教案
10.七顆鉆石教案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