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兩首:氓、采薇(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學案例)

發布時間:2016-3-2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詩經》的基本常識,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點。

2.能夠掌握四言詩的誦讀節拍。

3.學習《氓》,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結合注釋,能初步讀懂詩作的能力。

2.背誦課文。培養和提高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標

1.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領會比、興的藝術表達手法的妙處。

2.把握《采薇》中的重章復唱的特點。

教學難點

1.品味詩歌的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2.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讓學生品味詩歌語言的凝煉性。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詩歌的藝術特色。如對《氓》中的比興手法的分析,就可讓學生討論明確。

3.通過比較閱讀法,延展課堂內容,發展學生思維。

教具準備:投影儀、錄音機、教學磁帶、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衛風 氓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簡介《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期的500年間的古代社會生活。原本只稱《詩》,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儒家奉有“四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書》《禮》《易》《樂》《春秋》)成書于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 

《詩經》按其表現內容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又稱15國風,大都是民間的歌謠,它和屈原的《離騷》后人經常把它們并稱為“風騷”,本用來指兩大文學流派,后人多用來指文人如“遷客騷人”。但是再后來的許多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風騷”其意卻大相徑庭,如“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身量苗條,體格風騷”“賣弄風騷”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它是一種正統音樂。 

“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表現手法來分可分為賦、比、興三類。 

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指鋪陳排比,使詩歌顯得整齊勻稱,有氣勢。 

比,“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是《詩經》開創的修辭方法。 

興,“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的關系,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領頭的羊,共產黨是我們的領路人。”興也是《詩經》首創的修辭形式。 

詩歌的形式以四言為主,多數為隔句用韻,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詩經》善于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復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充分的抒發了情懷。

《詩經》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的源頭,共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對我國文學,尤其是詩歌的發展有著深廣的影響。

二、導入:

    愛情永遠是不會變老的話題,有人的地方,就會書寫不同的故事,今天,我們走進遙遠的公元前的衛國,聆聽一個古老的故事,體會一下那時、那地,發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們要結識的來個人,還有在那時的另外一些人。讓我們走近他們!

三、指導學生誦讀課文

1.放錄音

第一遍,讓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節奏。

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

2.指一名學生朗讀(或學生集體朗讀)

3.教師總結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

出示投影: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4.請一位同學朗讀,大家指正。

5.請同學們集體朗讀一遍課文,進一步要求讀出詩歌的語氣、語調。如:

出示投影:

豈曰/無衣?↗反問語氣,升調。

與子/同袍。↘肯定語氣,降調。

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表現軍情緊急,快連)  (感嘆,降調)

(解說:詩是需要反復誦讀的,通過誦讀,可以讓學生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如《無衣》的慷慨雄壯,可以把握主人公的感情起伏變化,如《氓》中女主人公的由歡快到沉痛的感情變化)

四、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把握課文內容

1.要求學生借助課下的注解,疏通詩歌內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詞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出示投影:

①識記字音、字形、釋義:

將(qiānɡ):愿,請。         咎(jiù):災禍。

賄(huì):財物。              極:標準。

德:心意、情意。                耽:沉溺。

言:言既遂矣:助詞,無實義。

靜言思之:音節助詞,無實義。

衣:上衣。           俟(sì):等待

袍:長袍,相當于現在的斗蓬或披風。

裳:下衣             孌(luán):美好

懌(yì),喜愛。     荑(tí):茅草芽。

洵(xún):誠然,實在。

②識記通假字:

“于”通“吁”:于嗟,嘆息

“泮”通“畔”:邊岸

“說”通“脫”:解脫

“譯”通“褘”:內衣

“愛”通“薆”:隱藏

“歸”通“饋”:贈送

③識記成語:

夙興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勞。夙,早。興,起來。

總角之交:指兒時就相識的好朋友。

信誓旦旦:形容誓言極其誠摯可信。

第二課時

  2、情節和主題 

《氓》是一首敘事詩。敘事詩有故事情節,在敘事中有抒情,議論。作者用第一人稱“我”來敘事,采用回憶追述和對比手法,請一位同學說說故事情節。 

全詩分六章,第章十句(十個分句,可分成五個復句)。 

    第一、二章追述戀愛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勸氓“無怒”;“既見復關,載笑載言”,是一個熱情、溫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興起,總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經驗:“于嗟女兮,無與士耽!”第四章,以興起,概說“三歲食貧”,“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決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線索敘事。作者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下面是全詩敘事結構和感情基調: 

    [板書] 

                            氓 

(情節)    戀愛                婚變                決絕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詩句)    秋以為期            無與士耽            亦已焉戰 

            載笑載言            士貳其行 

                                至于暴矣 

(基調)    熱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剛烈 

誦讀全詩,要安排好抑揚頓挫的語氣語調,反映情節發展的節奏,表現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調。 

   五、鑒賞要點 

    1、回憶和對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憶中敘事、抒情的。在回憶中運用對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對比。婚前,“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我”純真、熱情。婚后,“夙興夜寐,靡有朝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恥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變化:“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前后戀愛、生活的對比,思想感情的對比,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對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兇暴起來。在戀愛、生活的對比中,女主人公還認識到了有戀愛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從痛苦的經歷中等到了教訓:“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她悔恨多于哀傷,決絕而不留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現出她清醒、剛烈的性格特點。 

2、《詩經》開創比、興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興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又桑葉鮮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后面六句勸說“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形成對照,詩意是相連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葉由嫩綠變為枯黃,這與士“信誓旦旦”變為“士貳其行”相對照,含有隱喻。 

第三四章起興的詩句,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有人認為,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六、背誦本詩

第三課時  采薇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導入

二、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尤其是重點字詞,句式,文章大體翻譯。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于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是這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的。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饑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4.明確特點,熟讀成誦。

從藝術上講這首詩很有特點。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的細節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并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車、戰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饑渴難當,但我們通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爭的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再次,是它的旋律協調,音節和諧,一唱三嘆,詩的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復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之美。

三、布置作業:

完成《考一本》相關練習。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用,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用。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譯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長大。說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沒有家,為跟玁狁去廝殺。沒有空閑來坐下,為跟玁狁來廝殺。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發芽。說回家呀道回家,心里憂悶多牽掛。滿腔愁緒火辣辣,又饑又渴真苦煞。防地調動難定下,書信托誰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發杈枒。說回家呀道回家,轉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沒個罷,想要休息沒閑暇。滿懷憂愁太痛苦,生怕從此不回家。 

什么花兒開得盛?棠棣花開密層層。什么車兒高又大?高大戰車將軍乘。駕起兵車要出戰,四匹壯馬齊奔騰。邊地怎敢圖安居?一月要爭幾回勝! 

駕起四匹大公馬,馬兒雄駿高又大。將軍威武倚車立,兵士掩護也靠它。四匹馬兒多齊整,魚皮箭袋雕弓掛。哪有一天不戒備,軍情緊急不卸甲!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饑真勞累。滿心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黃雪梅

[《詩經》兩首:氓、采薇(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學案例)]相關文章:

1.《詩經》兩首(氓、采薇)教案

2.詩經兩首氓采薇教案

3.詩經·采薇

4.詩經《氓》的賞析

5.詩經氓教學課件

6.詩經氓原文及翻譯

7.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8.詩經兩首教案

9.詩經采薇節選教案

10.小學詩經采薇教案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理论片第一页一区二区 | 五月天婷婷男女视频0 | 三级网站在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屌 | 日韩欧美t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性线免费观看视频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