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小說中的豆子情結(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7-12-2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興化楚水實驗學校 張正紅

從小生活在農村,每每讀到文章中有關“豆子”的文字,總感到親切。我覺得農作物中“豆子”似乎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其外形飽滿碩大,長相既有泥土氣的樸質,又富有返璞歸真般的詩意。而且豆子擁有“根瘤菌”,無需施肥,成本不大,勞動量適中,似乎很適合文人雅士閑時擺弄出一點情趣。故歸隱之士大多愛在鄉野間種幾畦豆,來表明自己歸隱和躬耕的決心。故陶淵明有詩云“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三字經》中有“稻粱菽,麥黍稷,此六谷”的句子,其中“菽”便是豆子的雅號,這又為“豆子”在傳統農作物中正了名分。因而,“豆子”因其獨特的鄉土氣質,似乎成了鄉村的代名詞。

魯迅是早期鄉土文學的創始人和代表作家,他的《故鄉》便是現代文學中最早的鄉土小說,其中就不乏描寫“豆子”的情節。綜觀魯迅寫農村鄉鎮生活的小說,其中有很多作品都有與“豆子”有關的情節。魯迅先生的“豆子情結”,實際上就是他的“鄉土情結”,對農村、農民命運的思考和關注,成了他作品的主旋律之一。下面我嘗試將中學課本中魯迅先生的小說中“豆子”情節擷取出來,探尋先生的樸素的“豆子情結”。

一、“豆子”見證了“我”與閏土的交往,是我們純樸友誼的象征,也是農民樸實敦厚形象的寫照。

《故鄉》中寫“我”二十年后重回故鄉搬家,童年的好友閏土來訪,有這么一段描寫:

……他遲疑了一回,終于就了坐。將長煙管靠子桌旁,遞過紙包說:“冬天沒有什么東西了。這一點干青豆到是自家曬在那里的,請老爺……”

文中閏土欲言又止,“一點干青豆”確乎“禮”太薄了些,可對于家境十分窘迫的閏土來說,這“一點干青豆”許是留了來年要做種的,不到過年、不待上親是絕不會拿出的,這“禮”委實又是“重” 的,是閏土發自內心地對昔時好友的真誠,也是對作為“老爺”的我的尊敬。多么純真的友誼,多么樸實的情感,多么敦厚而又卑微的“閏土”。這“一點干青豆”是今天商品社會中的極品厚禮諸如“中華煙”“五糧液”之類所無法比擬的,卻在小說中閃爍著閏土人性的“真誠”之光。

二、“豆子”散發著清新的鄉野氣息,詮釋著平橋村淳樸好客的民風以及和諧親密的人際關系,象征著農村小朋友的淳樸、無私和憨厚。

小說中寫景有兩處寫“豆子”: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汽中撲面的吹來。

……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

江南水鄉農村風光的清新便也在“豆子”的香氣中彌漫,字里行間莫不滲透著對農村風光的熱愛,而且“豆子”香氣的誘惑也為后文的情節埋下伏筆。

歸航途中重點寫“偷豆”。桂生說“羅漢豆正旺相,柴火又現成”,偷豆便成了順理成章的事,似乎不偷也不行。阿發一句“且慢,讓我來看一看罷”,來回摸了一遍才作出判斷:“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多么地公正、無私,其憨厚淳樸之態躍然紙上。摘豆、剝豆、煮豆、吃豆,商討對策,以及后面“六一公公”送豆,所有這一切都流淌著樸素的感情,以至“我”至今還在懷念“我實在再也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其實“我”所掛念的“羅漢豆”,寄托的是“我”對平橋村的孩子、老人那種樸實真摯的感情,他們勞動的本領、辦事的能力,農村特有的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和諧關系便成為我永遠的向往。

三、“豆子”抬高了孔乙己的身份,幫助他在短衣幫面前找回一點尊嚴;“豆子”彰顯了他在孩子面前的善良和迂腐的性格。

小說《孔乙己》中,孔乙己一出場便引來眾人的取笑,如何應對?小說中有了如此生動的一筆:

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看似閑閑的一筆,實是對短衣幫的有力回擊:我雖不能像長衫主顧“踱”到包間里要酒要菜,慢慢坐喝,但“一碟茴香豆”的下酒菜也是你們難以望其項背的,經濟、物質的支持似乎挺直了他的脊梁,贏回了一點自尊。這種心理大有“笑貧不笑娼”的意味,可見其迂腐、自欺欺人到何種地步!

第二處情節便是笑聲引來了孩子,孔乙己給孩子們分食茴香豆,其善良的本性可見一斑。當孩子“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慌了的孔乙己用手罩著碟子說了兩句話:

“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借助“茴香豆”的道具將孔乙己的憨態渲染得淋漓盡致,其和孩子分享“茴香豆”的短暫快樂更突出他處境的凄涼。(順便說兩句,因了先生的小說,“茴香豆”成了紹興的一道招牌菜,南來北往的游客去紹興,很多都是奔了“咸亨酒店”的茴香豆而去,我也未能免俗,04年到浙江旅游也繞道紹興去店里撮了幾顆茴香豆。)

四、“豆子”成了阿毛慘劇發生時的物證,成了祥林嫂悲劇命運的象征。

小說《祝福》中也有與“豆”有關的情節。祥林嫂逢人便講她日夜不忘的故事,“阿毛剝毛豆被狼吃了”成了她一生的重大轉折,成了她揮之不去的一生的最大傷痛。重嫁賀老六本不情愿,而且賀老大年紀輕輕死在傷寒上,但這一切并沒有斷了她的希望。兒子阿毛成了祥林嫂生活的全部意義,聽話的阿毛已能幫媽媽剝毛豆,這給祥林嫂的心理帶來了莫大的慰藉,可就在這時,阿毛被狼叼走了,“只見豆撒了一地”,慘劇發生時只有“豆子”與他為伴,本來表現阿毛懂事能干的豆子,卻成了恐怖一幕的唯一“物證”。從此祥林嫂的命運便如這撒得一地的豆子一樣無從拾掇,其走向死亡成了必然,這“撒得一地的豆子”便也成了她悲慘命運的象征。

綜上所述,魯迅先生在小說中對“豆子”情有獨鐘,除了寄寓了他對農村、農民命運的思考關注之外,“豆子”也成了他演繹小說、推動情節發展的巧妙道具,“豆子”使他的作品充滿了鄉土氣息,這一切都彰顯了他“豆子”般樸素的人文情懷,早在上世紀20年代,便用“豆子”一類的情節和思想開創了鄉土文學的先河,也使他成了農民、農村、農業命運的最早關注者。

作者郵箱: csjszzh@yeah.net

[魯迅小說中的豆子情結(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數豆子教學課件

2.豆子的觀察日記

3.關于泡豆子日記

4.種豆子日記四則

5.隨筆:我的中秋情結

6.剝豆子有感生活隨筆

7.小豆子的旅行課件

8.泡豆子觀察日記大全

9.豆子發芽觀察日記

10.泡豆子觀察日記8則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国产九九九热视频 |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一二三区 | 视频一区二视频一区二区 | 婷婷在线免费视频 | 午夜性爱大全在线视频播放 | 中文字幕高潮激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