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語文版)

發布時間:2017-10-2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內容摘要:

  閱讀教學中運用“整體把握”閱讀方式,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整體把握”主要內容包括:理清作者思路或文章脈胳;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和主旨;加強誦讀,揣摩、品味文章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感受、體味文章的感情基調;領略文章風格和神韻。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策略有:讀前預測、讀中驗證;抓住文眼,回味思考;理清線索,把握結構;比較閱讀,明確異同;緊抓要點,創意復述;另擬標題,分析比較;把握基調,加強誦讀。

關鍵詞:閱讀教學 整體把握 內容 策略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閱讀教學中運用“整體把握”閱讀方式已逐步取代傳統閱讀教學中“肢解分析”式的文本分析,但仍有老師粗淺理解“整體把握”為閱讀文章后淺嘗輒止的概括內容或談談讀后感受,致使學生語文學習味同嚼蠟、興趣倍減,閱讀教學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許多一線語文教師對閱讀教學的“整體把握”具體內容和實施策略缺乏研究和探索。為此,筆者淺談拙見,望能與同行探討并實踐。

  一、為什么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

  文章是融知識、思維、情感、審美等多方面教育效益的綜合體,是作者人生觀、審美觀的外現。每篇文章都有整體的內在結構,完整的形象和道理,各因素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是一個有機整體。閱讀的最初就是感知,感知有其整體性特征。心理學認為:“人類心理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識經驗中顯現的整體性,而整體性也是我們直覺思維最顯著的特征,直覺思維從認識過程一開始就把對象作為一個整體來觀照。”新課標中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整體把握的能力。”“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新課程提倡“整體把握”閱讀方式,其意圖就是用“整體直覺”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統攝、駕馭全篇的水平,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由上述可見,重視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能力,是閱讀教學的必然內在要求,要從學生直覺思維出發,從整體把握文章入手。

  二、閱讀教學中要“整體把握”哪些主要內容

  閱讀是人們獲取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途徑,閱讀方式多種多樣,其中“整體把握”閱讀方式是一種常用的有效閱讀教學方法,是對讀物內容的整體把握。那么,閱讀教學中要“整體把握”文章哪些方面的內容?

  (一)理清作者思路或文章脈胳

  不管文章內容是簡單還是復雜,思路總有跡可循。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顯然,閱讀理解要從理清思路入手。葉老對“思路”有個形象的解釋:“思路,是個比喻的說法,把一番話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條路。思想從什么地方出發,怎樣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達到這條路的終點。”通俗地說,思路就是作者構思在行文中指向表達目的發展,前進的思維軌跡。葉老還說:“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會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能夠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語文老師。”理清思路是理解文章的樞紐,是形成閱讀能力的一項基本技能,是閱讀教學的一個突破口。張志公先生談到了了解思路的方法時說,粗讀文章要考慮“文章主要說了幾層意思,前前后后的幾層意思是怎樣的關系”。

  (二)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和主旨

  把握文章的內容,與理解文章的主旨相輔相成。

  1、張志公先生歸納了整體把握文章大意的兩項內容:1“文章主要說了件什么事情,作者說了什么問題?”2“這篇文章是寫給誰看的,為了什么目的而寫的?”。這是從閱讀寫作對象和寫作意圖兩方面對文章整體把握,已涉及文章主旨。值得注意的是,閱讀魯迅的文章以及外國文學作品,要解決上述問題,學生尤其需要文體性和背景性知識為前提。

  2、整體把握文章主旨。所謂主旨,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寫作意圖在文章中的集中體現。主旨是作品的靈魂和核心,它具有統攝全篇的作用。理解主旨一般分兩個步驟,先通讀全文,了解文章內容和大意,然后提煉、概括主旨。

  (三)加強誦讀,揣摩、品味文章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新課標7~9年級階段目標中關于閱讀部分提到:“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所謂品味語言,是指對文章關鍵詞語、句子的細心揣摩和辨析,體會作者怎樣運用語言來傳情達意。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識別關鍵詞語、語句的能力,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品味,誦讀來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一般說來,文中反復呈現的語句在內容或主旨上起到重要作用;總起句、總結句、承上啟下句在結構或銜接過度上起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以記敘為主的文章,點明時間、地點、人物的語句值得重視,人物描寫、環境描寫、運用修辭手法的語句都值得鑒賞與品味,抒情議論句更要把握,因為其中往往蘊涵文章主旨。

  (四)感受、體味文章的感情基調

  感情基調是指作品體現出來的作者的感情傾向、感情層次和感情特點。任何作品都體現一種感情傾向,或愛,或恨,或喜,或哀……如此等等的感情色彩總是閃現在語言文字之間,閱讀時要有總體認識。感情基調和文章主旨密不可分,文章主旨決定文章感情基調。劉勰云:“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說的正是這個意思。但由于學生個體差異,對同一篇文章有不同情感體驗很正常,教師要鼓勵、賞識,允許學生各抒已見。文章感情有隱有顯,學生可從不同角度感受理解,但文章表達感情仍然有個基調。因此,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調,必然從文章本身出發。

  (五)領略文章的風格和神韻

  “傳派傳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風流。黃陳籬下休安腳,陶謝行前更出頭。”(楊萬里詩)說得不錯,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個性化創作,都有本身獨特風格和神韻。入選中學語文新教材的中外作品,是精心篩選的,大多構思縝密,情意濃厚,文辭優美,語言富有哲理,每篇文章都蘊含著不盡的“美”。如朱自清的《春》清新樸實、節奏明快,善于運用奇妙的比喻,增強語言的情味。老舍的《濟南的冬天》語言既清新樸實,又準確講究,耐人玩味,具有一種繪畫美。而梁衡的《夏感》則細致生動,富有韻致,既有書卷氣,又有陽剛味。玩味不同的語言風格,領悟各自的內在神韻,能再現美、欣賞美、體驗美和創造美。

  三、實施閱讀教學的主要策略

  按照學生身心發展和教學規律,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可采取以下策略:

  1、讀前預測,讀中驗證。《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寬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教學時引導學生從整體把握出發,整體把握文章內容。一方面注重讀前預測;一方面,要求學生在讀中驗證,同時進行閱讀反思。閱讀預測可以形成閱讀期待(“閱讀期待”是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是通過制造懸念,創設情境,激起學生體驗、探究的欲望。),有助于提高閱讀主動性、理解水平和速度。在具體方法上,最常見的就是根據文章題目預測文章內容。如教學《斑羚飛渡》,可讓學生猜測斑羚為什么要飛渡,怎樣飛渡,結果怎樣,還有別的辦法拯救這群斑羚嗎等。.學生形成閱讀期待后開始閱讀,并在閱讀中驗證反思,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整體把握。

  2、抓住文眼,回味思考。“文眼”是指文章的閃光點,即文章關鍵性字、詞、句和細節。“眼乃神光所聚”,文眼是文章藝術構思的凝聚點,也是作品景情的交融點,在結構上起著牽動制約全篇作用。閱讀教學中,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解讀文本的鑰匙。深入品讀文眼,就可以順藤摸瓜,有深度、有廣度、立體式地解讀文本。如學習《行道樹》,應讓學生在初讀時抓住文章的點睛之筆(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即文眼句;然后從文眼句入手再次閱讀,提出問題(①行道樹的事業為什么是神圣的?②行道樹的痛苦又表現在什么地方?文章是如何表現出來的?(請把這些句子找出來。)③如何理解句中的“深沉”一詞?)思考,整體把握文章,并且引出應有的感悟,結合自身體驗回味。

  3、理清線索,把握結構。一篇文章,不論其篇幅長短,也不論是寫一人一事或多人多事,都有一條貫穿文章線索,線索把全文串聯成一個整體,使文章條理化、結構化。抓住文章的線索就能把握文章整體結構,領會作品主題。譬如宗璞散文《紫藤蘿瀑布》就是以“我”的情感變化(焦慮、悲痛--寧靜、喜悅--感悟、振作)作為線索,從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吸引“我”駐足觀賞,使“我”浮想聯翩,面對紫藤蘿花的蓬勃生機,最終感悟到自己應笑對生活,投身社會建設的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其中語言、心理、性格、情感都在線索中得到淋漓盡致地表現,而且也非常明晰地凸現出文章結構。再如學習《皇帝的新裝》,可讓學生用一個字概括全文,通過篩選比較留下一個“騙”字,從而理出“騙子行騙--皇帝受騙--大臣幫騙--小孩揭騙”的脈路,提高概括能力,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更是把握了全文的結構。

  4、比較閱讀,明確異同。比讀,是一種同中求異、異中存同的思維過程,即把內容相關而又有所不同的文章聯系起來進行比較式的閱讀。有比較才有鑒別,通過比較,文章的內容、主旨、寫法就豁然開朗。在教學中還應適當對教材進行二次處理,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如教學《人生寓言》,我們先學習《落難的王子》,然后和《白兔和月亮》進行比較,我認為對現在的學生來說,理解“厄運能使性格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的深刻含義更具現實意義。

  5、緊抓要點,創意復述。復述文章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的整體理解。復述不是背誦文章,而是要求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再現文章主要情節。這種活動要求學生能夠緊抓文章要點,并創造性地演繹、復述文章的故事情節。經常練習,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會得到有效提高,同時也能更準確地整體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木蘭詩》、《心聲》等文章,因其故事性強,尤其適宜讓學生通過復述的方法來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6、另擬標題,分析比較。“另擬標題”,就是給文章重新擬定一個標題。既是另擬標題,就不能和文章原標題相仿。這就需要學生在初步閱讀、整體把握內容和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選取不同的角度,擬定新題。給文章另擬標題,并非指原標題不好,而是因為這樣做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促進學生分析比較并且深入理解文章。如教學《散步》,可提問:題目“散步”是從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確定的,你覺得這個標題好嗎?請你換一個角度為本文擬出新標題,并說說你的理由。在學生理解文意重擬標題后,引導分析比較,可糾正初次閱讀把握的某些偏差,還能使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在擬題和比較中提高。

  7、把握基調,加強誦讀。要使學生做到“整體把握”實用而簡單的辦法,就是“誦讀”。“誦讀”是讓作品本身來“教”學生,真切直接地把握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這是實現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發現的一個有效方法。教學時,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的層次,運用多樣的朗讀方式,每讀一遍就提出不同要求,由淺入深,通過誦讀解決字詞、內容、情感、主旨等主要問題,就能提高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如學習《童趣》,教師讓學生分五步誦讀:讀準字音(掌握生字)--讀出節奏(學習停頓)--讀懂內容(疏通詞句)--讀出感情(情感主旨)--熟讀成誦(積累運用)。

  總之,閱讀教學中,只有將“整體把握”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才能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善于實施整體教學,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整體把握”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語文課程標準》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年

  [2]  童慶炳主編《文學概論》 (修訂本)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5年

  [3]  高玉祥著《個性心理學概論》  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

  [4]  張樺 希堯《文章,整體把握的對象》《內蒙古教育》  2004年

  [5]  葉圣陶 劉國正《葉圣陶教育文集4》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

  [6]  課改學科培訓資料《初中語文》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編印 2003年

 

[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語文版)]相關文章:

1.語文版小學課件

2.新課改下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論文

3.語文版九下教學計劃

4.八下語文版教學計劃

5.語文版春雨的色彩課件

6.語文版木蘭詩導學案

7.語文版少年閏土說課稿

8.教師閱讀教學教案

9.整體的同義詞

10.簡歷整體模板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永久在线 | 亚洲100不卡论理片 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男男 | 日本免费性色密月AⅤ | 日本中文一二区有码在线 | 日韩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 亚洲中文字无幕码中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