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魯迅】
- 作者:王慶華 文章來源:作者原創
點擊數:611 更新時間:2017-11-19 -
【解讀魯迅】
今年10月19日,是魯迅逝世70周年紀念日。很多人在緬懷魯迅,同時也有很多人在重新評價魯迅。下面是散見于各種各種報刊上的文章,特輯以示紀念。
讀不讀魯迅
魯迅是什么樣的人?
魯迅植根于民間藝術的“國民性改造”
魯迅先生與“好事之徒”羅揚才
魯迅能被罵倒嗎?
將魯迅放回到人的位置
讀不讀魯迅
今年是魯迅逝世70周年。隨著各種紀念活動的升溫,魯迅和他的文章再次為文化界和教育界所廣泛關注。對一個優秀的作家來說,閱讀是對他最好的紀念。讀不讀魯迅?這個哈姆雷特式的問題卻在時下被提了出來,被大家所論爭不休。
日前,魯迅和許廣平的獨子周海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希望青少年能逐步接觸魯迅的作品。過去政治上的需要,我們不去討論。個別年輕人如果不喜歡(魯迅),也沒關系。”魯迅之孫周令飛則說:“雖然家里有很多魯迅的書,但是孩子想不想讀,要順其自然。”(9月19日《南方都市報》)看了魯迅兒孫的這一席話,一些人由此感言,連魯迅的后人都如此“開明”了,我們當然可以選擇說“不”。還有人舉例說,今年年初,在浙江紹興魯迅故里百草園舉行的一場活動上,“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的說法引起多方共鳴。
在20世紀的中國知識界,魯迅無疑是一座巍峨的“文化昆侖”,所有受過正統教育的中國人,無一不曾領略過魯迅的“匕首”和“投槍”。中學語文教材里,魯迅的文章占有很大的篇幅,幾乎每個年級的課本里都有選錄。魯迅伴隨了整個中學教育階段,一路讀著魯迅而來,到現在何以還有“讀不讀魯迅”的疑問?難道魯迅的“閱讀口感”和“營養力”變得越來越差了嗎?
一些年輕人害怕讀魯迅,不愿讀魯迅,很大一個原因是,閱讀胃口被中學老師陳舊的教學思想和方式給敗壞了。一提到魯迅,就是橫眉冷對、“怒向刀叢”的斗士;一解讀魯迅的文章,就是“匕首”和“投槍”。要么簡單化、平面化,要么刻意拔高,亂貼標簽。這樣一種政治意義上的闡釋思維和方式,使得魯迅及其文章在學生心目中變得干硬無味,面目可憎。其作為嚴謹的學者、和藹的師長的立體形象則完全被遮蔽和忽略了。
此外,很多年輕人埋怨魯迅的文章中“恨”太多,“罵”太多,缺少寬容和和解,對誰都是“永不寬恕”,未免太過冷漠無情。這個問題要放到具體的歷史語境中去看待,魯迅的很多文章寫于上個世紀之初,民族存亡、救國圖強等是當時社會的主流話語,無辜者被虐殺,軍國主義者甚囂塵上,黑惡分子劫掠無度,魯迅于亂世中發出的聲音不免帶著悲愴和憤懣。穿越近一個世紀的歷史煙云,用今天的標準來度量百年前的話語,這是“今人譏笑古人土”,是不公平的。
世易時移,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魯迅的光彩并沒有黯淡。讀不讀魯迅?這個問題的實質在于閱讀者的心態和價值取向,而不在于魯迅本身,其精神和文化價值無需質疑,其“營養力”和價值沒有衰減和過時。當然,在今天的現實語境下,閱讀魯迅已無需也不能沿襲以往的政治任務式的強迫,要學會用魯迅的魅力去引導年輕人,吸引年輕人,讓他們自己去親近魯迅,親近經典。還有年輕人現在不讀,不代表將來不讀。魯迅文學館館長孫郁說過:“沒有閱歷的人很難讀懂魯迅的書。”隨著涉世漸深,閱歷增加,相信魯迅的深刻和尖銳會引發他們的共鳴,那時候他們會喜歡上魯迅。魯迅后人的一席話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吳錫平)
[讀不讀魯迅(人教版高二選修)]相關文章:
5.雪魯迅閱讀答案
6.懷魯迅閱讀附答案
8.化學選修5試題及答案
10.化學選修3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