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北江中學
內容:〔美〕奧爾多利奧波德《象山那樣思考》
教學主題:良知與呼喚-- 一個作家的生態憂患意識。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流程:
1.創設教學氛圍
教師:不知道有沒有同學看過黃河?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希望大家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短片,是有關于黃河的。一位記者問一位在黃河壺口瀑布寫生的畫家,面對黃河有什么感受時,這位畫家說:“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象征。”這話沒錯。然而我望著濁浪滔天的黃河卻是另一番心境。要知道,黃河每年要卷走上億噸泥沙,這些泥沙可是能長莊稼的地表土呀。水土流失使得黃土高原地區日益貧瘠,到處是千溝萬壑的荒涼景象。所以,一位作家曾感慨地說,這哪里是泥沙,這是中華民族的血液呀!同樣的現象還有:我國每年沙漠化土地3500多平方公里,我國每年損失的森林面積相當于一個小興安嶺。
我們有理由為祖國取得的建設成就感到驕傲自豪,但我們更應該有一種沉重的責任感,一種深重的憂患意識--對自然、對我們的家園。那么,有誰會與我們的心一起呼吸,有誰會在人類取得巨大物質進步的同時對環境遭到的破壞抱有相當的警覺?
這個人就是奧爾多利奧波德,他是美國作家、生物學家。他曾經寫過一本書《沙鄉年鑒》,這本書被稱為“綠色圣經”。今天我們將要學習他的一篇散文《象山那樣思考》。讓我們一起感受這位生物學家的憂思與良知。
2.初讀,歸納主題。
﹝1﹞這是一篇哲理散文,課前我已請大家讀了一遍。現在請大家想一想:這是一篇什么樣的哲理散文?快速瀏覽一下課文,用一句話簡明扼要地歸納作品的主旨。采用這樣的句式--“這是一篇……的哲理散文。”
﹝2﹞自由發言。
﹝3﹞剛才幾位同學的發言見仁見智,各有千秋,但實際上表達了同一個主題:生態平衡、生態保護。如果從作家的角度著眼,我們可以把這篇作品的主旨歸納為“這是一篇表現了作家強烈的生態憂患意識的哲理散文”。
﹝4﹞我想,如果我們以此為主題,可能會觸摸到作家高尚的靈魂。以下,我們將分成三個小專題來考察這一核心問題。
3.第一個小專題:哀嗥的狼
①齊讀第四段。
②這段對狼的描寫讓我們感動嗎?為了加深這種感動,老師再給大家提供一則材料,也是關于狼的。
兩位獵人在森林里遇到兩只狼正在撕咬著一只鹿,卻不把肉吃下去。獵人朝母狼叩響了扳機。就在這一瞬間,公狼卻如同閃電般擋在了母狼面前,臨死之前,還使勁地朝后山望了一眼。母狼則銜起一塊鹿肉向山后猛跑。獵人又射出了一顆子彈,母狼倒地了,但當獵人即將趕到時,受傷的狼居然又站了起來,銜起肉向前飛奔。獵人沿著血跡趕到后山,驚訝了:一個干凈的山洞里,四只小狼正津津有味地吃著那塊鹿肉,而那只肚子被打穿的母狼則靜靜地躺在那里,它已經死了。
③教師:這兩則有關狼的故事讓我們感動嗎?談談理由。
④小組討論;自由發言。
⑤教師總結:是狼的溫情、愛情感動了我們。野獸就沒有情感?非也。實際上,在所有的群體之中,愛幾乎是一種本能。這兩只狼都是為了自己的幼崽犧牲了自己的生命的,這種犧牲同樣使它的生命顯得崇高,同樣值得我們敬重。
⑥讓我們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所有的生命之中,難道只有人的生命才有尊嚴嗎?為什么?
動物也是有它的生命的尊嚴的。因為一切生命從其本源意義上來講都是源于自然,都是平等的,都應該受到有尊嚴的對待。但是人類往往自詡為萬物的主宰,對自然界的一切尤其是動物痛下殺手。其實人類忘了,我們原本也是自然的一分子。任何對生命的漠視甚至虐殺都是對生命的褻瀆,是不道德的,甚至是犯罪的。那么我們究竟如何對待生命?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推出一個結論:敬畏生命。只有對一切生命充滿了敬畏,我們的良知才能得以恢復,我們的心靈才能真正地高尚起來。
我們敬畏生命,尤其是動物的生命,因為生命是平等的,都有它的生存的尊嚴。所以,狼嚎之中便有了第一層含義:生命意義--敬畏生命。
生命哲學在西方有一個源遠流長的歷史。從狄爾泰到伯格森到史懷澤。這里,我們用法國哲學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史懷澤的一段話來結束這一小專題。他說:善的本質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生命達到其最高的發展;惡的本質是,毀滅生命,損害生命,阻礙生命的發展。
那么,人類將怎樣在善與惡之間選擇?相信每個人都會給出自己的答案。
4.鑒賞第二個小專題:當狼消失時……
①教師:閱讀7、9兩個自然段。用線路圖標明:當狼消失時,會給人類帶來什么。
注意:a.需要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對相關小項進行組合。
b.這些小項:狼;鹿;山林;泥石流;家園(廢失);牛;草場;沙塵暴
c.重組之后是五個模塊。
②教師:從上圖可以看出,當狼群消失時,等待人類的將是怎樣的一種前景!在上一個小專題中,我們談到狼嗥具有生命意義,讓我們學會尊重生命,那么,此專題我們敬畏狼,又因為什么?
③學生思考,討論,自由發言。
④教師總結:狼是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失去了它,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將被打破,人類生存的環境將不可避免地陷入惡化。所以,我們敬畏狼,還因為它具有--生態意義,可以避免生態失衡。
從某種意義上說,動物與人的生命是息息相關的,當地球上所有的動物都消失時,人還能孤獨地生存于這個星球上嗎?
4.鑒賞第三個小專題:在發展中反思
①教師:接下來,讓我們把目光拉回到人類自身,讓我們思考自己,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思考人類的發展及命運。所以,我們的第三個小專題是--在發展中反思。
人類需不需要發展?當然需要。發展是一個人的權利,是一個民族的權利,是一個國家的權利。問題是怎樣發展,采用什么樣的方式發展。我們來研讀最后一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②要求學生齊讀最后一段。(時間如不多,則不讀)
③為了更好地理解本段,教師提供一段背景材料。
此文寫于上個世紀60年代。二戰之后,工業革命迅猛發展,它給人類帶來了極為豐裕的物質生活,但與此同時,人們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人類生存的環境。過高的物質追求,不斷地大自然索取,以及錯誤的生態觀念,使我們的地球變得滿目瘡痍。森林植被驟減,水土流失嚴重,工業三廢污染,再加上濫捕濫殺濫伐,種種不當行為嚴重地破壞了生態平衡,使得人類生存的地球面臨日益荒原化的危險。
④思考:a.人類發展的目的是什么?
是為了安全、繁榮、舒適、長壽和平靜。這里既是個人發展的目的,也包含了國家的、民族的、人類的。
b.假如我們的發展僅僅是為了“這一代的和平”會帶來什么結果?如何理解?
用原文的話回答就是:“長遠的危險”。
人類如果僅僅從眼前利益出發,對自然進行掠奪式的開發,不注重維護生態平衡,靠犧牲生態環境來謀求一時的繁榮和幸福,這種發展將會帶來長遠的發展危機。
c.所以,我們應該有一種什么樣的發展觀?
著眼長遠,尊重自然,維護生態平衡,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應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文章的標題是《向山那樣思考》。這也正是大山的思考。
⑤從全文來看,人類只有具有生命意識、生態意識和正確的發展意識,才可能創造一個美好的家園。這也是英國作家梭羅的名言--“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的含義。
5.作為全文的結束,教師朗誦一首小詩--《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教師抒發感言:我們當然不希望人類面臨這樣的困境,我們希望如海子所說:
我只愿(我們的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板書設計
哀嚎的狼 -- 生命意義 敬畏生命
當狼消失時 -- 生態意義 維護平衡 象山那樣思考
在發展中反思-- 發展意義 著眼長遠
附錄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靜無語,屏住呼吸
野獸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繼續鋪路
魚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洶涌的波濤是枉然的呻吟
魚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繼續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變得更加熱鬧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建造公園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變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繼續相信未來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靜靜地涌淌淚水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無知地繼續歌唱
[像山那樣思考(蘇教版高一必修教學案例)]相關文章:
3.
10.高一必修五數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