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舊二中 馬明/撰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演講的題目是《我身邊的“春天”的故事……》
有一首歌這樣唱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也就是從這個明媚的春天開始,我們的祖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作為80后的我,在成長的每一天,切身感受著變化的這一切……
在我童年的記憶里,清楚地記得,我們一家四口住在一間8平米的小木屋里,一張雙臺床、一個小火爐、一張小飯桌擠得讓人轉不過身來。就連雙臺床也是用磚頭高高墊起來的,只為能往床下能塞進無處放置的鍋碗瓢盆、書籍雜物。做飯時,熏人的濃煙和嗆鼻的蜂窩煤讓人睜不開眼,眼淚簌簌往下掉。晚上寫作業,小飯桌只能容下我一人,姐姐只好爬在床上寫,床單常常被弄得墨漬斑斑。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我們家先后搬了三次家,居住面積越搬越大,越搬越寬敞明亮,從小木屋搬到小平房,再到43平米的樓房,如今又搬進100平米的配套房。高大的衣柜代替了小木箱,微波爐、電磁爐代替了煤灶爐,茶幾、寫字臺、餐桌代替了小飯桌,我和姐姐早已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空間。
城里在變,鄉村也在變。
姑媽一家住在離城50多公里的大山里。那時,她們家7口人擠在一間泥土房里,吃的是玉米、紅薯絲。每次父母帶我們去姑媽家走親戚,總是拎上一包舊衣服,帶上一點糖果。剛進門,5個表姐妹一擁而上,這點“希罕物”早已分個精光!
改革開放的風吹進了大山,這里也悄然發生了變化。隨著承包地里果樹噌噌往上長,隨著田里的烤煙一年比一年喜人,姑媽家不但蓋起了三層高的“洋樓”,還貸款150萬元在鎮上建起600多平米的冷庫,居然做起收購當地瓜果蔬菜運銷廣東沿海的“大買賣”。去年春節我去看姑媽,只見表妹喝著可樂端坐電腦前,在網絡上與廣州的客商洽談生意。姑媽還迫不急待地帶我去看她養的60頭豬。一邊走一邊喜滋滋地說:“瀟瀟,你幾年沒來,我們山里變化可大了,現在是‘種田不繳稅,上學不交費,看病能報銷’,農村一天一個樣。你瞧,哪家不都蓋了新房子,不少人家的院子里還擺著汽車哩!……不是政策好,這樣富裕的日子誰敢想?”
是啊,一切都在變。30年前,我們居住的這個小城只有六七平方公里,城的四周是光禿禿的石頭山;州政府后面這一大片是荒草和污濁的臭水坑;“七層樓”是個舊人引為自豪的標致性建筑。如今,城區面積已擴大到12平方公里,高高聳立的電信大樓取代了“七層樓”。眺望老陰山,那從山頂“飄”到山腳的觀景纜車,像一道優美的風景線,給青翠的山增平添了無限趣味;城中的金湖,清澈見底,波光粼粼;環湖的懷源芳圃、湖濱公園、文化廣場,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是人們晨練和歌舞的好去處。入夜,彩燈把湖邊的高樓映照得五彩繽紛、晶瑩剔透。每年舉辦的皮劃艇賽、龍舟賽、跳水比賽、滑翔節等文體活動,讓小城憑添了幾分迷人的色彩。這就不奇怪小城個舊獲得了一項又一項殊榮:“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衛生城市”、“全國綠化先進城市”……
時光流逝,30年滄海桑田。個舊的經濟建設持續健康發展,2007年,財政總收入達到了16.58億元,區域經濟競爭力躋身云南省縣域經濟前十強!
歲月如歌,30年春風蕩漾。作為80后的我,我慶幸與改革開放同步成長;作為21世紀的建設者,我用雙手去耕耘。
我沐浴著改革的春風,我滋潤著改革的雨露,我感受著改革的巨變。我知道,明天又是一個艷陽天,明天會更美好!
謝謝大家!
2008、8、30
[我身邊的春天的故事……(演講稿)]相關文章:
1.身邊的美德演講稿
3.陽光我成長演講稿
4.
5.
6.
10.向身邊的榜樣學習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