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高效導學案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

發布時間:2016-4-2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學習目標 

1、了解駁論文的特點,學習駁論文的寫法。 

2、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

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一、預習導學

【知識鏈接】1--駁論文簡介: 議論文從論證方式看,一般可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并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一般說來,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批駁對方的論點。二是駁論據。三是駁論證。

【知識鏈接】1--簡介“九一八”事變與本文的寫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突然向沈陽進攻,蔣介石下令不許抵抗,國民黨軍隊不戰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國主義就占領了我東北三省。而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無策”“單會去哀求國聯”,“國聯”即“國際聯盟”的簡稱,是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世界和調節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國際組織。魯迅指出“國聯卻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政府多次向國聯申訴,要求制止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但國聯采取了袒護日本的立場,它派出的調查團到我國東北調查后,在發表的《國聯調查團報告》中,指出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并非“合法之自衛手段”,但居然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國聯對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蔣介石向國聯哀求,實際上就是向日本帝國主義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蔣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國聯無效后,一些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以祈禱“解救國難”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舉辦“時輪金剛法會”等,“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因此,在當時有些人便散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

針對上述情況魯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后,為批駁這種錯誤論調,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寫了這篇文章。

【知識鏈接】3--作者簡介: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說集《吶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詩歌集《野草》,雜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集》等。本文選自《且介亭雜文集》。

1、注音

慨(   )嘆  省(   )悟 誆(   )騙   誣(   )蔑  脂(   )粉  脊(   )梁 

抹( )殺 抹(  )布 拐彎抹(  )角  前仆( )后繼  狀元宰(  )相 搽( )粉 

2、解釋下列詞語:

玄虛:              渺茫:               懷右傷今:

為民請命:                 自欺欺人:                  舍身求法: 

二、探究展示

1、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它是錯誤的?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么? 

                                                                          

3、讀第1-5段探究: 

(1)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 

                                                                           

(2)第5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說明什么? 

                                                                          

                                                                           

4、讀第6-9段探究: 

(1)“中國的脊梁”指什么人?為什么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2)“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么? 

                                                                          

  5、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 

                                                                           

                                                                           

 6、揣摩第一段話,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為什么? 

                                                                           

   7、揣摩下列加粗字詞的表達效果: 

……不過一面總是在被摧殘,被抹殺,……那簡直就是誣蔑。

                                                                          

三、練習反饋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問題。

只要略有知覺的人就都知道;這回學生的請愿,是因為日本占據了遼吉,南京政府束手無策,單會去哀求國聯,而國聯卻正和日本是一伙。讀書呀,讀書呀,不錯,學生是應該讀書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爺們不至于葬送土地,這才能夠安心讀書。報上不是說過,東北大學逃散,馮庸大學逃散,日本兵看見學生模樣的就槍斃嗎?放下書包來請愿,真是已經可憐之至。不道國民黨政府卻在十二月十八日通電各地軍政當局文里,又加上他們“搗毀機關,阻斷交通,毆傷中委,攔劫汽車,攢擊路人及公務人員,私逮刑訊,社會秩序,悉被破壞”的罪名,而且指出結果,說是“友邦人士,莫名驚詫,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了!

好個“友邦人士”!日本帝國主義的兵隊強占了遼吉,炮轟機關,他們不驚詫;阻斷鐵路,追炸客車,捕禁官吏,槍斃人民,他們不驚詫。中國國民黨統治下的連年內戰,空前水災,賣兒救窮,砍頭示眾,秘密殺戮,電刑逼供,他們也不驚詫。在學生的請愿中有一點紛擾,他們就驚詫了!

好個國民黨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東西!

即使所舉的罪狀是真的罷,但這些事情,是無論那一個“友邦”也都有的,他們的維持他們的“秩序”的盜獄,就撕掉了他們的“文明”的面具。擺什么“驚詫”的臭臉孔呢?

可是“友邦人士”一驚詫,我們的國府就怕了,“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了,好象失了東三省,黨國倒愈象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象一個國,失了東三省只有幾個學生上幾篇“呈文”,黨國倒愈象一個國,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獎,永遠“國”下去一樣。

幾句電文,說得明白極了:怎樣的黨國,怎樣的“友邦”。“友邦”要我們人民身受宰割,寂然無聲,略有“越軌”,便加屠戮;黨國是要我們遵從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則,他就要“通電各地軍政當局”,“即予緊急處置,不得于事后借口無法勸阻,敷衍塞責”了!

因為“友邦人士”是知道的:日兵“無法勸阻”,學生們怎會“無法勸阻”?每月一千八百萬的軍費,四百萬的政費,作什么用的呀,“軍政當局”呀?

寫此文后剛一天,就見二十一日《申報》登載南京專電云:

“考試院部員張以寬,盛傳前日為學生架去重傷。茲據張自述,當時因車夫誤會,為群眾引至中大,旋出校回寓,并無受傷之事。至行政院某秘書被拉到中大,亦當時出來,更無失蹤之事。”而“教育消息”欄內,又記本埠一小部分學校赴南京請愿學生死傷的確數,則云:“中公死二人,傷三十人,復旦傷二人,復旦附中傷十人,東亞失蹤一人(系女性),上中失蹤一人,傷三人,文生氏死一人,傷五人……”可見學生并未如國府通電所說,將“社會秩序,破壞無余”,而國府則不但依然能夠鎮壓,而且依然能夠誣陷,殺戮。“友邦人士”從此可以不必“驚詫莫名”,只請放心來瓜分就是了。

1.解釋下列加黑的詞。

(1)為群眾引至中大

(2)至行政院某秘書被拉到中大

(3)可憐之至

2.選文是___________寫的,篇名是_______________,文章選自         ,這是一篇以反駁為主的________________文,反映的是1931年____________事變后學生愛國請愿的事。

3.在第①段中找出敵論點和論據寫在下面。

(1)敵論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敵論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閱讀②③④段,這幾段文字是針對“國府”通電中_______的謬論來批駁的,第⑤段則是針對通電中___________________的謬論來批駁的。

5.第②段剝“友邦人士”的畫皮,用了三個“不驚詫”和一個“驚詫”形成鮮明對比,說明“友邦人士”是______的同伙,__________________后臺,_____________________死敵。

6.第⑤段中“好像……一樣”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批駁敵論,一連串的推論一個比一個有力地顯出敵論的荒謬,從駁論方法看,這是__________________            _法。

7.依次寫出“國將不國”“永遠‘國’下去”中三個“國”字的意思。

                                                                         

                                                                         

8.第⑧段說“寫此文后”表明這篇文章已經寫完,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加上這一段?有這個必要嗎?

                                                                         

                                                                         

 

羅行安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高效導學案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談中國詩》導學案

2.新目標八年級英語上冊教學導學案課件

3.歷史教學導學案論文

4.鑲邊與剪紙的導學案

5.木蘭詩導學案及答案

6.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英語課件

7.語文版木蘭詩導學案

8.漢語拼音復習導學案

9.趙普文言文導學案答案

10.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楊修之死》教案設計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本在线免费AⅤ视频 | 五月天在线观看网址 | 亚洲国产午夜一区二区 | 日韩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 | 色影院不卡中文一区二区 |