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教案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的整體思路
2、理解作者的人生態度,并從中獲得人生啟示
3、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4、體會本文的寫作特點
重點難點 1、把握文章的整體思路及寫作目的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安排:2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好好的打量一下自己,今年的你和去年的你有什么不同,相信大家都很容易就發現了;這個月的你和上個月的你有何不一樣,也有些人還能發現;但是,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甚至這一秒的你和上一秒的你,兩者之間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大概就沒幾個人能說出一個所以然來了。然而,兩者確實是有不同的,只是用我們的肉眼,看不見這些細微的不同。我們之所以察覺不到,是因為時間對我們每一個人都用了一種圓滑的手段,它就叫--“漸”。回首自己的生命歷程,有一種彈指一揮間的感覺,在不知不覺中,生命漸漸流逝,我們該如何對待時間的漸變,生命的漸變?讀豐子愷的《漸》,是否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二、作者簡介:
豐子愷:原名豐潤、豐仁,號子愷。浙江桐鄉人。豐子愷先生是中國現代漫畫家、翻譯家、文學家、藝術教育家。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曾受業于李叔同(弘一法師),后游學于日本。在東京學習繪畫和音樂時,受到了畫家竹久夢二畫風影響;貒箝_始以漫畫描繪故事意境、兒童生活等。豐子愷博學多才,除了漫畫、散文、翻譯,還在美術音樂理論、書法及藝術教育等諸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豐子愷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之一,著有《子愷漫畫》、《子愷畫集》、《緣緣堂隨筆》、《率真集》、《藝術概論》、《音樂入門》、《西洋名畫巡禮》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達一百八十多部。豐子愷既長于美術音樂,又工散文。日本一位評論家曾用“鶴立雞群”來評價他的散文,比喻他在當時上海作家中的特殊地位。皈依佛教之后,他的為人,從行為到思想,都深受佛家的影響。他的散文集名為《緣緣堂隨筆》,緣緣堂是豐子愷居所的名字,從這個名字可見出他的人生取向。他一生淡泊,潔身自好,自稱占據他的心靈的,唯有“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文學創作以散文為主,他的散文多為關于藝術、兒童和人生的感懷與穎悟?煞譃槿悾海1)探究人生和自然的奧秘;(2)寫兒童情趣;(3)寫本人生活經歷和社會世態炎涼!稘u》寫于1928年,收入《緣緣堂隨筆》散文中,豐子愷先生后來又整理了一個集子命名為《靜觀人生》!稘u》這篇文章被放在“人生詠嘆”這個專題中,可知《漸》所寫的內容與人生感嘆相關聯。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在音樂、書法、繪畫和戲劇方面,都頗有造詣。從日本留學歸國后,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后剃度為僧,法號弘一。 )
三、議論性散文閱讀要求
本文是一篇議論性散文,此類散文的閱讀,注重理解、體味和推敲,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也就是要解決“寫什么”的問題;體味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文章中要表達的情、理和觀點,也就是弄清楚“為什么寫”;推敲作者的行文思路,既要知道是“怎么寫”的。最后能對作品的感情傾向作出評價,讀完作品后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要完成這些目標,必須要通讀全文,理清思路,在通讀過程中,能夠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及時進行交流。
四、課文解讀,整體感知,把握思路
。ㄒ唬 通讀課文
(二) 生字詞學習
紈绔子弟wán kù 傭工 yōng 圍爐擁衾qīn (被子) 刑笞 chī
牛犢dú 軋 gá(擁擠)
( gá )軋(結交)朋友
軋 ( yà )傾軋 (排擠)
( zhá )軋鋼
。ㄈ 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內容
1、題目解讀。“漸”有兩個讀音,可讀第一聲也可讀第四聲,讀第四聲時意思是“逐步、逐漸”,讀第一聲時意思是“浸”或“流入”。很明顯,文章中的“漸”是逐漸的意思,那么,這個“漸”在文中到底指什么?作者認為這個“漸”有什么作用?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這些問題相信在我們分析完整篇課文之后,就會得到解答。
2、剛剛通讀全文后,我們可以知道,文章圍繞“漸”分別寫了四部分的內容。(請同學概括,之后老師再作總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列舉生活中的種種現象,說明人生是由“漸”去維持的,為下文作鋪墊。
分析:
(1)如何理解“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也莫如‘漸’!敝小皥A滑”和“微妙”二詞?
“圓滑” 在這里指像圓圈一樣滑動;令我們想到人生就是像鵝卵石一樣由于歲月的不斷沖刷所造成,被沖掉了棱角,沖刷掉了自己的本質。作者用“圓滑”可以說概括了人的一生的整體變化。
“微妙”一詞的使用非常貼切。作者指出人生的變化在于“漸”字,而“漸”字的表現是無聲無息,令人毫不知覺的。而“微妙”一詞正好是這種特點表現的概括。
(2)第二句,用了排比手法,可以概說了人一生的整體變化,歷經了歲月的洗禮,逐漸改變本質。
。3)第三句中“一年一年地……一秒一秒的漸進”,形象地突出了“漸”變過程,進一步說明時間的漫漫流逝。
(4)接下來幾句都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比喻在這里有何作用?(能把抽象的事物寫得生動形象,也能讓讀者更直觀的看到“漸”的進程。)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人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是靠“漸”的助力,大自然也遵循這個神秘的原則。
分析:人生總會有一些出乎自己意料的事情發生,有時候甚至會突然得讓人措手不及,但是,到最后人也總能適應這些變衰,這就是“漸”的力量。在這一部分中,作者也是用例子來說明問題。首先舉了人的例子,再舉大自然的例子,通過這種種例子,直觀地向我們展示了“漸”這個原則。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告訴我們“漸”的作用,另外用了一個“時辰鐘”的例子來說明“漸”是造物騙人的一個手段,表明“漸”的本質就是時間。
分析:
。1)在第4自然段引用了一個“抱犢跳溝”的故事,該怎樣理解這個故事的深層含義呢?
(證明事物已漸變而人們仍不知不覺的事實,說明“人們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溝,不準停止。自己誤以為是不變的,其實每日在增加其苦勞”的道理。這種手法具體通俗,如拉家常,以淺顯的事例說明深奧的道理。使“漸”這種無形的時間變化方式,通過牛的不斷長大--這一有形的事實而變得可以把握,讓人們明白“漸”的背后所蘊含的時間概念。)
(2)“時辰鐘”其實是時間的一個代表,進一步揭開了“漸”的問題其實是時間的問題這一真相,指出人常常受“漸”的蒙騙的原因,在于人無從把握一直在流逝著的時間,不明在自己的人生歷程中所處的位置,因而難以成為明達之人。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發出呼吁:人不要為“漸”所迷惑,不要為造物主所欺騙,應“收縮無限的時間并空間于方寸的心中”,也即把握好時間的生命線,讓自己擁有“大人格”、 “大人生”。
分析:
(1)中國古詩人(白居易)說:“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比耸篱g就像生活在小小的蝸牛角中,又何必為些微的小利害爭論不休呢?人的一生就像石火一樣,火光瞬間閃過,連一絲的痕跡也沒有。
。2)英國詩人也說:“一粒沙里見世界,一朵花里見天國;手掌里盛住無限,一剎那便是永劫!币涣I匙涌梢苑从痴麄世界,一個局部可以看出全部短暫的一瞬間也可以說是永恒。 如何理解這幾句話?
人活在世上,就像局促在那小小的蝸牛殼里,空間那樣狹窄,還有什么好爭論呢?生命短暫,就像石頭相撞的那一瞬間所發出的一點火光,人生就這樣過去了。人生在世,是如此的渺小、短暫,又何必斤斤計較呢?
在生命的長河里,我們就如岸邊一樹、一草、一花,榮枯無序,花落有聲。懂得感激生命,才會曉得生命的珍貴。
(四)理解重點句子,領悟作者寫作目的。
1. 看乘火車的旅客中,常有明達的人,有的寧犧牲暫時的安樂而讓其坐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暫時的美譽);有的見眾人爭先下車,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軋,總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會”或“世界”的大火車的“人生”的長期的旅客中,就少有這樣的明達之人。(你如何理解這一段話?)
明確:“乘火車的旅客”這一比喻揭示了人生態度,在短時間內,人們也許能做到明達,謙讓,平和,不計較得失;但時間久長,就很少有人能做到。
附板書加強理解:
乘真正火車 短時間 明達 多
乘人生火車 長時間 明達 少
2、“我覺得百年的壽命,定得太長。象現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們搭船乘車的期間的壽命,也許在人類社會上可減少許多兇險殘慘的爭斗,而與火車中一樣的謙讓,和平,也未可知!
分析:影響,認為缺少謙讓、和平,與兇險殘慘的爭斗的原因是由于人們壽命意識“定得太長”。 意這種看法嗎?
3然人類中也有幾個能勝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壽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這里的“大人格”,“大人生”指什么人?)
明確:對社會有所助益、明達,謙讓,平和,不計個人得失。對社會、對人生有所助益、不計個人得失,追求一種超越的心態,執著追求人生的意義。
4、在文中指什么?作者認為“漸”有什么作用?
文章中的“漸”是一個關于時間推移、事物變化的程度的修飾詞,意謂“漸漸”。作者認為事物的變化是在“漸漸”的過程中發生的, “猶如從斜度極緩的長遠的山坡上走下來,使人不察其遞降的痕跡,不見其各階段的境界,而似乎覺得常在同樣的地位,恒久不變……” 。
“漸”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極微極緩的方法來隱蔽時間的過去與事物的變遷的痕跡”。
5、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喚醒人們的時間意識,激勵人們要把握好時間,把握好人生。 做一個有“大人格”、 “大人生”的人。
五、作者用怎樣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講明白?
舉例論證、比喻論證
舉了一些非常貼近現實生活的例子來分析人生的發展變化是在不知不覺中微妙進行的!熬薷蛔拥堋钡淖兓、晝夜季節的變化、兒女的成長、植物的花開、抱犢過溝等。把看不見的人生變化比喻成人們熟悉的走路,音樂符號、時鐘等,說理形象而到位。
六、寫作特點
1、 善于從日常生活的瑣事中感悟生命的真諦。
2、 語言平易樸實,分析道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七、思考討論
1、說:“然人類中也有幾個能勝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壽命的人。”結合課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可以找出一兩個你熟悉的歷史人物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2、你是否感到“漸”對你的影響,這影響是好是壞?你今后該如何把握你的生命?
3、你認為應該怎樣做才能不被“漸”所迷不被“漸”所欺,做到具有大人格和大人生的人?(請結合課文和自身經歷來談談你的看法)。
八 課堂小結:
同學們經過認真討論,思考了人生,認識了自我,也發表了精彩見解。但是我們對人生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說的層面上,我們要努力地去實踐人生。歷史上任何一個取得成就的人都不是只說不做的懶漢,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到的,所悟到的,所收獲到的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文中布萊克說:“一粒沙里見世界,《漸》就猶如一粒沙,卻讓我們見著了真的人生,它留給我們的思考應該還有很多,所以老師布置的作業就是讓同學們繼續去感悟《漸》,進一步豐盈我們的人生。
教材分析:
《漸》是豐子愷的一篇富有哲理性的議論散文,文章以自我的情感體驗和觀察為基礎,抒寫個人的見解和主張,作者觀點非常獨到、深刻,表達含蓄。它通過對人的生命歷程中漸變規律的描述和分析,揭示時間的隱秘性和欺騙性,告誡世人要珍惜時間,把握漸變,堅持做一個明達、謙讓、平和的人,呼吁社會的謙讓與和平。文章不僅從哲理深思方面給學生以啟迪,更從處世做學問方面給學生以點睛。因此把握作者寫作目的,并從中獲得的人生啟示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文章在寫法上鋪得開,挖得深,橫向鋪陳,聯想豐富,縱向挖掘,深刻厚實。結構上看似筆隨興致,仔細分析,卻可見處處關聯。文章談論的話題不離“人生”:時間的漸進中,人的不知不覺的漸變;文章中所舉的事例都是集中于一個事物--不自覺變化而真正發生漸變的“人”本身。
文章在內容上雖然是以日常生活中事物--“漸變”為寫作對象,但作者的感情、寄寓的哲理較隱晦,學生較難理解,而作者對于所要表達的主題點到即止,并不贅言,加之舉了一些寓言性的事例,增加了學生閱讀和理解的難度。因此教學中我先講述一個與漸有關有趣實驗,引導學生從文章中找出漸變事例:小孩-老人,“紈绔子弟”-“偷兒”,季節轉變……通過這些實實在在的現象,讓學生對漸先有感性認識。但由于本課哲理性蘊涵較深,學生可能無法順利的挖掘出作者的寫作目的,因此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后半部分,關鍵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所說:“試看乘火車的旅客中,……就少有這樣的明達之人!崩斫庾髡咚潛P的“大人格”,“大人生”。由這些事例的寓意歸納出文章的寫作目的。另外新課標語文強調學有所悟,但更注重學有所獲和學以致用,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提升自我。因此在教學最后我巧設討論題,讓學生通過討論暢所欲言,把所學到的,所悟到的,所收獲到的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充分體現了新課標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漸教案中國現當代散文鑒賞(語文版高二選修備課資料)]相關文章:
2.集體備課教案
4.高二語文《談中國詩》教案
5.影視鑒賞教案
10.高二歷史備課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