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品味語言
感受春意
重點目標:品味語言
教學過程:
1、導入:著名散文家張曉風在文章中這樣寫到:“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從綠意內斂的山頭,一把雪再也撐不住了,噗嗤的一聲,將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從云端唱到山麓,從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籬落,唱入一只小鴨的黃蹼,唱入軟溶溶的春泥--軟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那樣嬌,那樣敏感,卻又那樣混沌無涯。一聲雷,可以無端地惹哭滿天的云,一陣杜鵑啼,可以斗急了一城的杜鵑花。一陣風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則則白茫茫、虛漂漂、說也說不清、聽也聽不清的飛絮,每一絲飛絮都是一株柳的分號。”春天在作家的筆下這樣新鮮這樣性急這樣嬌嫩,那么,詩人穆旦又是怎樣關照春天的呢?
2、閱讀背景介紹: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錚,原籍浙江海寧,生于天津。在40年代,穆旦與鄭敏、杜運燮等青年詩人形成一個引人矚目的詩人群(后人稱之為“九葉詩派”)。為糾正抗戰以來形成的直白淺露的詩歌創作傾向,他們力圖用豐富的詩歌意象來暗示、象征自己在黑暗現實中感受到的憂憤和痛苦,追求知性和感性的結合,使思想知覺化、感覺化,穆旦是此詩派成就最突出的詩人。他在20世紀末出版的詩歌史著作中獲得了廣泛的好評。他的作品收入《穆旦詩全集》。
《春》一詩共有兩節。第一節寫滿園春色的美麗,第二節抒寫詩人在20歲(生命的春天)時所深味的青春沖動帶來的歡欣和痛苦。詩人用跳躍性很強的意象傳達凝重的情緒,從而形成一種奇特的詩風。
2、問題導讀: ⑴朗讀詩歌,尋找詩歌中那些比較富有詩情的詞語并加以品味。
過程略。
⑵這首詩在用詞上表現出什么特點?試分析。
用詞的分類:
綠色 火焰 花朵 暖風 歡樂 藍天 鳥 歌 美麗 新的組合
第一組詞富有鮮亮的色彩感,溫暖的感受,歡欣的心情。
搖曳 渴求 擁抱 反抗 伸 推開 點燃
第二組詞富有動感,力度很強,富有斗爭精神表現出對外產生的一種熱烈的探求的味道。
煩惱 欲望 謎 蠱惑 緊閉的肉體 泥土 卷曲 無處歸依 赤裸 痛苦
第三組詞語色調灰暗,感覺凝重,動作內斂,情感迷惘痛苦。
⑶這首詩揭示了春的什么特征?
參考答案:這首詩揭示的春天有雙重含義,一是自然的春天,一是生命的春天;春天是醒來,是誕生和新生,是飛揚的歌聲和敞開的歡樂,是燃燒、分散、反抗也是散亂后新的組合和新生;春天也是欲望與沉迷的誘惑,是沉滯的泥土與緊閉的肉體;是對生命中的新生和強力沖動的迷戀與等待。
3、 課堂拓展,閱讀穆旦的《冬》,寫出讀后感。
附 冬
1
我愛在淡淡的太陽短命的日子,
臨窗把喜愛的工作靜靜做完;
才到下午四點,便又冷又昏黃,
我將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嚴酷的冬天。
我愛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獨自憑吊已埋葬的火熱一年,
看著冰凍的小河還在冰下面流,
不只低語著什么,只是聽不見。
呵,生命也跳動在嚴酷的冬天。
我愛在冬晚圍著溫暖的爐火,
和兩三昔日的好友會心閑談,
聽著北風吹得門窗沙沙地響,
而我們回憶著快樂無憂的往年。
人生的樂趣也在嚴酷的冬天。
我愛在雪花飄飛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親人珍念,
當茫茫白雪鋪下遺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激流溢于心田,
來溫暖人生的這嚴酷的冬天。
[《春》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