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散文鑒賞《揚州慢》(人教版高二選修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1-9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揚州慢》

  [教學構想]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蘇軾語)一語中的地揭示了“讀”與“思”(賞)之間的有機關系,然現在學生大多忽視文學作品的賞讀,他們的讀往往帶有較大的功利性。或為完成背誦而有口無心地速讀,或為對作品有所了解而一目十行地默讀,這極大程度地抹殺了作品的內涵和意蘊。本節課我即意在倡導或強化學生的賞讀意識。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閱讀所發材料

  2閱讀課文,把握音節的停頓及語氣等,并根據課文注釋了解詞作的大意。

  一.誦讀

  這是習詞的第一步,通過直覺的感應去體驗詞的內涵。這是古人傳給我們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也是新的《教學大綱》對詩詞教學的要求。蘇軾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1.指名朗讀〔注意兩個層面:字正句順;語感(語氣、語速、節奏)〕

  [補充] 誦讀的要領:平仄和押韻服從樂律的需要。詞牌不同,則平仄和押韻的規定不同。

  ①詞的節拍不像詩那樣整齊劃一,誦讀時要注意音節的停頓。如“猶/厭言兵”、“算而今/重到須驚”、“年年知/為誰生”等。………………節奏

  ②詞里的特殊句式,開頭用一字領起,稍作停頓,其義直貫本句及下句,稱“一字逗”,要讀出提示語氣。如“過春風十里”的“過”;“盡薺麥青青”的“盡”;“自胡窺江去后,……”的“自”;“縱豆蔻詞工,……”的“縱”;“念橋邊紅藥,……”的“念”等。………………語氣

  ③《揚州慢》的韻腳依次是程、青、兵、城、驚、情、聲、生;這些字要讀得短促而又清晰。………………輕重

  2、學生再讀.(語速要緩慢、綿長,語調要低沉、悲吟)

  3、教師配樂范讀.

  4、全班齊讀。

  二.整體感知

  1.提問:大家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情感上有種什么樣的感覺?(指名或集體回答)

  --悲(悲涼、凄涼、凄冷等)

  2.提問:我請一個同學說說,你是從哪些地方(字、詞、句)讀出這種感受的?

  --盡薺麥青青、廢池喬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橋……為誰生”等。

  3提問:剛才你所擷取的這些詞語,詩人是從哪些感官來描寫的呢?(用一個字概括)

  --景(色)、聲

  4.提問: 如果用詞作中的一個詞語來概括作者此時所見的揚州城,它應該是?(指名或集體回答)

  --空城(廢池)

  5.這兩個詞哪一個更形象?

  --(略)(以上學生邊回答邊板書)

  青青薺麥           廢池喬木     景      二十四橋        空城            無聲冷月         眼前之景

  寂寞紅藥

  聲――  清角吹寒         

  5.提問:詩人為何“解鞍少駐初程”?他心目中的揚州又是怎樣的景象呢?(用詞中詞句回答)--(淮左)名都、(竹西)佳處

  6. 揚州城自古以繁華富庶而聞名,你能從詞中找出杜牧盛贊揚州的句子嗎?

  --(出示摘錄的杜牧及歷代文人盛贊揚州的句子)

  “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唐杜牧《題揚州禪智寺》)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唐杜牧《贈別》)

  “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唐張祜《縱游淮南》)

  “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 唐王建《夜看揚州市》)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唐徐凝《憶揚州》)

  “入郭登橋出郭船,紅樓日日柳年年”(唐羅隱《煬帝陵》)

  盡管這些詩句細究起來有斷章取義、移花接木之嫌,但它所透射出的揚州城的繁華興盛應是不爭的事實。

  6. 詞的過片(下片的首句)“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杜牧為何而驚?該句在全詞中有何作用?--因“空”而“驚 ”,返照現實揚州何等凄清荒涼,何等令人心痛!

  連綴全詞,由上片的紀行寫景過渡到下片的聯想對比,一邊是蕭條冷落,一邊是繁華熱鬧,一邊是實,一邊是虛,兩副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時傷世的意緒。

  姜夔目睹劫后揚州的殘破景象,緬懷往昔的繁華,立即想到晚唐風流俊逸的著名詩人杜牧。當時杜牧應牛僧孺之召,任職于淮南節度府,和判官韓綽一起尋佳訪麗,征歌逐舞,寫下不少風流艷句。如膾炙人口的“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等。從這些詩句的表層意思看,它表現了當時文士狎妓的輕薄行為。妓女,在我們看來是病態社會的畸形兒;但在唐宋文人心目中,則是都市繁華的象征。詞人欲以“豆蔻詞”“青樓夢”這些象征揚州繁華的艷句,在設想杜牧“重到須驚”“難賦深情”的襯托下,使劫后揚州的荒涼更加突出,當然說它帶有自況的意味也未嘗不可。襯托,有時比直抒胸臆感時傷亂,更為含蓄有致。

  7.仿照“眼前之景”句式,你能用一短語概括出詩人的“心中之景”嗎?

  --(分小組討論推薦,教師點評板書)

  8. 是什么原因使昔日繁華的揚州城變成了一座“空城”的呢?

  --“胡馬窺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紹興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興二年(1164)金兵屢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紹興四十一年(1161)那一回。金主完顏亮親率金兵攻占揚州,在瓜洲望江亭對其下屬說:“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國”,并改亭名為“不歸亭”。 

  9. 古代戰亂頻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你能從讀過的詩詞中再舉幾個例子嗎?

  --君不聞曹操的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君不聞杜甫的哀嘆“武皇開邊意未已,邊廷流血成海水”。

  10.歸納主旨

  揭露鞭撻了金人南侵的罪惡以及南宋統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恢復失土的錯誤政策。

  三.鑒賞(和前面分析同步進行)

  [補充]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①青青薺麥――對比(名都、佳處、春風十里)-→蕭條冷落,昔盛今衰

  [補充]    “春風十里”是從杜牧《贈別》中“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詩句化出,杜牧詩句極言揚州之美,所以詞人化用來作了一個對比:聽說揚州繁華富麗、但一路之上,觸目之處,卻盡是青青的野生薺麥,一片荒涼景象。造成了強烈反差。

  ②廢池喬木――擬人-→“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戰爭

  [補充] 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廢池、喬木本是沒有知覺的東西,詞人將它們人格化,意即它們是15年前那場浩劫的目擊者,戰爭的恐怖、敵人的兇殘,種種景象仍然留在它們心中,連他們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侵略戰爭,物猶如此,何況于人。這樣寫,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對侵略戰爭的極端痛恨.姜把揚州的殘破完全歸咎為“胡馬窺江”,如此選材是為了極表他的“黍離之悲”。 

  ③二十四橋/無聲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凄清冷落

  [補充]  “冷月無聲”,屬于移就辭格,月本來無聲,可這么一說,反而覺得它是本該有聲的了。為什么呢?因為從前的二十四橋明月夜,游人極盛,笑語盈耳,還有美女吹簫唱歌,月兒見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著人們一起歡笑。可是現在呢?“二十四橋仍在”,而歌聲笑語卻聽不到了,甚至連月兒也沒有聲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隨波蕩漾。如此冷落凄涼的景象,怎能不令人傷懷呢?

  ④寂寞紅藥――直抒胸臆-→“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感時傷亂

  [補充]  姜夔游揚州時值隆冬,芍藥并未抽蕊開花,但揚州芍藥向來以“甲天下”著稱,作者不禁想象到將來芍藥盛開,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況國難未息,還有誰來賞花采摘呢?全詞至此一聲長嘆,真有點兒“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的味道。詞人借此曲折地表現出劫后揚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況,以及自己感時傷亂的情懷。把傷今懷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給讀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⑤“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補充]暮色降臨后,軍營中傳出陣陣凄厲的號角聲,在空城的上空回蕩。唐朝,揚州有內城和外城,商業繁華、景致優美,杜牧曾贊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天碧臺閣麗,風涼歌管清”,而今僅剩一座空城,滿目瘡痍,軍號凄厲,不由人不生感慨。

  四.點撥歸結

  姜夔的詞,是由凄清的境界和幽冷的色調及作者“少年情事老來悲”的惆悵心情所形成的“清冷”風格.“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讓我們思接千載,再次走進詩人深沉幽怨的意境之中,去體味他那“此恨綿綿無絕期”的《黍離》之悲吧!

  五.全班齊背

  六.課堂練習

  賞讀姜夔的另一首詞:

  淡黃柳

  客居合肥南城赤闌橋之西,巷陌凄涼,與江左異,唯柳色夾道,依依可憐。因度此闋,以紓客懷。

  空城曉角,吹入垂楊陌。馬上單衣寒惻惻。看盡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強摧酒、小橋宅。怕梨花落盡成秋色。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王雪

[古代詩歌散文鑒賞《揚州慢》(人教版高二選修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古代詩歌散文選修教案

2.高考古代詩歌鑒賞教案

3.古代詩歌鑒賞的方法總結

4.高中語文選修古代詩歌電子版

5.高二物理選修3-1試題答案

6.高二選修1物理第四章單元測試題

7.高二選修《唐詩宋詞選讀》練習題

8.初中課文《揚州慢》優秀教案

9.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古詩分析

10.古代詩歌鑒賞題解題技巧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最新中文字幕aⅴ天堂 香蕉久久高清免费 | 性刺激欧美三级在线现看中文 | 亚洲诱惑人的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一级一中文字幕 | 五月婷综合网站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