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知識經濟與信息時代的到來,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學校德育工作面臨著新的考驗。我們學校緊跟時代步伐,抓住現代中學生的新特點,堅持實施“四三”育人工程,即堅持“四個融合”、關注“三種文化”、辦好“三個陣地”,積極探索德育工作新的途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明顯的成績。
一、堅持“四個融合”,讓學生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接受德育的熏陶漸染
1.堅持德育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育人功能。我們注重教材中的知識點、能力點與德育點的融合,在教學過程中我校各科教師根據學生的思想狀況,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幫助學生明辯是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語文特級教師傅新華在講魯迅的《拿來主義》一文時,以“現代化、改革開放與傳統文化”為主題,讓學生開了一個辯論會,學生們通過論辯,深刻認識到三者的統一和諧的重要性;化學特級教師馬志超在引導學生進行化學實驗時,指導學生如何識別偽科學;體育特級教師陳國華堅持在體育課中鍛煉學生的韌性,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總之,文科教師能利用教材所蘊含的思想精華、情感魄力及其育人功能,而理科教師則通過原理分析、演示實驗,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2.堅持德育與學生關注的當代熱點問題有機融合,使德育工作與時代、與學生更加貼近。教師們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一些反映社會上好人好事的報告文學,如地理教師在講授地球環境資源時,給學生介紹了中國南極科考隊不畏艱險的事跡,使學生深受鼓舞。學生對社會上發生的熱點事件很感興趣,教師們就組織學生對諸如2001年出現的中國申奧成功、中國足球沖出亞洲、美國911恐怖事件、上海亞太經貿高峰會議等熱點問題,進行了討論。2001年11月10日中國成功加入世貿,學校組織學生收聽收看大會實況,并組織學生談看法、談打算,鼓勵學生刻苦學習,迎接挑戰。讓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熱點,既體現時代脈博,豐富了課堂內容,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興奮點,又貼近學生生活,實現了德育目標。
3.堅持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融合,把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與健全的人格放在重要位置。現代中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發生了很大變化,強化心理保健十分重要。學校針對學生心理實際,做到了“三個優化”:一是優化心理輔導。如采取知識講座、情境模擬、角色扮演、作品交流、小組討論等方式進行輔導,開設心理健康知識講座,請專家進行講解剖析。學校還設立了心理信箱,成立了心理咨詢室,配備了心理咨詢教師;二是優化師生的情感交流;三是優化活動過程的正向遷移。學校積極動員和組織學生參加生動活潑的各種活動,有意通過各種競賽活動培養學生積極、奮發、不甘落后的心理,通過班會、參觀、訪問,向學生宣傳各行各業優勝劣汰、競爭上崗的典型事例,激發競爭意識,培養頑強拼搏、積極向上的精神。為了讓所有學生都有進步,學校努力為每一個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設立特長班,期末還特別評選各方面有進步、有特長的學生。這些活動滿足了學生顯示才能的需要,又促進了學生身心和諧發展。
4.堅持德育與環境教育的有機融合,培養青少年自覺保護環境的良好行為。環境意識是21世紀公民不可少的素質。學校十分重視環境道德教育,在醒目處插上名人名言,宣傳櫥窗展示“十佳”學生照片及事跡,讓學生處處感受到育人氛圍。設立衛生監督崗,做一次環保衛士等活動,讓學生親手裝點校園,美化周圍環境,使人與自然環境達到高度和諧。校園環境的設計布置與德育活動相配套,形成了育人的整體氛圍,學生置身于幽靜的校園環境與身心都得到熏陶。學校被評為“全省綠化先進學校”和“全省園林式學校”。我們特別注重將環境道德教育與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相結合。實行24小時封閉管理,堅持開展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與評比,實施量化評分,特別是把保持清潔衛生、保護花草樹木、不隨地吐痰、不亂扔亂倒、節約糧食和水電等當作日常行為規范的重要考核內容,每日一公布,每月一小結,每學期一授獎,并與班主任津貼掛鉤。學校充分利用升旗儀式、學生大會、廣播、班會、黑板報等開展系統的環境教育活動;指導學生合理消費,珍惜糧食,養成勤勞節儉、自尊自愛、量入為出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舉辦“向陋習告別,與文明握手”的樹新形象誓師等活動,使學生愛護環境的自覺性大大提高,行為習慣日益文明。
二、關注“三種文化”,把學生的休閑時空變成豐富多彩的德育載體
1.關注校園文化,狠抓“三化”,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氛圍中陶冶情操。學校大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圖書閱覽室、練功房、體育運動場等活動場地,園林式的校園,都成為育人的場所。我們堅持做到社團活動經常化、課外作業活動化和“三周一會”制度化。先后成立了無名草文學社,蘭亭書畫社,舞蹈隊、器樂隊等,每年定期出版的裝幀精美的《無名草》社刊;學校每年都要組織讀書周、藝術匯報周、科技小發明周,舉辦一次運動會。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生活,陶冶了學生的思想情操。
2.關注網絡文化,注重“三導”,將德育工作的新視點投向網絡世界。近年來,因特網的發展給我們的德育工作既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學校采取“三導”的應對措施:一是技術指導。電腦教師指導學生正確運用網絡技術,慎交網友,提高辨別力,抵制不良信息;二是活動引導。學校組織網絡道德與法規講座,網絡信息知識競賽,對學生進行上網道德規范教育;三是心理疏導。學校教育學生認識網絡世界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必須立足于現實生活,同時,引導他們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由于我們對網絡時代出現的德育現象早作防備,因勢利導,目前還沒有學生出現嚴重的網絡德育問題。
3.關注社區文化,控制“三時”,把德育工作向社區延伸。學校把握住三個教育時機:一是開學時,學校與軍民共建單位----市舟橋團,聯合開展國防教育和軍訓,邀請老教師進行校史校情教育,邀請司法干部進行法制講座等,教育學生熱愛集體,遵紀守法,勤奮學習;二是團隊活動時,學校團委、學生會定期組織到岳口健康村和金天公司參觀訪問,組織團員青年上街義務打掃衛生,到福利院為孤寡老人義務服務;三是放假時,學校組織學生以社區為單位成立義務禁賭小組、普法教育小組、扶貧幫困小組、科技攻關小組,幫助父母鄰居知法守法、科技致富,將文明的種子播撒到千家萬戶。
三、辦好“三個陣地”,讓學生思想道德不斷升華
高中學生處于心理、生理發展的轉折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個人思想品質形成的重要階段。成立中學生業余黨校、業余團校和青年學理論小組,就是把握好這個時機,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輿論導向、從政治上關心他們成長的最好形式,是培養學生骨干和積極分子的最佳陣地。“二校一組”以強化共產主義理想道德教育為主線,著重對學員進行黨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教育,幫助他們端正正確的人生航向。我們還請知名人士作報告,如請中科院院士、原華工大校長楊叔子作題為《崇高的理想》的專題演講,在學員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開辟各種基地,為“二校一組”學員提供鍛煉與考驗的機會。如設立學雷鋒示范崗、衛生監督崗、編刊辦報、主持校園廣播、鼓勵他們競選學生干部等,并深入社會實踐基地、傳統教育基地,廣泛開展實踐活動。我們建立了在黨委領導下,由校團委選苗推優、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協助黨員教師培養教育、黨支部負責考察、黨委最后核定的運行機制,嚴格程序,積極發展優秀學員入黨。
“二校一組”的開辦,影響、帶動和教育了一大批青年學生,堅定了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信念。全校以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為榜樣,形成了良好的政治空間和正確的輿論導向。現在扶貧濟困、樂善好施成為校園新時尚。黨員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和團員青年帶頭關心家庭困難和有殘疾的學生,帶頭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近兩年全校師生向“希望工程”捐款8000余元;在第十個“助殘日”向市聾啞學校捐款3000余元;向受災地區和貧困家庭捐款累計達36000余元;在四月份“持綠色希望工程卡,建荊楚青年世紀林”“保護母親河”主題活動中,共捐款15000余元。節約一分零花錢,伸出一雙溫暖手,多為他人做善事,已成為我校學生崇高的一種美德。一批批優秀學生參加了“二校一組”的學習。三年來,共有900多名學生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通過嚴格考察,我們吸收了21名學生黨員。積極培養高中學生入黨,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總之,由于我們的德育工作堅持做到以人為本,與時俱進,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使德育工作真正抓出了特色,收到了實效。學校連續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和“最佳文明單位”,連續被評為省級“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和“依法治理十佳基層單位”,學校“青年學理論小組”被評為全省青年學理論示范小組;三年來有100多名學生被評為省市三好學生或優秀學生干部。團結互助,勤奮學習,已成為校園的主旋律,僅去年就有10位同學將拾到的現金共計3000多元交給了學校。良好的德育工作推動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兩年來在全省高中英語競賽中有9人次獲獎,物理競賽有6人次獲獎,化學競賽有18人次獲獎;在國家和省級美術作品競賽中有98人次獲獎,在全省校園歌手擂臺賽中有7人次獲獎;全省高中生女子籃球賽,學校代表隊以優異的成績奪得第三名,并以優良的作風獲得了體育道德風尚獎。
張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