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其二) 教案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全詞上闋由情而景,下闋由景而情結構的藝術效果。
2、體會這首詞抒發游子不能返鄉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二、教學過程
1、導語設計:思江南,憶江南,望江南。江南好,小橋流水;江南好,笙歌管弦;江南好,文人風流;江南好,煙雨稠稠。“人人盡說江南好”,不知身處江南的游子又有怎樣的感受?
2、作者介紹
韋莊(約公元836年一公元910年),字端己。五代前蜀詩人、詞人。長安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韋應物四世孫。廣明二年(公元881年)在長安應舉,適值黃巢起義軍占領長安,未能脫走。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春,逃至洛陽。后流落江南。乾寧元年(公元894年)再試及第,任校書郎。四年奉詔隨諫議大夫李詢入蜀宣諭。光化三年(公元900年)除左補闕。天復元年(公元901年)為西蜀王建掌書記。天桔四年(公元907年),勸王建稱帝建前蜀,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終于蜀,謚文靖。曾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后人又稱“韋浣花”。詩多憂時傷亂之作,懷古感舊,緣情而發。其詞尤具特色,內容雖不外男女歡愛、離愁別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亂離、思鄉懷舊之感,感情真摯,筆調清新,能運密入疏,寓濃于淡,多用白描手法,是“花間詞人”中的代表作家。
韋莊的《菩薩蠻》詞,共有五首,前后呼應,一氣流轉,是在章法結構方面極有次第的一組作品。與其他詞人隨意為某一曲調填寫許多首歌詞的情形,頗有不同。韋莊曾多年流寓江南,即江浙一帶,這五首《菩薩蠻》為韋莊晚年寓蜀回憶舊游之作。課文節選的是第二首。
3、朗讀全詞,體味情感。
根據教師示范及指導,學生了解詩歌內容,設想情境畫面。
4、鑒賞
(1)、構設MTV畫面(包括背景畫面及人物活動)
[設計說明]:學生在感知詩歌內容后,描繪出腦海中浮現的畫面,并將其整合成一組MTV場景。
制作MTV背景,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對詩歌中意象的理解、結合想象,重建詩歌意境;MTV中人物活動的制作,可以反映出學生所體會的詩歌蘊涵的思想感情。
(2)、對詞中“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如何理解。
(3)、比較閱讀并思考:
白居易《憶江南》詞三首,與本詞都言江南好,他們各自認為,江南好在哪里?白詞與韋莊此詞二者同寫江南好,各有何用意?
5、背誦詩歌
[《菩薩蠻》(其二)教案(人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7.蟬的教案設計
8.閣夜教案設計
9.《草》教案設計
10.寫作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