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手法(魯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16-4-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鑒賞詩歌手法

【難點攻略】  

一、掌握常見類型,避免“無米之炊”

  無論是平時考試還是高考,古詩表達技巧鑒賞題都是考生失分非常嚴重的一類考題。除客觀因素外,主觀上考生相關知識的匱乏,是導致丟分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相關知識的積累和儲備工作,應是解答表達技巧鑒賞題的前提和關鍵。古詩表達技巧的類型盡管種類繁多,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某些角度給它作個大致的分類。如:

修辭

手法 常見修辭:比喻 、比擬  (擬人  、擬物)、借代、排比、夸張、對偶、反問、反語、雙關、用典  、互文、設問、頂針(多出現在曲或詞中)等,其特點和用法跟現代文學作品中的修辭大致相同。

表  達    方  式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其中重點是抒情和描寫。

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間接抒情【“景”(事、物、史)與“情”(喜、怒、哀、樂)“志”(志向、情操、愛好、愿望)】

描寫:點與面、正與側 、動與靜 、虛與實 、明與暗、樂與哀 、工筆與白描、細節描寫等

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因景生)、托物言志(感物抒懷)、諷喻(借古抒懷、借古諷今)、用典抒情

法 賦(鋪陳)比興、對比(烘托、襯托)、渲染、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因景生)、托物言志(感物抒懷)、諷喻(借古抒懷、借古諷今)、象征、抑揚、借古諷今、虛實相生、動靜結合、對比、反襯(以動襯靜、以樂景襯哀情或以哀景襯樂情)、白描(語言簡潔,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詩文句子,引用神話故事,化用歷史故事)、細節描寫、對面落筆等等

篇章

結構 疊詞、卒章顯志、重章疊句、照應、倒裝、曲筆入題開門見山、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以上分類有的有交叉現象,如 “直接抒情”是 “直抒胸臆”的另一種說法;藝術手法中的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則都屬于表達方式中的“間接抒情”。鑒賞時如果題目中沒有規定明確的鑒賞類型或角度,我們只需根據其中一種類型或站在其中的一個角度表述即可。

  根據近幾年高考命題情況我們可以發現:借景抒情、對比、烘托、反襯、虛實相生、動靜結合、借古諷今以及比喻、比擬、對偶等表達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點

二、明晰思路,規范解題步驟

提問方式:這首詩歌采用了何種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

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正確解答:這類提問,著重點是詩歌整體的藝術表現特色,主要應該從詩歌的整體構思、詩歌整體的藝術技巧方面來解答。

常見錯誤:解答這類提問時,很多學生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對詩歌某個局部的修辭手法進行闡述,這是不對的。但在闡述具體某句詩時,是可以談及修辭手法的運用的。

[答題范式]明手法(用一兩個詞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闡運用(結合詩句闡釋說明詩人運用了這種手法的依據)+析效果(此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刻畫了什么形象,或表現了什么主旨)

【敘--析--評】

【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三、細致審題,強化四個注意

1、細讀題干,注意辨析不同的說法。如“藝術手法”多側重藝術構思和創造,“寫作特色”要多從描寫方法和篇章結構來考慮;

2、鑒賞表達技巧,注意必須和具體的詩詞形象、語言和詩詞內容主旨等結合起來;

3、注意表達技巧具有多樣性,不同詩詞可能各有側重,要根據題干要求,選取具體技巧作答;

4、注意回答技巧時要具體、完善,特別是要結合詩詞的具體詩句來分析,不要僅羅列術語,搞“空對空”式的分析。

四、以課文為依托,引入“源頭活水”

  古詩的數量可謂恒河沙數,我們不可能有很多時間來對其“大面積”鑒賞,因此,精心選擇重要而又有代表性的詩歌進行重點賞析,應是我們高三古詩鑒賞備考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選擇此類詩歌的時候,不應忽視教材中那些經典性的課文詩歌,它們應該成為我們的首選對象。

  其實,古詩中一些重要的表達技巧類型在教材中幾乎都能看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為常見,其他類型也并不鮮見,如李清照《聲聲慢》中的“直抒胸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杜甫《登岳陽樓》中的“對比”(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王維《山居秋暝》中的“以動襯靜”(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姜夔《揚州慢》中的“比擬”(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李煜《虞美人》中的“比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烘托”(上片寫大江,寫江山如畫,寫豪杰,寫亂石穿空,旨在為下片寫周瑜功業),劉禹錫《石頭城》的“借古諷今”等,不一而足。鑒賞時我們可把它們作為“樣板”詩歌加以細心體會,精心揣摩。

  當然,我們還可在此基礎上再做進一步的工作--把教材中那些表達技巧相同的詩歌“鉤連”在一起鑒賞,如《石頭城》和同樣采用了“借古諷今”手法的《桂枝香金陵懷古》等篇目,《山居秋暝》和一樣采用了“動靜結合”手法的《李憑箜篌引》等篇目;也可從課文詩歌聯系到課外詩歌,如杜甫的《旅夜書懷》采用了“以樂景寫哀情”手法,而蘇軾的《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等一些課外篇目也同樣采用了這種手法,我們就可以把它們“合并同類項”--這種“鉤連”課內聯系課外、通過對同類表達技巧在不同詩歌中運用情況的分析和了解的賞析方法,可以使我們的復習工作取得“小投入”而“大產值”的效果。

  五、探究高考設題,尋求答題啟示

  古詩鑒賞表達技巧類的設題角度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小角度”設題,一類是“大角度”設題。

  1.“小角度”設題。此類設問的“切入點”較小,考查的針對性強,題干要求上明確規定了從表達技巧中的某一個具體方面鑒賞。如:

  ①2008年四川卷:這首元散曲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試作賞析。

  ②2008年江西卷:請從“虛實”關系的角度賞析這首詩。

  ③2007年全國卷Ⅰ:請從“景”和“情”的角度對這首詞作一賞析。

  ④2006年湖北卷:《暮春浐水送別》是怎樣融情于景的?請作簡要賞析。

  此類題目的考查目標非常明確,題干明確告訴考生須從“修辭方法”、“虛實”、“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鑒賞,答題時我們只要根據題干所要求的相關表達技巧知識,并結合詩歌的具體內容作出分析說明即可。

  2.“大角度”設題。此類設題往往“泛泛而談”,沒有具體的角度要求,出現在題干中的關鍵詞通常是“表現手法”、“表達效果”、“藝術手法”或“手法”等較為寬泛的概念。如:

  ①2008年上海卷:聯系全詩,賞析“雪”和“朱”的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雪”隱喻了白發。與“朱”相對,產生強烈的色彩對比。隱含著詩人對過早衰老的感嘆之情。這種悲嘆與全詩抒發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為官不快的情緒融合在一起,使詩人關于衰老的感嘆更為深沉。

  ②2007年浙江卷:請簡要賞析這三篇作品的表現手法及語言特色。

  【參考答案】⑴劉詩今昔對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體現了詠史詩的特色。⑵吳詞剪裁唐人詩句抒亡國隱痛,溫婉悲涼,凸顯婉約詞的正宗風韻。⑶趙曲以議論作結,點破興亡,明快直露,有濃郁的散曲風味。

  ③2006年江西卷:詩人采用什么手法表達作品主旨?試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全詩圍繞“交情”展開描寫,詩人采用對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將橋不復回”與“不管風波去又來”進行對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賦予“山溪渡”、“風波”象征意義,從而表達了友情恒久不變,能經得起風浪考驗的主旨。

  ④2006年福建卷:這首詩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在藝術手法上,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詩人借助對“青苔”、“紅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觀色彩,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

  此類題目較之上一類鑒賞難度要大,因未規定表達技巧的具體類型,所以答案的不確定性因素很大,答案有可能是表達技巧中的任何一種甚至幾種類型。如:①包含了比喻和對比;②包含了對比、寓情于景、用典和議論等;③包括了對比、比喻和象征;④主要是借景抒情。這種題型往往給考生的答題帶來很大的盲目性。

  考場上,導致考生古詩表達技巧鑒賞題失分的原因有很多--或答非所問,或張冠李戴;或說明不到位,或分析不透徹;或程式不規范,或要素不齊全。尤其是解答“大角度”類型的題目時,考生出現的問題相對更多,有時甚至“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即一旦表達技巧的類型答錯,往往導致后面的分析說明也“牛頭不對馬嘴”。

  要解決這些問題,平時復習注重對高考題目進行分析和探究,從中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和幫助,應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們不妨多考慮一些,多寫一些。

謹記:

表達效果是為內容服務的。詩詞中的表達技巧都是為了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務的,要圍繞表情作用來答題。

1、為形象服務。寫出形象的特點,使他(她它)生動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備。

2、為意境服務。能營造出一定的意境,從而傳達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為主題服務。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具體知識講解】

【表達技巧(I)】之表達方式 

詩詞中主要運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其中重點是抒情和描寫。

記敘: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一般用于敘事詩的表達,以高中課本中《琵琶行》和《孔雀東南飛》為代表,而律詩和絕句當中也有出現,如:杜甫的《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描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如:《孔雀東南飛》中對劉蘭芝的描寫:“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詩歌鑒賞中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

議論: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例如:秦觀的《鵲橋仙》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

抒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在詩歌鑒賞中一般表現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樂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這一般又稱之為表現手法)

描寫:點面結合、正側結合、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明暗結合、工筆細描、粗筆勾勒、樂景寫哀、哀景寫樂、詩畫結合、渲染襯托、對比烘托等。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景物描寫)

題型一:賞析表達方式

提問方式:這首詩運用了何種表達方式?

變式提問:詩人是怎樣來抒發情感的?

答案構成:首先判斷其運用了何種表達方式。對于描寫,先確定運用了何種描寫手法; 對于抒情,先確定運用了何種抒情方式。(明方式)

然后結合詩句加以具體分析。(闡運用)

最后指出這種手法的表達效果。 (析效果)

【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詩句開門見山, 直敘登上高臺后,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愴涼意境,這意境引發了詩人感時傷事的情懷,想著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獨愴然而涕下”。

2、間接抒情: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凄凄滿別情

◆作者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發出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的感嘆

②寓情于景(或物)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場景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離愁別恨。

③樂(哀)景哀(樂)情

《謝亭送別》

唐代謝諢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托物言志,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詩中三四句借蟬聲遠傳的獨特感受,道出了蘊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從而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頌和高度自信。

⑤敘事抒情:通過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的過程,抒發作者的內心感受。如“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用敘述的方式寫自己親臨抗金前線值得紀念的往事,暗示南宋人民有力量保衛自己的國家,表達抗金復國的決心。

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結情,緣情寫景。):詩人把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發感情。一般情況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盡長江天際流。”全詩沒有一字說惜別,沒有一字說傷懷,但傷懷惜別之情悠悠無盡,隨水長流,滾滾江水猶如對友人的不斷思念。唐朝李華的《春行即興》:“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花自落”“鳥空啼”,強調了春山一路山花爛漫、鳥語婉轉的佳境卻“無人”來欣賞,以樂寫哀,以鬧寫寂,寫出了詩人對時代的感慨。

⑦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

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愿望等等,屬于借古抒懷。如曹操的《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

⑧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于言外。如姜夔的《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⑨借古諷今:這是詠史詩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諭當朝。如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王安石的《桂枝香 金陵懷古》:“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⑩托物寓理:古人寫哲理詩往往不是直言其理,而是借助形象表達哲理。宋代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抒寫的是有關讀書的意義和情趣。通篇借“方塘”見意,把人的大腦比喻“方塘”,把大腦中的知識比作“天光云影”,以塘清是活水注入,比喻人們要想保持大腦有鮮活的思維,就應當不斷地從書中汲取知識。

☆【典型例題】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小齋即事    劉一止①

憐琴為弦直,愛棋因局方。未用較得失,那能記宮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萬事妨。雖此二物隨,不系有興亡。

①劉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進士。曾任監察御史等職,有記載說他曾因“忤秦檜”而被罷官。②局:指棋盤。

作者為什么要寫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發一種什么樣的情懷?)

【參考答案】作者寫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來寫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變,結果到頭來“世愈疏”、“萬事妨”,只落得小齋獨處,無關乎國家的興亡了。這些都抒發了作者對個人遭遇的感慨,對世事譏諷的情懷。

★歸納總結

從高考試題來看,抒情方式中以考查間接抒情方式為主,試題類型或指明鑒賞的角度,要求考生結合詩歌內容來分析這種抒情方式是如何體現的;或要求判斷詩歌的抒情方式是什么,并評價這樣寫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

這類命題著重點是詩歌整體的藝術表現特色,主要應該從詩歌的整體構思、詩歌整體的藝術技巧方面來解答。答題時首先要注意詩歌寫了什么景或用了什么典或該物有什么樣的特點,然后指出其用的是哪一種抒情方式,結合詩歌內容作具體分析,指明其表達效果如何,最后指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概括起來--

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么+抒什么情

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主旨情感)

【實戰演練】

1、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做答(8分)

春行即興   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答:

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6分)

端居①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3分)

答:

 

[詩歌鑒賞手法(魯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詩歌鑒賞表現手法歸納

2.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

3.詩歌鑒賞表現手法試題

4.詩歌鑒賞答的表現手法

5.高中化學選修5《鹵代烴》教案設計

6.詩歌鑒賞表現手法題型知識點歸納

7.古代詩歌散文選修教案

8.大班詩歌教案設計

9.詩歌鑒賞形象的教案

10.詩歌鑒賞:專用術語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五月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最新AV首片 | 婷婷久久丁香五月综合色 | 香蕉久久高清免费 | 亚州AV有码乱码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